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一: 感觉世界
知识归纳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_______。
2、人的感觉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_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_上都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1】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 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
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变式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下列情况与此相似的是( )
A.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 B.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度差异很大
C.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得多 D.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核心考点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归纳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在_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发生的条件:______;声音传播的条件:____________;声音传播的方式:______。
3、在______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2】(2021秋 惠城区期末)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变式2】(2021 襄阳)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核心考点三:耳和听觉
知识归纳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____________道;
②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内耳包括____________。
2、耳的主要功能: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觉感受器在______和______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____________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__赫兹之间。高于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______。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3】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变式3】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21cnj*y.co*m】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核心考点四:光和颜色
知识归纳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是沿____________的(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____________),空气中次之。光年是____________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____________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物体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4】(2021 常州)夜晚的红梅公园,悬挂在高处的灯筒在地面上投射出红花绿叶的美丽图案。灯筒结构如图所示:不透明外壳内有一白炽灯,灯筒底部为带有彩色图案的玻璃。若将灯筒内白炽灯更换为红色光源,灯筒将在地面上投射出( )
A.红花黑叶 B.黑花红叶 C.红花红叶 D.黑花黑叶
【变式4】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核心考点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知识归纳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____________,又返回到__________________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夹角;反射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夹角。
______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____________,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____________。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这样的直线称为______,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______,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____________,
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______。
像和物体以____________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____________只和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和______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来的。
6、凸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凹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______斜射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当光从__________________斜射入______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夹角。
②______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__________________,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______。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____________。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______,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______。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的是( )
A. B.
C. D.
【变式5】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出处:21教育名师】
(1)选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为证实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
A.保持A、B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棋子的位置
(4)如果把A向平面镜移动一段距离,再用B去跟A的像进行比较,发现A的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版权所有:21教育】
(5)将一块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A的像。21*cnjy*com
核心考点六:透镜和视觉
知识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倒立 放大 实 幻灯机
倒立 等大 实 测焦距f
不成像 获取平行光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5、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______(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______(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____________、晶状体、______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____________的折射,在______上形成物像(__________________),经______传入______,形成视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6】(2021秋 福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0cm,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0cm的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蜡烛左移,光屏不动 B.蜡烛不动,光屏右移
C.蜡烛不动,光屏左移 D.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变式6】(2021秋 滨海县期末)同学们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影响凸透镜成像虚实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1)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选择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手电筒的光水平照射凸透镜,通过确定光的会聚点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小丁和小刚测量相同透镜的焦距,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经对比发现两人使用的手电筒略有不同(如图乙),则使用手电筒 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小刚使用的应该是手电筒 。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 (正立/倒立)的 (实像/虚像)。
(4)小刚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要让光屏上成实像,蜡烛应该向 (左/右)移动,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 (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巩固训练 初露锋芒
【题1】(2021秋 惠城区期末)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题2】.(2021秋 娄星区期末)如图,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则镜面应( )
A.顺时针转动30° B.逆时针转动30°
C.顺时针转动15° D.逆时针转动15°
【题3】(2021八下·慈溪期中)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及相应的感觉器官
触觉的感觉器官是 ;嗅觉的感觉器官是 ;味觉的感觉器官是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 ;视觉的感觉器官是 。
【题4】(2021秋 青岛期末)如图,每年冬至的当日,正午的阳光(可近似认为是平行光)就能躲过廊檐门楣,照射到北京故宫乾清宫地面铺设的金砖上(“金砖”属于土质方砖的一种,因其造价昂贵,因而民间称为“金砖”),再经光洁如镜面般的金砖发生 反射,就可以将宝座上方的牌匾“正大光明”照亮,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太和殿、乾清宫等都有这现象。如果殿内正中金砖上铺设宫毯,阳光就会发生 反射,看不到这种现象。
【题5】(2021 日照一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1所示的光路图,由图1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2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②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③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走进重高 拓展视野
【题1】(2021 衡阳县自主招生)如图为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图中P为2倍焦距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照相机
B.荒野求生中,贝尔用冰取火时,他拿着这块“冰”要正对太阳光,引火物放在AB两点间取火
C.眼睛要在凸透镜右侧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C点处物体所成的像
D.利用物体放在B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电影放映机
【题2】.(2021 黄州区校级自主招生)如图所示一条光线由空气射到半圆玻璃砖表面的圆心处,玻璃砖的半圆表面上镀有银反射面,则图中几个光路图中,正确、完整表示光线行进过程的是( )
A.B.C.D.
