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15:1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多为封建性质的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如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近代历史上的改革既有资
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如戊戌变法,也有封建政府的自救运动,如清末新政等。新中国
成立后,中国首先通过各种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
探索,既有失误,也有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的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梳理(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影响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统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政权并立,相互征伐。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措施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影响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迅速失败
措施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采取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新法最终被废止
4.张居正改革
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措施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知识梳理(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概况 1898年,光绪帝颁布法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清末新政
背景 清末面临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措施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3.民国时期的改革: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
知识梳理(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1956~1978年中国的探索
(1)失误:在探索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出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曲折。
(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1)主要进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2)主要内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
(3)历史意义: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主题一 古代和近代的重大改革
[析史料实证]
   冬十月丁未,诏曰:“……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摘自《魏书·高祖纪》
[探究]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提示] 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评价: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探究] 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探究] 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提示]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明历史解释]
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适应了鲜卑等族封建化的要求。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③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孝文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
(2)历史影响
①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②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 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认识
(1)积极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内部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教训
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
②改革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3.百日维新的特点
(1)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推行: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练经典小题]
1.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 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解析:选B 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排除A、C、D三项;戊戌变法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项正确。
主题二 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析史料实证]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探究] 根据材料一,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方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的影响。
[提示] 原因: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
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提示] 1984年,上海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背景: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竞争进一步加剧。
[明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7.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练经典小题]
1.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此举(  )
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B.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D.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政府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和转变,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故C项正确。
2.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人家封锁我们”给中国带来困难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解析:选A 邓小平的谈话意在表明中国“闭关自守”严重阻碍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故选A项。
一、对古代史上改革的认识
1.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
2.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二、对近现代史上改革的认识
1.(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
             
[随堂基础巩固]
1.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选A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选A项。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选C 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充分反映出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
3.《宋史·范仲淹传》中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中用人不当
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改革涉及面太广
D.改革者优柔寡断
解析:选B “庆历新政”针对冗官现象大力改革,因而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故选B项。
4.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选D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在形式上有很多缺点,故A项错误;梁启超没有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故B项错误;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梁启超在材料中强调戊戌维新之精神作用很重要,有利于以后改革,说明他肯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
5.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国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
B.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D.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
解析:选C 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
6.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 270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制结构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B项正确;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是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代表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与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