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中国
历来是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互动共存。经长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迁徙,形成中国境内今之诸族,合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它
所包括的五十六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对部分少数
民族地区设郡管辖,对匈奴先后采取和亲与进攻政策,消除了匈奴的威胁,并设机构管
辖西域地区。隋唐至明清时期继续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到清朝基本奠定了
现代中国的版图。在对外关系上,从汉朝开始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开展对外交往,中国与
亚洲、欧洲、非洲各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
日益萎缩。
知识梳理(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
(1)主要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具体措施: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 对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北 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屯戍政策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梳理(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的民族关系
①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百越首领冼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了与流求(今中国台湾)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的民族关系
①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②唐朝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④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⑤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各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知识梳理(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管辖西藏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行政管理 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机构 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修筑长城 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边疆政策 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管辖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的民族关系
(1)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清朝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4)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知识梳理(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2.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1)陆、海通道
陆路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海路 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与日本的关系: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3.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①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
②唐朝时造纸术等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③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④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2)两宋时期: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元明清的对外交往
(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留下了《马可·波罗行纪》。
(2)明清政府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3)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4)18世纪,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清朝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析史料实证]
“和亲”主义政策在西汉初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时两位最高统治者之间表面上的平等性和互补性为汉朝与匈奴进行谈判提供了相对合适的——尽管不是理想的——基础。“和亲”政策的启用并不仅仅是在与更强大的国家相处时为了建立一种“活路模式”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战略,其目的在于吸收匈奴领导阶层的下一代进入汉王朝的政治领域,借以压制匈奴这个独立而又充满敌意的国家。这一政策甚至可以被视作春秋时期婚姻外交的延续发展,表明汉王朝等候时机,并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为代价以获取长远的政治目标。汉朝的制度性皇权和匈奴的神赐能力的酋长制这两种政治权力观念存在的巨大差异,甚至是不对称的,这可以说是“和亲”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狄宇宙《古代中国与其强邻:
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
[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
[提示] 汉初国力较弱,无力应付匈奴对北方地区的侵扰;维持与匈奴族的长期和平关系;借和亲压制匈奴族对汉族地区的进犯。
顺治对达赖喇嘛的册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达赖喇嘛首次得到了清代中央王朝的册封,从此历世达赖喇嘛的认定都必须经过清代中央王朝。这不仅是西藏宗教界对中央王朝的认可,也是西藏僧俗民众对中央王朝的归附。尽管达赖喇嘛的称号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但一个蒙古汗王所赠之号与一国之君所封之号不可相提并论。俺答汗代表的只是一个蒙古部落,顺治皇帝代表的却是一个国家。其次,中央王朝对达赖喇嘛的册封,让其“领天下释教”,是对他在藏传佛教领域中宗教领袖地位的确立,从此他的影响和作用在喇嘛教中举足轻重。罗桑嘉措被后人列为五世达赖喇嘛,对其前辈亦进行了追认。从此,达赖世系代代相传直到今天。最后,对达赖喇嘛宗教领袖地位的确立也是对格鲁派的认定和支持,对于格鲁派的发展、格鲁派势力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清王朝的册封就不会有达赖喇嘛的宗教领袖地位,没有清王朝对格鲁派的支持就不会有格鲁派的今天。
——摘编自赵志忠《清王朝与西藏》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藏实行的册封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提示] 册封达赖喇嘛是中国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政权实施有效管辖的方式之一,它意味着西藏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历史解释]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与特点
(1)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当国家强盛的时候,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当中央政府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或者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力量较大的民族就会反叛,离心倾向加强,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
(2)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族群的分裂和对抗,社会就一定会出现战争和动荡。
(3)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且也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2.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1)方法
一是战争,主要包括:①民族掠夺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主要手段有: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通贡;⑤册封;⑥设管理机构;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2)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练经典小题]
1.“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等信息可知是唐蕃会盟,C项正确。
2.“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各部首领献号“天可汗”给唐太宗的原因是( )
A.唐朝国力强盛
B.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他主张对外开放
D.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选D 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到唐太宗晚年,漠北地区各部又相继归附。西北各部首领来长安朝见,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称其为“天可汗”,D项符合题意。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析史料实证]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摘编自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探究]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
[提示] 汉、唐和明三个王朝崛起体现的特征:都是古代的统一王朝;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都有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促进社会发展。
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时,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天体运行……
——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探究] 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时期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国家。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落后局面的国内因素有哪些。
