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学案:议论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
议论文概念和知识点: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F%B4%E7%90%86%E6%96%8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E%AE%E8%AE%BA%E6%96%87 / _blank ),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E%BA%E6%8D%AE / 897320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E%AE%E8%AE%BA%E6%96%87 / _blank )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议论文题目分析:
(1)作用分析 ①点明论点、②交待论题、③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
①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个名词,如《想和做》,《成与败》。
③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2)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2、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例如: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
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_____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_____(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 (概括事例)证明了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比作 证明了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 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 证明___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5、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③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④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⑥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6、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________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________的中心论点;
(3)发出______的号召或劝勉人们_____;
(4)补充论证了 _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 (2)总结前(全)文; (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8、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9、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如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A.考点分析:
1、准确:说话要合乎实际。
2、严密(针对修饰语、限制语的运用):说话不要有疏漏,避免片面化、绝对化。
3、逻辑性强。(不要前后矛盾,或者由某个事实得出结论或推论而得。;
4、形象生动。(使议论文语言形象生动的方式有以下几个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表达方式:描写
(3)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B.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题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XX意思,删去后就变成XX意思,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真题解析。
1、“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加点部分说明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只限于某种情况,如果删去,就变成任何情况下都是对的,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2、“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加点部分限制了他们的灵感不是容易得到的,如果删去,就变成什么情况之下都并非有灵感,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唯一”表明只有一个途径,没有其他的,如果删去,就变成还有其他途径探求真理,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由此看来”表明下面的结论是由上面的推论得来的,如果删去,就变成毫无根据就得到以下结论,导致论证的逻辑性不够强;“主要、之一”表明还有其他的依据,如果把它们删去,就变成唯一的依据,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的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C.赏析论证语言的生动性。(这里只限于语言的生动性,以后遇到其他特点再讲述。)
(一)题型:从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下列文段(或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答题模式(注:如果是某个文段,就要举例;如果是句子就不要举例。)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如:描写)
例如: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谈读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阐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天赋的重要作用;又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排比,生动地强调了读书的作用非常多,非常大,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再如“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运用对比,生动地阐明了三种人的读书态度,从而突出了读书贵在运用。
10、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
常见的就是:
(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2)以_____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1、论据能否去掉一个?一般不能去掉。
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1)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
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________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中考真题训练
2021吉林省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9分)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18.文中孔子认为 、知者不惑、 是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2分)
19.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
B.《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
D.《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
2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2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启示。(3分)
【分析】文章的标题就是本文论点:人之用勇,不可不慎。第二段孔子认为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第三段分论点是: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第五六段指出: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第七段的分论点是: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最后第八段总结论点,与题目照应。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从第②段“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可知此填空项内容。
(2)本题考查对论据的选取。本段的分论点是: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
