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 五四制中考语文 专题二:课外文言文诗歌 分类精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 五四制中考语文 专题二:课外文言文诗歌 分类精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0: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课外文言文诗歌分类
第一类 人物传记
一、(2021·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孙云球①,字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夙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裔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曰:“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穹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禀夙慧(具有)   B.不爽毫发(差错)
C.万象毕见(完成) D.无微不瞩(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哉,技至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1·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尝为季氏史 ________________
(2)齐人称之 ________________
(3)高山仰止 ________________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扬州)文言文阅读。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②得盗工作物,摒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节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减)
【注】①隐括:润色修改。②廉:查访,侦查。③白发:告发。④颉颃(xié hánɡ):倔强,自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少加隐括 ________________
(2)奔命不暇 ________________
(3)杖之数下 ________________
(4)大笑释去 _______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 负 者 辄 折 券 与 之 秋 毫 不 以 丐 人
3.翻译句子。
(1)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贵人子惶骇,谢:“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贺铸惩罚“贵人子”达到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类 道理总结
一、(2021·温州)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题。
题灯上人①竹卷
[明]李流芳②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③茗相对,今日如复理④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⑤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⑥耶?冁然⑦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①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薰:指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指竹。⑥生理:生机。⑦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数欲过庵门而不果 ____________
(2)而上人笔墨乃益进 ____________
2.以下两个批注引用黄宗羲的评价。你认为这两个批注恰当吗?选择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2)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最后“冁然一笑”,意味丰富。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格,完成任务。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 探究
(1)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属:____________) (3)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冁然一笑,遂题其后(遂:____________)
二、(2021·德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dú,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下列与“则危亡立至”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欲速则不达
2.“除”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主要有:①台阶;②任命;③清除;④算法的一种。请结合本段内容,选出“尽除武职”中“除”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唐太宗有哪两个可贵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台州)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赃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吏。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万屋比栉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______________
(2)因就地作数灶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
(4)悉为邻佑所禽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屋 低 人 众 兼 之 火 气 上 冲 是 以 雪 不 积 聚 遂 群 获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沈怀清“由巡检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这样快速升迁是偶然的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类 山水游记
一、(2021·安顺)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贵州通志(节选)①
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②,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③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固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④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⑤,都匀、黎平处粤西⑥之肘腋,少有不靖⑦,不免有震邻之虞⑧。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
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
【注】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ɡ):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
1.选文中,大定、南笼、思州、平越均为古代地名。请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面示意图中ABCD四个位置,思州最可能在(  )
INCLUDEPICTURE"22QGYWL-13.TIF" INCLUDEPICTURE "22QGYWL-13.TIF" \* MERGEFORMAT
注:图片仅为示意图,不是当时的实际地图。
2.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则复岭密箐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前代皆羁縻勿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C.易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
D.地处十三郡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纪昀《河中石兽》)
