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14: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古代赋税总体比较繁重,在新的王朝建立之初,政府会减轻赋税和徭役。主要
赋税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等,如隋唐时期的租调役和租庸调等。明朝实行“一条鞭
法”,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步放松。由此可看出,我国古
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体现在征收标准、征收物品和征收时间的变化。鸦片战争
前,中国的关税完全自主,之后关税受到外国的控制,民国时期中国开展收回关税主权
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完全实现关税自主,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个人所
得税制度。
知识梳理(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三种。
(1)田赋
秦朝 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汉朝 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3)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隋唐时期
(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3)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2)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3)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元朝在税粮外又增加“科差”。
4.明清时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内容 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意义 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3)1712年,规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4)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知识梳理(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定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3)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5)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③1928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6)新中国的关税制度
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②改革开放后,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③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2.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定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起步:起步于民国时期。
(3)新中国成立后
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③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题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
[析史料实证]
 唐代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颁行租庸调制: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绵三两。如果缴布,则加1/5,即二丈五尺,麻三斤。规定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如果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绢三尺,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加役15天免调,加役30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不得超过30天。唐代的庸,正式把部分力役税转变为实物税。唐朝还在租庸调之外,规定了两种资产税:一是户税,自王公以下分天下民户为九等,上上户每年出钱4 000文,上中户3 500文,上下户3 000文;中上户2 500文,中中户2 000文,中下户1 500文;下上户1 000文,下中户700文,下下户500文。二是地税,开始按田亩征收,后来改为按户征收,以后又改为按田亩征收。唐朝的户税和地税,对租庸调制贫富无差的缺点起了一定的弥补作用。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的作用。
[提示] 纳绢代役的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的内容为以下几点:第一,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包括甲役、力役、杂役、力差、银差等合并为一,化繁为简,“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使赋役统一于田亩,随夏秋二税一起征收。第二,赋役合并,取消力役,役银编派由人丁和田亩分担。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第三,纳税形态,按规定除少数(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仍征收实物外,其他地区的田赋一律课征白银。第四,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各州县赋役总额不得减少,徭役编审改为一年一次,当地官府可视具体情况将丁田分摊于纳税户。第五,地方献纳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费用,以及本地存留,都悉数并在一条鞭法内课征。第六,各户根据官府发给的赋役清单,将赋役银直接上纳于县府,即课征方式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因此,一条鞭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交纳、官收官解。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一条鞭法”的作用。
[提示] 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练经典小题]
1.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解析:选D 重农抑商是古代统治者的一贯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足以判断商业税和农业税的比重,故C项错误;由材料“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低得多”“优商”“恤商”及所学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明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故D项正确。
2.“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解析:选C 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细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户口管理松弛,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中国近代关税制度的沿革
材料一 列强利用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夺取上海海关行政管理权是我国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起源。1854年6月29日上海道台与英美法三国领事签订协定,各领事得选择和提名一个委员,而上海道台只能按照领事的提名加以任用;这些委员在职务上受中国管辖,但是关于违章行为和玩忽职守方面,只对道台和三国领事组成的混合法庭负责,虽然道台在审判中有两个投票权,但外国领事享有永远占多数的特权;各委员对于海关一切档案、公文等都有权检阅;外国船舶或运货人单据文件,非有一个或几个委员副署,不得签发或生效。这个方案将中国海关变成英美法三国驻沪领事馆的附属机构。这是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海关。1858年《天津条约》附约正式规定“邀请”外国人“帮办”税务,表明上海外籍税务监督制度向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演变和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确立。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总税务司直属于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署的设立,反映出半殖民地海关在维护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利益的基础上,获得了外国官商和清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到19世纪70年代初,它已经完成了巩固的过程。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
创设及其巩固过程(1840~1875)》
材料二 中国古代海关转向近代海关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而海关近代化进程又伴随着丧失海关主权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实现的。晚清海关,在赫德主持下,除了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为英国谋取最大利益的大前提之外,应该说整个工作是井然有序,卓有成效的。主要表现在:税收的逐年递增,而且增幅相当大;原有的贪污舞弊风被基本煞住了;采用了先进的航政设备和港务管理制度;还创建了近代邮政等等。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兴办起来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几个大型近代军用工业,清政府兴办这批企业前后共投入四千余万银两,主要来自海关税收。
——摘编自《中国海关与洋务运动》
材料三 尽管举步维艰,宋子文在1933年以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关税改革,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关税收入激增,提高税率对保护国内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口免税和退税具有明显的保护关税性质,对脆弱的工商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尽管宋子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海关的“国产化”率,但是进展缓慢,到1937年,各口岸的税务司也只有1/3是中国人;关税自主以后,名义上税则对于国货、洋货是平等的,实际上却存在着歧视国货的情况;南京政府虽然规定了很多产品的出口退税、免税办法,但仍有不少关系贫苦人民生活的产品仍未得到保护。
——摘编自张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关税改革述评》
材料四 第一,货物在进出国境时一次征收,在同一国境内不再重征;第二,国境关税一律以货币形式征收,而封建社会是以实物形式征收;第三,近代国家一般不再把财政收入作为征收关税的唯一目的,而是把关税作为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以调节、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和生产。按照征收目的,关税可以分为财政关税、保护关税和收入再分配关税。财政关税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而设置的关税。收入再分配关税是以调节国内各阶层收入而征收的关税。从历史发展看,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很早就被西方重视。英国从1652年制订《航海条例》,到1849年条例废止,保护关税政策实行了近200年。美国的保护关税立法始于1816年,尽管其后有过多次修改,有时也出现关税降低的情况,但就总体而言,美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向先《国际贸易概论》
[随堂基础巩固]
1.在我国古代,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②北魏租调制中的“调”指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
③唐朝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转折
④明朝一条鞭法是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的标志
A.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选D 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和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局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故选D项。A、B、C三项是其作用的一方面。
3.据史书记载,我国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C.“摊丁入亩”的实行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解析:选C 清朝时我国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摊丁入亩” 的实行,因为“摊丁入亩”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统一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转额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蔡秀玲《新中国成立60年
我国税制的沿革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
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