ABC.补充的论据都是“智勇”的事实论据,可以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
D.《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这个论据张飞的表现是有勇无谋的冲动,不是“智勇”,所以不适合作第③段事实论据。
故选:D。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第⑥段画线句是从道理上分析勇敢的正确含义,属于道理论证;同时,“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这是从正面分析论证;“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这是从反面分析论证,前后构成正反对比论证;通过“义勇”和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的勇敢的对比,证明了“义勇”的好处,非“义勇”的后果,有利证明的论点。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谈谈生活实际中“用勇”得到的启示。只要观点明确,表达通顺即可。
示例1:生活中、我们在好勇的同时,要重视学习,真正明白“义”的含义。这样才会使勇敢变为善的力量,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示例2: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多,比如在马路上遇到歹毒行凶抢劫,我们不要鲁莽冲动和凶手正面冲突,我们要临危不惧,冷静并开动脑筋,想办法报警或拖延时间等智取办法化解困境,这才是真正的勇敢。逞一时匹夫之勇莽撞冲动做事,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答案:
(1)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
(2)D
(3)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作用:用经得起正义和道德考验的勇敢与经不起正义和道德考验的勇敢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有“义”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4)示例一:生活中,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
示例二:生活中。我们要心存正义,恪守道德,遇事冷静,明辨是非。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点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
2021吉林长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要善于学习 [苏联]利哈乔夫
①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教育、知识、职业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现代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没有知识,简直就无法工作,无法获得收益,一个原因是机械正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作为人,需要带来新的思想,思考那些机器不能思考的问题。为此目的,人越来越需要得到公认的文化修养,创新的能力,当然,还要有道德,有责任心,而这种道德和责任心,是机器无论如何也不具备的。
②这就意味着,人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有科学知识的人,有道德的人,他要为机器和机器人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承担责任,因而他肩负着极为繁重、极其复杂的任务。普遍的教育可以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培养新时代的创造者,而他对于他所创造的一切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③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永远都需要学习。不仅普通人需要终身学习,就连那些最博学的大学者也要学习终生。自己不学习——就不能再去传授,原因是知识在不断增长,并且越来越复杂。有鉴于此,一定要明白,青春岁月——是最适宜学习的时期。在年轻的时候,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恰恰是人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接受所学的语言、数学、一般性知识,培养审美意识,培养道德观念。
④要珍惜时间,不要为日常琐事、为“休息”而耗费时光。有的时候,“休息”比繁重的工作更让人疲倦,不要让那些愚昧粗俗的潮流以及无谓的“信息”占据光明而智慧的心田。珍惜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获取知识与技能才既轻松又迅速。
⑤此刻我听见年轻人沉重的叹息声:您为我们年轻人所设想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无聊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娱乐啊?难道我们就没有权利享受快乐吗?
⑥不是那么回事,获得技能和知识——这同样也是一种运动,假如我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习就是一种苦差使。要爱学习,就要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习,有助于培养某种能力,生活需要的能力,如果不喜欢学习怎么办?肯定难成为爱学习的人。这就意味着你不可能发现那样的快乐,那种让孩子,让少男少女得到知识与技能时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快乐。
⑦不妨看看小孩子多么快乐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迷恋玩弄各种各样的器械玩具,抱布娃娃。要尽力延长这种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本人,不要说什么:我不爱学习!你要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既然别的同学喜欢各门功课,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们呢?
⑧不要光在口头上说爱读书,你要借书阅读,要研究历史和文学。一个有教养的人肯定具有很好的历史知识、读过很多文学作品,正是历史和文学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扩展人的视野,使他感到周围世界的宽广、有趣,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进而感到快乐。假如你不喜欢某一门课程,你不妨试一试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喜爱是获得新鲜知识的支撑点。
⑨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
(选自《善与美书简》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文章开头两段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
B. 文章平易近人,娓娓而谈,给人启迪。
C. 文章旁征博引,层层深入,论述严谨。
D. 文章立足现实,提出建议,有针对性。
13.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 作者认为怎样做才是善于学习?(3分)
【分析】本文开头两段从时代需要引出学习的必要性,进一步指出要善于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具体分析了怎样才能做到善于学习,最后号召年轻人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文章先从时代背景入手,阐述“年轻人从小就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再论述怎样发现学习的快乐,要爱读书;最后强调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章结合小孩蹒跚学步等生活事例,并没有“旁征博引”。
故选:C。
(2)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陈述句。可以采用位置法判断论点。论点常出现在文题、开头、结尾、中间。根据文题“要善于学习”,③段“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⑨“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概括本文的论点为:年轻人要善于学习。
(3)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④段“要珍惜时间,不要为日常琐事、为‘休息’而耗费时光”“珍惜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概括为: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根据⑥段“假如我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习就是一种苦差使”概括为:在学习这种运动中发现快乐;根据⑥段“要爱学习,就要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概括为: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根据⑦段“要尽力延长这种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本人”概括为:尽力延长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根据⑦段“你要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提炼: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根据⑧段“不要光在口头上说爱读书,你要借书阅读,要研究历史和文学”概括为:要借书阅读,研究历史和文学;根据⑧段“假如你不喜欢某一门课程,你不妨试一试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概括为:对于不喜欢的课程要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