【题3】.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远离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增大,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
C.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
D.d一定大于f,小于2f
课后训练 鲲鹏展翅
【题1】.(2021秋 柳州期末)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到耳机里的声音。这一现象说明(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音质很好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骨传导耳机对防外界噪声干扰的效果很好
【题2】.(2021秋 天河区期末)如图是人、狗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小红周末到长隆马戏团看表演,发现马戏团的训狗员手拿一个指挥棒,向狗发出表演信号,狗按他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但观众却什么也听不到。则指挥棒发出的声音可能是( )21*cnjy*com
A.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B.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响度太大
D.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题3】.(2021秋 泰兴市期末)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在白屏与棱镜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看到除红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B.在白屏与棱镜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C.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带
D.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只看到一条绿色的光带
【题4】.(2021秋 双塔区校级期末)白天,我们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外的景物;晚上,打开车内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折射成像;后者是反射成像
B.前者是反射成像;后者是折射成像
C.前者看到的就是实物,而后者是反射成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题5】.(2021秋 旌阳区期末)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的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3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C.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距凸透镜1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题6】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 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米,气温每 1°C,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题7】(2021七下·仙居期末)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
(1)某同学在跑操训练过程中,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而国旗杆在向后退,则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
(2)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形成的。
(3)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题8】(2021七下·诸暨月考)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题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光屏上成 的实像;
(2)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 (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题10】(2021秋 海珠区期末)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
﹣10 10 30 50
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
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
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
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
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
(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 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 m/s。21·cn·jy·com
(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 。
(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象。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 。2·1·c·n·j·y
章节复习
2章
对环境的察觉
β
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一: 感觉世界
知识归纳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1】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 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
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答案】A
【解析】A.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会导致人体味觉和嗅觉消失,故A正确。
B.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但是适应性并不会导致感觉消失,故B错误。2-1-c-n-j-y
C.题干中没有明确表示年龄和嗅觉失调的关联,故C错误。
D.人体所有的感觉形成都需要神经来传递信息到大脑,所以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下列情况与此相似的是( )
A.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 B.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度差异很大
C.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得多 D.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答案】A
【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选项A中“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提现了嗅觉具有适应性,其余三个选项提现的是嗅觉的差异性,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核心考点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归纳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2】(2021秋 惠城区期末)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答案】B
【解答】解: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须错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太空上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2】(2021 襄阳)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答案】A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A。
核心考点三:耳和听觉
知识归纳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3】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为网上一款)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B
【解答】解: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而在狗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变式3】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21cnj*y.co*m】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答案】B
【解答】解:
A、“以两石相击”,石头会振动,振动会产生声音,故A错误;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的是与青蛙的音色相近,故B正确;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如果有人喜欢听“呱、呱”的回声,回声不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核心考点四:光和颜色
知识归纳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4】(2021 常州)夜晚的红梅公园,悬挂在高处的灯筒在地面上投射出红花绿叶的美丽图案。灯筒结构如图所示:不透明外壳内有一白炽灯,灯筒底部为带有彩色图案的玻璃。若将灯筒内白炽灯更换为红色光源,灯筒将在地面上投射出( )
A.红花黑叶 B.黑花红叶 C.红花红叶 D.黑花黑叶
【答案】A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灯筒底部的玻璃图案是红花绿叶,白炽灯发出的是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照射到红色的花,只透过红光,绿色的叶上只透过绿光,所以会出现红花绿叶的图案;当白炽灯更换为红色光源时,照射到红色的花上,透过红光,所以能看到红花,照射到绿叶上时,红光被吸收,没有色光透过,所以叶成了黑色,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变式4】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
