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6: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脉络。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 早期君主权利时代——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内服
夏朝建立了世袭制。
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
分封制:“封邦 建国”(封建)
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性功臣或旧贵族 p2第2段第3行

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爵位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cuī )。”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7页
1.根据材料,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p2最后1行
在家是宗法制,在国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法则。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倒数第4行周王的统治力度比商王更强!
夏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
下的禅让政治传统; P2第1段第3行
为巩固王朝的统治;附属国、诸侯国的权利大,
集权程度不高。
商王以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事务;与各个附属国形成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分封制是以血缘为纽带,周王将土地封授给各诸侯,且诸侯多是王族、功臣、姻亲等
一 早期君主权利时代——早期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注: 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贵族。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P3第12行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绝对君主权利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
秦王嬴政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由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当然,秦朝与前朝之异,决非仅仅是更换了一下君主的名号,而主要是在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秦王朝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 ——烟波 《全球通史》青少版
1.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是核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
九卿
左、右丞相
“百官之长”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中央:三公九卿制
有何特点?
皇权至上
位高权重
互不相属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皇帝


三公九卿
最高统治者
中央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示意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人民版必修一历史第6页
主要不同点 分封 郡县
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方长官产生方式
影响
间接管理
垂直…
皇帝任免
世袭
易割据
利统一
地方:郡县制
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达到全国各地。 P4第三段。
2. 两汉到明清的中央行政制度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秦皇设立宰相制度,汉武唐宗宋祖这些
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如何限制相权的呢?
1.汉武帝强化皇权措施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相权一分为二
两汉中外朝制度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草拟)
(执行)
(审核)
相权一分为三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查,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二者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既合作又制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1.假设唐时某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皇帝下令赈济灾民,那么中央政府在操办此事时的正确流程应为: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
资料链接: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 公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 负责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系统
九 卿 ……
2 对比唐的三省制,秦朝的中央官制在加强专制方面存在什么不足?
隋唐三省六部制
唐代宰相共同议政的地方称为政事堂,所以,唐代前期的宰相决策会议又称为政事堂会议。唐王朝之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决策机构,是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唐初开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政事堂的性质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设置政事堂?
皇帝
三司财政
参知政事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二府三司制
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省总理全国
政务的中枢制度。
P5第1段最后1句。
元朝中书一省制
内阁
丞相
(议政的空白地带)
内 廷
外 朝
军机处
废丞相
设内阁
军机处·奏折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密折
明清的内阁军机处
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朱棣
雍正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内阁
军机处
密折制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继续加强
秦 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 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
东汉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魏晋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隋 郡县制:州、县两级
唐 郡县制:道、州、县三级
宋 郡县制:路、府、县三级(文官制)
元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明清 省县制:省、府、县
3. 秦朝到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秦 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 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
东汉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魏晋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隋 郡县制:州、县两级
唐 郡县制:道、州、县三级
宋 郡县制:路、府、县三级(文官制)
元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明清 郡县制:省、府、县
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于不断调整中。P4学习聚焦
3. 秦朝到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终身和世袭,独断及随意;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主要官吏;
③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受制于中央;
地方完全服从中央;
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的人认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人认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地方完全服从中央;
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材料一: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农耕社会,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和大规模的水陆交通网络(以解决各地的粮食调配问题)。农民去完成这样的工程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历史上所有大型水利和水路工程都是在政府的组织下完成的 。
陶永谊——《中央集权体制是一个历史的错误码?》
材料二: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有的人认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人认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①积极: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民族交流,组织水利工程,抵御外来侵略等
②消极:思想文化控制、政治统治腐败、兵役徭役无度等
③在前期,积极主要;后期,消极主要,尤其是明清。
明清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而专制强化,却阻碍它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危害严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君主权利时代
——先秦时代的
政治制度
绝对君主权利时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形成与发展
夏朝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1. 秦朝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2. 两汉到明清的中
央行政制度
3. 秦朝到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从君主权利的演化看
制度自信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