答案:
(1)C
(2)要善于学习。
(3)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在学习这种运动中发现快乐;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尽力延长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要借书阅读,研究历史和文学;对于不喜欢的课程要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
【点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如果这些地方都没有的话,就要去中间找。如果文章没有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就得自己提炼,通过每个段落的意思来总结、概括。
议论文一般有一个总论点,即中心论点,然后在每个自然段里都有相应的分论点。论据的作用就是为了佐证文章所阐述的论点。一般来说,论据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据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又称作事理论据)。
2021黑龙江绥化
(二)阅读《善用语言的力量》,回答15-18题。(8分)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古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 “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为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
15.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用。(2分)
17.文中②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2分)
18.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王刚要参加,父母不同意,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如何帮他劝说父母?(2分)
答案:
15、①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本文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6、运用了道理论证(引证法)和举例论证(例证法)的论证方法。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和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在言之共情”。的观点,从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17、不能。②③④这三段分别从理、德、情三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与第①段中“有理有德亦有情”(或与第⑥段中“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相对应,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18、示例:叔叔(阿姨)您好,参加运动会是为班级争荣誉,集体荣誉是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健康成长。请你们让王刚参加吧,好吗?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
(三)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回答第21-24题。(共9分)
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笑,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21.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 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2分)
2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2分)
2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
24.试分析文章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3分)
答案:
21.第一件事:父亲洗白衬衫;第二件事:父亲给我洗澡;第三件事:父亲为母亲买镜子;第四件事: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
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
评分说明:(2分)第一问,四件事答出三件即可给1分,两件0.5分,一件不给分;第二问,答出三点即给1分,两点0.5分,一点不得分。
22.⑤段“干净”的含义是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爱会让一个人干净。⑧段“干净”是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浮华、杂念、欲望)等。
评分说明:(2分)每个“干净”的含义答对各自得1分。
23.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放”“搓洗”“擦”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出父亲温柔的父爱(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评分说明:(2分)写出描写方法得1分,作用1分。
24.(1)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做铺垫;(2)营造出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3)结尾对猫的发问,是我的深刻反思,用猫的不屑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享乐、浮华)等杂念的迷茫(苦闷),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评分说明:(3分)每点1分。
2021黑龙江哈尔滨
阅读《自由要以邻为伴》,回答下列小题。
自由要以邻为伴
①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勾画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要以邻为伴。
②邻者,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自然。社会有动力,自然有活力。对社会,要融合;对自然,要敬畏。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就是,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树立视邻为朋友,视邻为伙伴的观念。古人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朋友)”,今人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让个人的自由成为别人自由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灭火器”。
④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善于合作,善于沟通。陶潜有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意思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既然是邻曲、朋友,就要“时时来”,就要“谈在昔”。只有“时时来”,勤走动,才能增进友谊;只有“谈在昔”,多沟通,才能求同存异。无数事实都证明:合作、沟通,使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共享自由。
⑤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爱惜自然,敬畏自然。爱惜自然,我们就能尽享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不敬畏自然,自然就可能反噬我们。风景秀丽的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内,列车行驶在标准铁路上,而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从桥梁式动物通道下悠然通过。人与动物,独乐、共乐,其乐融融。与之相反,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人类不理性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只有心怀爱惜和敬畏之情,才能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真谛。
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由只有做到了以邻为伴,才能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助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实现我们伟大的强国梦。
(选文有改动)
20. “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是什么?