故答案为:变大。
核心考点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知识归纳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所以A正确,D错误,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所以B错误。
C图没有折射光线,所以C错误。
故选:A。
【变式5】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出处:21教育名师】
(1)选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为证实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
A.保持A、B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棋子的位置
(4)如果把A向平面镜移动一段距离,再用B去跟A的像进行比较,发现A的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版权所有:21教育】
(5)将一块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A的像。21*cnjy*com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B;(4)不变;(5)能。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将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与A的像完全重合;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4)平面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棋子A的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B;(4)不变;(5)能。
核心考点六:透镜和视觉
知识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倒立 放大 实 幻灯机
倒立 等大 实 测焦距f
不成像 获取平行光
正立 放大 虚 放大镜
5、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6】(2021秋 福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0cm,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0cm的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蜡烛左移,光屏不动 B.蜡烛不动,光屏右移
C.蜡烛不动,光屏左移 D.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答案】B
【解答】解: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0cm的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像距会变大,光屏要向右移动;若光屏不动,需要减小像距,增大物距,蜡烛要左移;故B正确。21·世纪*教育网
故选:B。
【变式6】(2021秋 滨海县期末)同学们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影响凸透镜成像虚实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1)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选择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手电筒的光水平照射凸透镜,通过确定光的会聚点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小丁和小刚测量相同透镜的焦距,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经对比发现两人使用的手电筒略有不同(如图乙),则使用手电筒 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小刚使用的应该是手电筒 。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 (正立/倒立)的 (实像/虚像)。
(4)小刚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要让光屏上成实像,蜡烛应该向 (左/右)移动,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 (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答案】(1)较暗;(2)A;A;(3)倒立;实;(4)左;缩小
【解答】解:(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的环境应该较暗一些;
(2)由图可知,手电筒A发出的为平行光,而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以后过焦点,所以手电筒A的测量结果准确;而手电筒B的是发散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的后面,所以测量的焦距会偏大,由于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所以小丁用的手电筒B,而小刚用的手电筒A;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的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0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保持光屏、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要让光屏上成实像,物距应该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应该使蜡烛左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较暗;(2)A;A;(3)倒立;实;(4)左;缩小。
巩固训练 初露锋芒
【题1】(2021秋 惠城区期末)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解答】解: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须错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太空上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题2】.(2021秋 娄星区期末)如图,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则镜面应( )
A.顺时针转动30° B.逆时针转动30°
C.顺时针转动15° D.逆时针转动15°
【解答】解: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若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45°,则入射角减小15°,因为入射光线位置不变,所以法线会逆时针转动了15°,镜面也逆时针转动15°,故D正确。
故选:D。
【题3】(2021八下·慈溪期中)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及相应的感觉器官
触觉的感觉器官是 ;嗅觉的感觉器官是 ;味觉的感觉器官是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 ;视觉的感觉器官是 。
【答案】皮肤;鼻;舌;耳;眼
【解析】触觉是通过皮肤接触物体来感觉外界的刺激;嗅觉是通过鼻来感触外界的气味刺激;味觉是通过舌感受味道的刺激;听觉是通过耳来感受声音的刺激;视觉是通过眼来感受光线的刺激;
【题4】(2021秋 青岛期末)如图,每年冬至的当日,正午的阳光(可近似认为是平行光)就能躲过廊檐门楣,照射到北京故宫乾清宫地面铺设的金砖上(“金砖”属于土质方砖的一种,因其造价昂贵,因而民间称为“金砖”),再经光洁如镜面般的金砖发生 反射,就可以将宝座上方的牌匾“正大光明”照亮,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太和殿、乾清宫等都有这现象。如果殿内正中金砖上铺设宫毯,阳光就会发生 反射,看不到这种现象。
【答案】镜面;漫。
【解答】解:正午的阳光(可近似认为是平行光)照射到金砖上,由于金砖光洁如镜面,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发生镜面反射,将宝座上方的牌匾“正大光明”照亮;
如果殿内正中金砖上铺设宫毯,由于宫毯粗糙不平,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故答案为:镜面;漫。
【题5】(2021 日照一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1所示的光路图,由图1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2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②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③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解答】解:(1)如图,这是类似于阳光聚焦法的应用。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2)①凸透镜位于50cm刻线处,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情况与此类似;
②凸透镜位于50cm刻线处,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凸透镜位于50cm刻线处,蜡烛移至4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40cm=10cm,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会聚; 15;(2)①缩小; 照相机; ②倒立; ③正立。
走进重高 拓展视野
【题1】(2021 衡阳县自主招生)如图为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图中P为2倍焦距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照相机
B.荒野求生中,贝尔用冰取火时,他拿着这块“冰”要正对太阳光,引火物放在AB两点间取火
C.眼睛要在凸透镜右侧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C点处物体所成的像
D.利用物体放在B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电影放映机
【解答】解:A、物体放在A点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A正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用冰取火”时,“冰”要正对太阳光,棉絮放在焦点F处温度很高,可以取火,在AB两点间不可以,故B错误;
C、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眼睛要在凸透镜右侧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C点处物体所成的像,故C正确;
D、物体放在B点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D正确。
故选:B。
【题2】.(2021 黄州区校级自主招生)如图所示一条光线由空气射到半圆玻璃砖表面的圆心处,玻璃砖的半圆表面上镀有银反射面,则图中几个光路图中,正确、完整表示光线行进过程的是( )
A.B.C.D.
