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11: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文件,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律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时期,法律建设不断完善。1982年颁布了全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中国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国一直注重道德风尚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十八大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梳理(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1)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改革开放时期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5)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8)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知识梳理(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时期
(1)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3)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4)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6)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
③只要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社会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主题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析史料实证]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宪法的立法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的原则贯穿在我们整个的宪法中。另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我们现在就有社会主义。宪法中规定,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原则性。
——摘自《毛泽东文集》
[探究] 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关于中国宪法的两大立法原则?
[提示] 民主原则确定了宪法制定的程序是民主的而不是个人专断的,宪法是保障人民享受民主权利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中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的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而不是资本主义宪法,它是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国家机器。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探究] 如何理解宪法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示] 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政府只有依宪行政,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建立法治国家。
[明历史解释]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贯彻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和人民的自觉遵守相结合。
[练经典小题]
1.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解析:选B 决定宪法性质的是国家的经济属性而不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否,故A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B项正确;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多少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1956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从材料中体现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
A.社会主义 B.人民民主
C.党在法下 D.党政分开
解析:选C 社会主义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原则体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956年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1982年宪法以国家大法形式规定,任何政党和社团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可知党必须依法治国,故C项正确;党政分开,指党务和政务分开,发挥党总揽全局,管好路线方针和政策,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一、现代中国前四次宪法修正案
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
以上四个宪法修正案,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宪法上的集中反映,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成为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最高法律规范;又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并保障其顺利进行,提供了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依据。可以说,这四个宪法修正案,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我国宪法史上四个重要的里程碑。
——摘编自陈羽《中国立法体制的改革完善和法律
体系的基本形成——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周成奎》
二、现代中国第五次宪法修正案
这次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从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涵;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修改完善了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制度,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重大修改,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摘编自刘旺洪《宪法修正案: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随堂基础巩固]
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解析:选A 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1982年宪法,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是总结民主建设经验,排除D项。
2.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的出台(  )
A.反映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
B.反映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
C.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D.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
解析:选D 材料中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只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而未涉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没有体现宪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故A、B两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是在1992年之后,与材料“1988年”不符,故C项错误;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法律保护,故D项正确。
3.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6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A项表述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单行法是指对单一的人或问题制定的特殊法律,而材料中的民法典适应范围广泛,故D项错误。
4.12年前,为视障人士讲电影的“心目影院”在天津和平文化宫创办成立。截止到目前,“心目影院”已为近3万人次的视障朋友提供免费观影服务,志愿者讲解员帮助视障朋友感受电影,“触摸”电影,“看到”电影,“心目影院”为视障朋友感知外界与结交朋友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心目影院”的价值在于(  )
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 ②利于视障人士在无形中被动接受文化熏陶 ③促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完善 ④丰富了视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心目影院”主要目的是为视障朋友感知外界与结交朋友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而受到欢迎,而非被动接受文化熏陶,因为该影院为免费提供观影服务,故与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无关,②③错误,排除。
5.为更好践行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及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12月10日起,“全民阅读·书香江城—志愿服务社区行”系列活动在青山多个社区举行。开展“志愿服务社区行”活动(  )
①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涵
②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
③弘扬善举,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④更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开展这一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没有赋予其新的内涵,①错误;开展“志愿服务社区行”活动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弘扬善举,引领良好社会风尚,②③当选;开展“志愿服务社区行”活动是弘扬善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无关,④与题意无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