21.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22. 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23.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1)一段时间以来,云南野象群离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游荡。它们沿途破坏,啃食庄稼……使当地财产遭受损失,人民生命受到威胁。
(2)当地政府积极采取行动,“盯住象”,“管住人”。他们采取地面人员监守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地对象群进行监测,确保每头象都在监控范围内。同时,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出动各类车辆,适时择地设障堵截、投放象食……尽最大努力避免人象遭遇,确保人象安全。
当我们的邻伴野象群“自由”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干扰了我们的自由时,你怎么看待我们人类的措施与做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第①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就要以邻为伴”。然后第②段解释了中心论点的意思,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全文的结构是总分。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意思。根据文章“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就是,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画线句列举了风景秀丽的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和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的不同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方法,直接证明了爱惜自然,我们就能尽享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不敬畏自然,自然就可能反噬我们,进而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
(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的观点。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当我们的邻伴野象群“自由”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干扰了我们的自由时,我们人类采取了地面人员监守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地对象群进行监测,确保每头象都在监控范围内。同时,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出动各类车辆,适时择地设障堵截、投放象食……尽最大努力避免人象遭遇,确保人象安全。这种做法与措施恰好证明了自由要以邻为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只有爱惜自然,才能尽享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类只有心怀爱惜和敬畏之情,才能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真谛。
【答案】1. 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3. 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与别人和谐相处,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
4. 人类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人象冲突,充分践行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爱惜自然,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界的生物。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021黑龙江龙东
(三)阅读《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一文,回答第18~21题。(共9分)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①12月10日,++++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0.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3分)
21.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2分)
【分析】本文第①段从习主席的贺信入笔,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心论点;第②段阐述了“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③④段论述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创造并讲好“工匠故事”;第⑤段以杭州为例介绍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第⑥段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①段从习主席的贺信入笔,结合我国实际,明确提出了这一论点,后面,又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重要性、如何才能深入人心等角度进行论证。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从“叶金龙”“吴玉泉”“赵永林”“一批批”等来看,是举例论证。说明他们是“技能大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从而证明“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的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需从头到尾准确概括每一自然段意思,然后将意思或角度相同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第①段提出“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心论点;第②段阐述了“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③④段论述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创造并讲好“工匠故事”;第⑤段以杭州为例介绍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第⑥段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也可把③④⑤段分成一个层次,论证思路就是提出论点,阐述重要性,论述如何做,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4)本题考查表达见解的能力。首先要从文中找到重要信息: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创造更多工匠故事,讲好工匠故事等,然后,结合自己是学生的实际,从明含义、懂道理、做宣传、立大志、打基础的思路来构思和表述。
答案:
1.①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②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③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
评分标准:(2分)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叶金龙、吴玉泉。赵水林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的观点。从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评分标准:(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3.首先引用++++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析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接着通过两个分论点及杭州设立“工匠日”的事例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最后进一步重申中心论点,发出号召。
评分标准:(3分)意思对即可。
4.作为新时代中学生,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懂得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发现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讲好工匠故事,立志做一名大国工匠,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2021黑龙江牡丹江
(四)(共9分)
阅读《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回答各题。
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
①“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亿万人民激扬豪情壮志,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有志者事竟成,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要激扬雄心壮志。
②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95后”棋手柯洁,多次在世界围棋大赛中夺冠,“拼搏的过程,就是忘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80多岁的袁隆平,依旧热爱挑战自我,一再刷新超级杂交稻亩产纪录。敢于“归零翻篇”,以既有高度为新起点,才能在更高定位宝现突破。一次超越就是一次新生,一次超越就是一次创造,社会正是在个体的自我超越中不断前行。
③激扬雄心壮志,就要追求“头部效应”,一项基于500万次点击日志数据的分析显示,90%的点击集中在搜索引擎前10名,其中前3名又占了62.5%的点击量。“头部”,意味着高价值、有优势。钱学森常说,科技竞争“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正是在提示人们向价值创造链“头部”要竞争力。现实中,越是积蓄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越能专注于成就“头部效应”。
④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齐白石晚年感慨,声望高了,自己也被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于是88岁高龄的他依旧每天认真研习画作。“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守谦,就会少些飘飘然,避免“胜利时犯骄傲的错误”;就会在顺境中看到不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我们更须守谦行实。
⑤未来必然是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路就在脚下,美好的图景属于追梦人。满怀雄心壮志,勇立潮头、奋勇搏击,我们就能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21. 第①段有何作用?