二、(2021·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⑩,合同而化 。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ɡ)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ɡ):围棋盘。⑩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 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 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置几席间作玩    置:____________
(2)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____
(3)已遂述数行 述: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B.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C.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过 石 桥 有 三 奇 树 鼎 足 立 忽 至 半 空 凝 结 为 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  )
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 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③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第四类 讽喻劝谏
一、(2021·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①,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⑤,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指孔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年:________  (2)戏:________
(3)咸: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氏之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1·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 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 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 ,更不复顾惜。居 身之道,亦犹是耳。傥 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注】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 历:经过。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沾濡:浸湿。 居:守持。 傥:倘若,假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惟啖荠  日:____________
(2)余谒公私第 谒:____________
(3)更不复顾惜 复: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登泰山绝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类 读书学习
(2021·常州)阅读文言节选,完成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
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吴广素爱人    素:____________
(2)宁有种乎   宁:____________
(3)如弈者观谱   弈者:____________
(4)从古迄今    迄:____________
(5)舍注意读史   舍: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INCLUDEPICTURE"11题组三.TIF" INCLUDEPICTURE "11题组三.TIF" \* MERGEFORMAT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②,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③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④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⑤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节选
【注】①噫吁嚱(xī):三个字都是蜀地方言中的惊叹词。②蚕丛,鱼凫:都是远古蜀王名。③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④峨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西南。⑤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⑥青泥: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境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漱其间 飞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步九折萦岩峦 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两文表达的一种共同感情并分别说明其阐发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孟子谓宋句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①宋句践:古人名。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自得。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微斯人        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谓宋句践曰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志,泽加于民 得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尊德乐义 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篇选文,谈谈范仲淹和孟子各提出一个什么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阅读两篇选文,说说你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题组二 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
第一类 人物传记
一、1.C 【解析】C.句子意思是:万物都看得清清楚楚。“毕”在此处意思是“全、都”。
2.C 【解析】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说法错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因为“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只是说明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
3.(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4.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二、1.(1)曾经 (2)称道;称赞 (3)仰慕;敬仰 (4)按照
【解析】第(1)句意为: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尝:曾经。第(2)句意为:齐国人都称赞他。称:称赞。第(3)句意为: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慕。仰:仰慕。第(4)句意为: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以时:按时。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1)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2)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4.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三、1.(1)稍微 (2)空闲 (3)用杖打 (4)释放
2.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3.(1)(贺铸)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强,善于言辞。
(2)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