【解答】解:光线在圆心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由反射定律知,反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折射规律知,进入玻璃的折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玻璃中,由于光是圆心处折射的,折射光线垂直于射到镀有银反射面切线,所以再次发生反射,且原路返回到圆心O;
返回到圆心O的光线再次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在法线左侧的玻璃中,且又将被镀银反射面原路返回到O点,最后从O点折射后与射向O点时发生反射的反射光线重合。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题3】.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远离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增大,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
C.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
D.d一定大于f,小于2f
【解答】解:如图一,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
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也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
如图二,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
如图三,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21cnjy.com
所以光屏和点光源与凸透镜等距离时,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和二倍焦距以外,光屏上形成光斑,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
;
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课后训练 鲲鹏展翅
【题1】.(2021秋 柳州期末)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配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到耳机里的声音。这一现象说明(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音质很好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骨传导耳机对防外界噪声干扰的效果很好
【解答】解:使用骨传导耳机,能说明固体能传声。故A正确,其它选项要更多其事例才能解释。
故选:A。
【题2】.(2021秋 天河区期末)如图是人、狗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小红周末到长隆马戏团看表演,发现马戏团的训狗员手拿一个指挥棒,向狗发出表演信号,狗按他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但观众却什么也听不到。则指挥棒发出的声音可能是( )21*cnjy*com
A.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B.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响度太大
D.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解答】解:A.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Hz到50000Hz,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相差较大,指挥棒发出的声音在狗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但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A正确。
B.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也是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大,观众更容易听到,故C错误。
D.声音都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介质中传播,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D 错误。
故选:A。
【题3】.(2021秋 泰兴市期末)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在白屏与棱镜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看到除红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B.在白屏与棱镜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C.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带
D.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只看到一条绿色的光带
【解答】解:A、在白屏与棱镜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让红色光通过,在白屏上看不到除红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故A错误;www-2-1-cnjy-com
B、在白屏与棱镜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蓝色玻璃只让蓝色光通过,在白屏上只看到蓝色光,其他颜色的光看不到,故B错误;
C、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红纸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在红纸上看不到除红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故C错误;
D、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绿纸只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在绿纸上只看到一条绿色的光带,故D正确。
故选:D。
【题4】.(2021秋 双塔区校级期末)白天,我们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外的景物;晚上,打开车内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折射成像;后者是反射成像
B.前者是反射成像;后者是折射成像
C.前者看到的就是实物,而后者是反射成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答】解: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看外面的物体时,光线发生了折射,看到的是虚像;晚上,打开车内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题5】.(2021秋 旌阳区期末)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的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3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C.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距凸透镜1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解答】解:
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故A错误;
B、当u=13cm时,f<u<2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u=20cm时,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即物距变小,像距应该变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题6】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 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米,气温每 1°C,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答案】固体;气体;温度;340;升高
【解析】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1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C,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题7】(2021七下·仙居期末)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
(1)某同学在跑操训练过程中,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而国旗杆在向后退,则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
(2)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形成的。
(3)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答案】(1)自己(2)大脑皮层(大脑)(3)直线
【解析】(1)该同学是以自己为参照物,那么国旗相对于他的位置发生变化,即在向后退。
(2)指挥员指令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听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3)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题8】(2021七下·诸暨月考)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答案】(1)漫(2)不能(3)可逆的
【解析】(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www.21-cn-jy.com
【题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光屏上成 的实像;
(2)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 (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答案】(1)倒立、放大(2)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解析】(1) 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 ,符合f(2) 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 ,不影响像的完整度,由于通过光的量减少,所以像会变暗一些,可填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题10】(2021秋 海珠区期末)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
﹣10 10 30 50
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
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
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
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
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
(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 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 m/s。21·cn·jy·com
(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 。
(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象。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 。2·1·c·n·j·y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348.11m/s;当空气湿度为70%,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20℃时,声速要介于337.63m/s和349.03m/s之间,声速可能为340.00m/s;
(2)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3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3)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甲图线对应的速度大,通过对比表格可以发现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速增加,所以甲图像对应的湿度为90%。
故答案为:(1)348.11;340.00;(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3)90%。
章节复习
2章
对环境的察觉
β
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