22. 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23. 第②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4. 结合文意,谈谈你在学习中应怎样激扬雄心壮志。
【答案】21. 统摄全篇,引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心论点:要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同时充当本文道理论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本文是从要勇于“归零翻篇”,要追求“头部效应”,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23. 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分论点: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4. 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不断超越自己;积蓄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守谦行实。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首段作用的分析。第①段引用总书记的话“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引出中心论点:要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同时充当道理论据。“有志者事竟成,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要激扬雄心壮志”统摄全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论点的概括。由第②段“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可知,分论点之一为: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由第③段“激扬雄心壮志,就要追求‘头部效应’”可知,分论点之一为:激扬雄心壮志,就要追求“头部效应”。由第④段“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可知,分论点之一为: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故可知答案:本文是从要勇于“归零翻篇”,要追求“头部效应”,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方法,举了袁隆平不断刷新超级杂交稻亩产纪录的例子,进一步论证第②段分论点即“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示。文章围绕“要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的中心论点,分别从要勇于“归零翻篇”,要追求“头部效应”,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由第②段“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勇于‘归零翻篇’”可知,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学无止境、永不懈怠。由第③段“激扬雄心壮志,就要追求‘头部效应’”可知,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积蓄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争当学习的优秀者。由第④段“激扬雄心壮志,就要‘守之以谦,行之以实’”可知,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时刻保持虚心求教,求真务实的态度,不骄傲,踏实学习。
2021黑龙江大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拥有极高的收视率,这让节目的策划者也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而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②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籍。
③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④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⑤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化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⑥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⑦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远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⑨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链接: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 —10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经播出,快速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大家在议论节目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节目内容后面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很多人都喜欢这类节目,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层、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9. 下列有关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开篇从《中国诗词大会》入手,提出问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本文只运用的事实论证来论述“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这个论题,说理透彻。
C. 本文第⑧段引述康震教授话能够起到照应文题、点明主旨的作用。
D. 本文结尾“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意在告诉我们要用行动来坚定文化自信。
20. 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的3点意义。(每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21. 有关古典诗词的节目引发全民关注,结合原文及链接从民族角度分析原因。(4分)
答案:
19B
20. ①焦躁、困惑时给予平静与慰籍;②形成个体诗心的灵感;③从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21. ①诗词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远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②古典诗词节目内容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很多人都喜欢这类节目,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层、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2021河北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共8分)
拦路虎
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济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例如《世说新语 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竞是只潜伏的“拦路虎”!
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加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 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可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2.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分)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14.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3分)
答案:
三、12.(1)没置悬念,激发读读者阅读兴趣;(2)由它引起论题。
13.A
14、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地和方应断开读,地是地方,方是方圆,此处易陷入误区。
2021江西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
吴宝军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引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如是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得诗歌为样,今生足矣。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要是任何其他文学体戏所不具备的。
B. 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习++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的观点。
C. 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
D. 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17. 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16. C 17. 示例:
我赞同作者观点。诗歌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每当我考试失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安慰我,鼓励我继续前行。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C.“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表述错误。根据第6自然段“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知,诗词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2自然段“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知,人生以诗歌作伴,能使身心愉悦;
