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
唯物史观的角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1.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
A.抑制逃避赋役 B.敦厚社会风俗
C.严格管理户口 D.维护伦理孝道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税制的依据是“户等高低”,户等越高,交的税越多,而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是“丁、产的多少”,所以《唐律》对“析产分户”的限制比较严格,“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其“析产分户”,说明这一规定目的在于防止政府赋役征收的减少,以此保证政府的赋役征收,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 067 583 4 228 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 671 392 3 764 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 937 380 3 855 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 259 581 3 881 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年) 10 995 133 5 497 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年) 13 276 441 6 439 114 32.66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解析:选D 据表格可知,宋代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D项正确;材料是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排除A项;客户所占比重减少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排除B项;客户所占比重减少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C项。
[深化提能]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1.萌芽阶段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应当从商代开始。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即登记人口的意思。但当时的“登人”,几乎都以人丁为计量单位,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口”“人”等字,但却很少出现“户”“家”的说法,因此后人推测,商周时“登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2.奠基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四起。战争需要有兵源的保证,由于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人是宝贵的财富。适应这种需要,人口登记和户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渐完善起来了。
(2)秦的户籍制度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
(3)西汉年间,户籍管理备受统治者的重视,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其中之一就是“户律”。西汉在秦代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统计制度,汉代的户籍制度之明显不同于秦制的地方,还在于汉代有户等的划分。
3.发展完善阶段
(1)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隋初人口大增,主要是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索貌阅”和“输籍法”,将隐漏的户口检括出来了。
(2)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周密。唐代检查户口、劝课农桑的基层组织是乡里:“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设里正一人,是最基本的政权单位。里正由勋官六品以下的富户白丁担任,用来“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3)宋代的户籍制度在唐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代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有常产的称为主户,没有常产的民户称为客户,分别列入户籍。
(4)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并与当时的赋役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
(5)清代的户籍制度大体上沿用明制,清初就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但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对户籍管理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整体说来,清代的户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究其原因在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使得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的“福利国家”
3.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解析:选A 材料强调“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B项是罗斯福新政,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D两项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排除。
4.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 )
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C.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无法推断该政策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故A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雇员共同承担,故B项正确;该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非推卸政府的社会责任,故C项错误;由“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可知,雇主的税收负担并未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
从多角度认识“福利国家”
(1)概念:“福利国家”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3)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4)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6)影响:“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