4.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不敢抬起头来看。(或答原文“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
第二类 道理总结
一、1.(1)实现 (2)更加
2.示例1:我选(1)。我认为恰当。批注“文中有画”指文字有画面感。句子则通过数量词“千竿”、颜色词“净绿”等,从视觉的角度营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竹林世界,使读者赏心悦目,好像走入画面中一样。所以这一批注是恰当的。
示例2:我选(2)。我认为恰当。批注“如身出其间”是说好像从画中走出来的感觉。句子描写灯上人所画之竹干古老,枝新绿,披散展开来一片茂然生机,给人一种“如见真竹”的感觉,读者读此句仿佛置身其中,读罢则好像从画中走出来一般。所以这一批注恰当。
【解析】(1)双林上人是位爱竹的和尚,屋后竹院有千竿美竹,翠绿的叶子干净得就如同刚刚擦拭过一般。诗人用数量词、颜色词,勾画了一个美丽的竹林世界,让人们在诗句中领略画面美。(2)双林上人喜欢画竹,不仅以先贤为师,学习笔法技巧,而且以造化为师,感受竹子超尘绝俗的自然之美。诗人用“新”“古”“森”等词描写了双林上人所画的竹子欣欣向荣,生命力顽强,给人一种置身竹林的感觉。
3.作者多年后与灯上人重逢,见其所画竹卷“新枝古干,披展森然”,有如真竹,作者的笑是对友人画技精进的佩服和赞许;作者于六年后终于再见友人,两人对坐重温品茗谈画的时光,作者的笑是对清雅生活的满足;作者见友人画竹如真,调侃是灯上人吸收了后院竹子的精华,作者的笑流露出人生有知音的喜悦。
4.(1)同“嘱”,嘱托 (2)于是,就
(3)作者与灯上人以画作诗文互相酬和,他们在幽窗净几旁,薰香品茗相对而坐,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高雅人生志趣的追求。两人一个嘱托为其画卷题字,一个欣然题字,无须多言,却心领神会,有着心灵的默契,体现出他们对淡然的知音关系的人生追求。
二、1.A 【解析】例句中的“则”,副词,就。A.副词,就。B.助词,用于句中,无实义。C.判断动词,是,就是。D.表转折,反而。
2.②;理由:因为太宗惟贤是举,认为不可任人唯亲,反对给旧部封官加爵。
3.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4.惟贤是举 不纵所欲
三、1.(1)挨着、靠近 (2)① (3)于此,在其中
(4)同“擒”,捉拿。
2.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3.沈怀清对此感到奇怪,派人追寻踪迹到这个地方,发现这是县里的大户人家。
4.不是偶然。沈怀清为官尽职严明,履任后严缉盗贼,使之不敢出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治酒邀友赏雪时,见城中一屋无片雪凝积,微见烟起,就觉察到异常;他有准确的判断力和很强的指挥能力,当他得知这是县里的大户人家,而主人又远在北方时,就判断这些房屋已经成为盗贼聚集的地方,立刻派人包围、搜查,并将盗贼捉拿归案。这些都是沈怀清能快速升迁的原因。
第三类 山水游记
一、1.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信息推断事物的能力。题目要求找出思州的位置,选文中关于思州的句子是“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也就是“思州”占据的是湖南腰膂的位置,“思南”在靠近四川的位置。而观察地图可以发现,D靠近湖南,C靠近四川,因而D最可能是思州的位置。
2.①固居然腹里之地也 ②形势固居要害矣 
3.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复”:繁复、重复/动词,答复、回复;B.“绝”:断、断绝/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C.“易”都是动词,意思都是“代替、替换”;D.“之”: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二、1.(1)放置,摆放 (2)拖,拉 (3)记述
【解析】(1)句意: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置:放置,摆放。(2)句意:又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拉。(3)句意:于是就记述了这几行文字。述:记述。
2.A 【解析】A.以:连词,表修饰/介词,因为。B.而:连词,都表示方式或状态。C.者:代词,……的人。D.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3.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4.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
5.C 【解析】第①句写的是“庐山、罗浮山、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第⑥句写的是“带玉堂周边的景物”,不是飞泉亭周边;其余四项均为飞泉亭及周边景物。
第四类 讽喻劝谏
一、1.(1)年龄,年纪 (2)戏耍,戏弄,开玩笑 (3)全,都
2.(1)(这是)何家的房子。
(2)比如人的眼睛有瞳仁,没有这东西,(眼睛)必定不明亮。
3.示例1:我喜欢何晏。他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表达自己不想被曹操收为养子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孩。
示例2:我喜欢张吴兴。从他快速、准确回应前辈的戏谑,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他是个反应敏捷,善于言辞的小孩。
示例3:我喜欢谢仁祖。从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可见他是个有知识、反应敏捷的小孩。
示例4:我喜欢徐孺子。从他由月中之物联想到眼中之物,可见他是个善于联想、反应敏捷的小孩。
二、1.(1)每天 (2)拜访 (3)再
2.(1)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2)守持住身心的道理方法,也如同这样。
3.示例:因为蔡元定“于书无不读”,学识渊博,其学识不亚于朱熹,因此朱熹说蔡元定为“吾老友”。(意对即可)。
4.以事喻理(类比的方法),从身边小事谈及,更易被“我”接受。
第五类 读书学习
1.(1)平素,一向 (2)难道 (3)下棋的人 (4)至,到
(5)抛开,舍弃
2.(1)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2)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
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是“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
4.A 【解析】B.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而不是抒情;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的道理不相同;D.“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
题组三 对比阅读
一、1.(1)逆流而上 (2)飞速地往下冲荡 (3)盘旋环绕
(4)胸口
2.①两文共同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②【甲】文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乙】文着力描绘了蜀道之险及自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①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甲】文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正面描写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表现山之高峻。【乙】文开篇正面描绘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又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侧面烘托人行走之难。
②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甲】文“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比较,写出水流湍急;【乙】文开篇用夸张的笔墨将秦、蜀之间崇山峻岭、千里不绝、不可逾越的特点,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③都有引用的内容。【甲】文结尾引用渔歌,表达对三峡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乙】文借“五丁开山”“青泥岭”传说,表现山高和人们行走之难。
二、1.(1)如果没有 (2)对……说 (3)实现志向 (4)尊崇
2.范仲淹的思想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思想抱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当“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忧,要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相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