从第3自然段“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知,以诗歌为伴,获得极致的审美享受;
从第4自然段“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知,以诗歌为伴,我们的语言将更丰富多彩,表达将准确而深刻;
从第6自然段“而中国文学最独特 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知,以诗歌为伴,可孕育和继承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感受到独到语言魅力。
综上分析,再结合文段最后两段的抒情内容,结合自身体验作答即可。
2021贵州铜仁
(一)阅读下列文本,回答15-18题。(14分)
【甲文】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批注:以设问开头,引出 。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批注: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可以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批注:承接上文,引出“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批注:引用孟子、曾子的话, 。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批注: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
【乙文】
给母亲的一封信 袁隆平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原文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15.甲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起到的作用。(4分)
16.甲文阐述的观点是什么?(3分)
17.乙文尾段极富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想象中的美好画面:祖孙牵手的背影、噼啪作响的稻谷,橙黄的稻田……请你说说其中蕴含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感。(3分)
18.“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甲乙两文及链接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是什么 (4分)
答案:
(1)①“最苦的事”(或“什么是最苦的事”),使人思考。②论证了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照应题目。
(2)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或: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①表达对母亲的愧疚与深切怀念;②表达对杂交水稻事业前景的梦想与憧憬;③表达对一生追求目标的执著与坚守。
(4)责任:追求水稻高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快乐:①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奉献一生的快乐;②为因尽责而取得杂交水稻事业的丰硕成果,解决了百姓温饱问题而快乐。
【点评】议论文一般有一个总论点,即中心论点,然后在每个自然段里都有相应的分论点。论据的作用就是为了佐证文章所阐述的论点。一般来说,论据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据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又称作事理论据)。
2021贵州安顺
从百年苦难走向百年辉煌①
金一南②
A上课前,大家呼喊的口号中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还要“敢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份子心中,都需要腾起的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常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二句话:二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三句话;由此上翻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从1840年那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东洋东洋打不过,西洋西洋打不过,当时的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就在国家面临危亡、民族深陷苦难,却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经常讲,中国共产党“应”的这个“运”不是什么好运,那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名望、三没有影响、四没有地位,就只有一腔热血,他们就凭一腔热血浴血奋斗,民族救亡。
B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两万两千五下人,两个月后就剩一千;1927年,秋收起义,五千人,二十天后只剩不到一千。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怀疑,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美国人托夫勒把人类的力量归结为三种:一是暴力,谁拳头大谁称王;二是金钱,金钱买通一切;三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托夫勒忘记了第四种力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C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个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这就是我们先辈的信仰。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够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跨过鸭绿江,这支中国共产党锻造的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队伍,凭着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最初是一小部分人,几变火炬;凭着信钾,燃烧成熊熊大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火炬,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在座官兵就是这支队伍的接续,你们就要像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你们或的“敢于胜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这么一句话“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中国共产党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了!
1949年建国的时候,我们一穷二白,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全是从外国来的。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D今天,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原先,世界制造业里我们只占2%、3%;2009年,我们上升到18%;2016年,我们就已经占世界制造业比重26.7%,世界第一!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大类,191个中类、552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你看我们的追赶速度。
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出来的!
前不久,我到江南造船集团,我们第三艘航母的总建造师是1980年出生的。我非常感慨:八零后开始担当国家建设的大梁,更厉害的是,我们还有九零后,以后,我们还有零零后、一零后,还有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成长起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回想一下,我们百年救亡、百年复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来年,无数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中国”三个字浴血奋斗;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命题开始—复兴!
1949年到2049年,这一百年,我们要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次新的长征。“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要凭实力,我们每一个人正在参与。
过去,长征就是信仰;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注释】①选自《一堂好课》的说讲稿,有改动,《一堂好课》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邀请思政、文学、科学。体育等领域的“学科领路人”分享所思所得,旨在“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②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当代贵州》杂志的顾问。
11. 若给选文另拟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B. 苦难深重的旧中国
C. 伟大的第四种力量 D. 努力实现民族复兴
12. 演讲中,称呼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如,文中加点的“他们”指代中国共产党人,演讲者深情追述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向革命先辈表达由衷的崇敬和赞美。请简析文中另外两处加点的称呼所指代的对象以及相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13. 演讲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内容。文中ABCD四个段落,哪一段最可能是演讲者现场添加的?