[提示]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对内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进行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强化君主专制。
[明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条件、途径和特点
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练经典小题]
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并在15世纪初创造过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
A.北方始终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萌芽
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学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C 材料设问的是对外交通路线的变迁原因。由所学可知,南方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重心。
2.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封闭和保守的‘黄土文化’。”下列能批驳此观点的有( )
①“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大秦使臣来华 ②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③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外传和马可·波罗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⑤《农政全书》的有关内容 ⑥清政府的“海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B 清政府的海禁政策是一种闭关保守的政策,故⑥错误。其他①至⑤均体现了中外之间的开放交往。
中国的朝贡制度
材料一 朝贡体系主要是围绕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动形成的涵盖政治、经济、礼仪等领域的综合性地区安排。它有一套成熟的理念、制度和实践,在该体系中,中国以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越性位居体系的中心,吸引周边国家前来朝贡,作为回报,中国则相应给予一系列政治、经济和贸易上的好处。中国通常更为看重政治和礼仪层面的体系内涵,朝贡国则对经济层面的利益更加关注。这种利益的互补使得双方均有动力维持这一体系的运转。朝贡体系被看作以中国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所有的周边国家甚至更远的国家都按照“五服制”理论均有一定的位置。这种制度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交往的模式,其后被运用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层面,再后来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往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方面。
——摘编自吕振纲《南明时期(1644~1662年)东亚国际体系的危机与重建
——双重政治主题下的清代朝贡体系生成史》
材料二 根据朝贡次数的多寡、政治隶属关系的强弱以及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的不同,明代的朝贡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其主要特征是朝贡国向明朝称臣,定期遣使朝贡,采用明朝年号、年历;明朝政府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对其贡物进行回赐。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具有较强的政治隶属性,是封建君臣主从关系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和宗藩关系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讲,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主要指明朝与属国之间的关系。明代属于这类朝贡关系的国家主要有朝鲜、琉球、安南、占城(明前期)等。
(2)一般性的朝贡关系。指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中国文化,并曾接受明帝授予的封号,定期或不定期遣使来华朝贡的国家,如日本、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真腊、渤泥、三佛齐、苏禄等。一般性的朝贡关系不具有君臣主从关系的真实内涵,随意性较强,朝贡的经济意义更为明显。
(3)名义上的朝贡关系。指的是纯粹的贡赐贸易关系。在朝贡体制下,明代前期的一切对外贸易关系皆以朝贡的形式存在,故而许多海外国家遣使来华,不过是借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罢了。明代典籍所载100多个朝贡国中,大多属于名义上的朝贡关系,而且终明之世,朝贡次数只有一二次的国家占朝贡国总数的一半还多。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三 朝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把中国国内的君臣关系扩大到周边诸国,把国内的政治统治照搬到周边诸国。伴随着朝贡的交易方面的经济利润是次要的,中国方面的“出超”是常态。明朝要求周边国家贡献的贡物是简素化的,它所强调的是朝贡的政治礼仪;与贡物相比,明朝皇帝的“回赐”数量是巨大的,往往是贡物的数倍,并且对朝贡国的附带品实施免税的恩惠。对于明朝方面而言,通过朝贡关系,确立东亚“礼的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摘编自[日]檀上宽《明初的海禁和朝贡》
[随堂基础巩固]
1.唐中宗诏曰:“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无,假设允乃诚祈,更敦和女子……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从今月出发,朕亲自送于效外。”以下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 )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
B.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C.文成公主嫁与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D.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解析:选D 解答此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与吐蕃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关系,中央政权对吐蕃的正式管辖始于元朝,故A项不符合史实;唐朝国力强盛,不存在B项所述情况;C项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故D项正确。
2.“望不尽连绵的山川,蒙古包像飞落的大雁,勒勒车赶着太阳游荡在天边,敖包美丽的神话守护着草原”这首歌曲让许多人对蒙古草原心驰神往。以下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蒙古草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突厥 ②回纥 ③契丹 ④匈奴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选C 突厥、回纥、契丹、匈奴分别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唐朝、宋朝、秦汉时期统治蒙古草原,故其次序是④①②③。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元起朔方”“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郡县土番之地”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故选A项;中书省为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B项错误;理藩院是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权力机关,C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关,D项错误。
4.在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的探究活动中,有一项活动是以对联形式展开的,其中有人出了上联“鉴真六渡东瀛连华日友好”,你认为从内容到形式最为贴切的下联是( )
A.杨广三征高丽破中韩宁静
B.孔明六出祁山报刘汉情谊
C.郑和七下西洋结中外和善
D.张骞两通西域架中西桥梁
解析:选C 先解读题干,明确问题核心是选出与“鉴真六渡东瀛连华日友好”相贴切的对联(从内容到形式)。“鉴真”为人名,是中外交流的使者,“六渡”为次数,“东瀛”即日本,是对外交流目的地,“连华日友好”是鉴真的贡献。根据答题方向和限定词分析备选项,“杨广三征高丽破中韩宁静”违背中外友好交流这一主题,故排除A项;“孔明六出祁山报刘汉情谊”没有表达对外交往,“张骞两通西域架中西桥梁”表达国内民族交往,故B、D两项排除;“郑和七下西洋结中外和善”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符合,故选C项。
5.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外事的礼部大臣说:“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由此材料可以看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成祖认为海外诸国均是落后于中国的“番国”
②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
③明成祖对发展对外交往的态度比较消极
④明成祖对开展友好交往底气十足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由“广示无外”“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等信息可判定①④说法正确,②③不符合材料意思。
6.中国位于东亚,巍峨的崇山峻岭和绵延的戈壁沙漠把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西部地区隔离开来。但中国文明并非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产生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其史实有( )
①汉朝皇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②唐在登州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的使者和商人 ③伊朗境内曾发掘出不少唐三彩 ④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用排除法,②属于民族关系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7.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汉时期开辟的直接连通亚洲与欧洲及非洲地区的商贸通道
B.唐朝时期,中国瓷器经此通道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地区
C.宋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及政治等原因而逐渐衰落
D.是古代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文化大运河”
解析:选A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而汉代的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丝绸之路能够到达非洲是在隋唐时期,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在非洲发现了唐朝时期的瓷器,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时,由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