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教学课件9《说木叶》授课(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教学课件9《说木叶》授课(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3 11: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课时

林庚
说木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吟诵品读,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意蕴。
2、基本理清学术随笔的思路
学习任务一:对于论述性文章,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本文从词语意义的涵泳品味入手,讨论古诗词鉴赏的问题,传递的信息比较密集,在阅读时也需要提其“要”钩其“玄”。试着缩写文章,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述本文的论述过程和作者的观点。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4~6段) 说明“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②_________________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第7段) 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的一字之差,在艺术领域里却一字千金。
阅读课文,将下面表格的空缺处补写完整,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疏朗”“枯黄”的内涵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学习任务二:空格处为文中所引诗句。请先将文中引用的诗句圈画出来,再猜猜看哪句诗歌匹配哪首诗,最好可以翻译。(小组讨论解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
(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的说法)。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赠送,赠与。
致:送到。
贵:珍贵。一作“贡”。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辞别洞庭湖啊此时落叶纷飞,离开涔阳啊去往遥远的水滨。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繁茂、浓阴之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01
02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枯黄干燥、潦倒悲怆之感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01
02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
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

引证法的作用
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
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柳”这个语象,它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就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
1、它可以暗示情感有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2、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暗示性: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
联想: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
情感: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暗示性: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
联想: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所以容易联想到故乡情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的《哭晁卿衡》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暗示性:圆月,有变化,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联想:团圆,人生悲欢离合,高贵的品质以及深情
古( )寒鸦

万( )峰图

夏( )垂阴图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暗示性:南飞习性 孤雁离群
联想:归乡 孤独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万里《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杜鹃
暗示性:鸟嘴尖一抹红,叫声像啼哭时的哽咽
联想:劝诫、思恋(鹧鸪与此类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梧桐
暗示性:笔直挺拔、可制古琴,叶宽而早落
联想:高洁品质,高雅生活、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