14. 好的演讲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请从内容呼应和句子语气两方面简析选文末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11. C
12. “你们”指在座官兵;演讲者以长者或导师的口吻,勉励官兵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表达了对官兵们的殷切希望。“我们”指新中国、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伟大成就,演讲者和听众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13. A 14. 内容呼应;末段中,过去,“长征”呼应“百年苦难”的相应内容,今天,“拼搏”呼应“百年辉煌”的相应内容,中华民族是凭着信仰从苦难走向了辉煌;“追求胜利”“敢于胜利”与开头呼应。句子语气:演讲者以坚定、昂扬的语气,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鼓舞听众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表达一往无前的决心。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标题具有点明中心论点的作用,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同时也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读者的思考的作用。根据最后一段“过去,长征就是信仰;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分析,本文谈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你的信仰。然后分析选项,“伟大的第四种力量(托夫勒忘记了第四种力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合适。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结合“今天,在座官兵就是这支队伍的接续”分析,“你们”是指在座官兵;根据“你们就要像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你们或的‘敢于胜利’我印象特别深刻”分析,演讲者以长者或导师的口吻,勉励官兵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表达了对官兵们的殷切希望。
结合“1949年建国的时候,我们一穷二白,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全是从外国来的。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分析,“我们”指新中国、中华民族;根据“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分析,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伟大成就,演讲者和听众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分析即可。根据A段中“大家呼喊的口号中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分析,呼喊口号,这是突发的,呼喊的内容“敢于胜利”也是演讲者无法预知的。不可能提前做好准备。故A段内容最可能是演讲者现场添加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要求从内容呼应和句子语气两方面分析。内容呼应;根据“过去,长征就是信仰”呼应“百年苦难(回想一下,我们百年救亡、百年复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来年,无数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中国’三个字浴血奋斗)”的相应内容;根据“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呼应“百年辉煌(1949年到2049年,这一百年,我们要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次新的长征)”的相应内容,中华民族是凭着信仰从苦难走向了辉煌;“追求胜利”“敢于胜利”与开头呼应。句子语气:根据“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出来的!”“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等句子分析,演讲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号,以坚定、昂扬的语气,“追求胜利!敢于胜利!”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鼓舞听众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心,“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表达一往无前的决心。
2021贵州黔西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托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说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关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习惯得到,也要习惯失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有了这一分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删改)
15. 本文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是什么?
16. 第一、二段针对一个什么现象?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7. 谈谈你对第四段划线句的理解。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
【答案】15. 本文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是: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我们要习惯失去。
16. 文中第一、二段针对人们习惯于得到,不习惯于失去 现象进行分析。第一、二自然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对不同时间段我们所得到的不同东西展开论述,文章第二自然段通过在得到的过程中也有失去,在失去时的心理变化,来反映对失去的不适应来展开论述。
17.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我们在学习时专注,失去了玩耍的时间,失去了和朋友畅谈的时间,我们不必彷徨不必忧伤,我们应朝理想的大道上积极奋进,内心要存有豁达,处事淡然,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生百味,各有滋味,细细品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
本题寻找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即是寻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本文围绕失去展开论述,在第三自然段首句(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给我们提示,此段运用事实论据(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和道理论据(人有旦夕祸福),最终得出结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提出中心论点(我们要习惯失去);在文章最后一段首句(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习惯得到,也要习惯失去)给我们的启发也是我们要习惯失去,面对失去淡然处之。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
第一问须找寻第一、二自然段针对的现象,在第一自然段首句就有概述(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接下来第一、二自然段是围绕首句具体展开论述的。
第二问是寻找概括论述方面。第一、二自然段整体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第一自然段围绕得到展开,通过“得到生命、幼时的得到、长大成人后的得到”可以了解到,此段是按照时间段来阐述人在不同阶段得到的东西;第二自然段围绕失去展开,首先论述了人之常情(视得到为应该,视失去为不应该),通过“感到委屈、暗下决心”等,能够体会到失去后的心路历程,来反映中心论点(人们不适应失去,不习惯失去)。第一、二自然段是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认识。
在谈谈对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概述内容,同时可结合经历去谈认识,避免枯燥乏味。首先,联系上文内容(我们要习惯失去),联系本句(在失去时,仍积极进取,内心超脱,也就是淡然的面对失去,不悲不喜),联系下文(从容的面对失去,面对生活,体味生活);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我们要习惯失去),结合生活中自己的得到与失去,如何去面对来谈理解。例如:陪伴父母时,就减少了失去了玩耍的时间,但父母年华易老,更要珍惜,淡然的看待享乐。围绕面对失去的洒脱心境展开叙述,意思对即可。
2021贵州毕节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经典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