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6:1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政治体制
冲击下的回应 波折中的前行
时空定位:
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学习目标:分析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理解改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理解中国历代改革对于建成当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本节重点:古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和张居正改革
本节难点:近代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封建化
商鞅变法
立封建促统一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固封建促富强
行汉化促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春秋战国
北朝
北宋、明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学习聚焦: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
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
周易 系辞下》,是主张“变”。后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引用,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所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3)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
3.表现:(战国)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带来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也导致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时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促进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司马迁《史记》
4. 商鞅变法的内容: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军功爵制度)
C.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D.“废井田,开阡陌”;(允许买卖土地)
E.实行什伍连坐;
F.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材料一: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六虱”指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商君书·靳令》
材料二: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篇》
材料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
5.商鞅变法的影响——为秦开帝业
商君已死,新法犹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内容 意义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代特点:灾难与民族交融并存,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1.背景
2.内容
“千古第一后”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影响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军事:_____
行政:_____
财政:_____
收精兵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削实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制钱谷
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将州郡财富大部分财富转运到京师由中央掌控。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
西夏、辽威胁,战争连年;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
化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严重的边疆危机和社会危机造成积弱。
2.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神宗即位以前,就曾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上的万言书,非常欣赏。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王安石向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坚定了神宗变法决心。
3、内容
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的向宋太祖学习,“意在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只有王安石的激进、大胆改革思想合他意。
“拗相公”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
1085年,宋神宗去世,起用司马光,结果新法逐渐被废除。




葡占
澳门
鞑靼劫掠
(1)明中叶后,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
四、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2)明中叶后,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土地兼并,经济危机.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1.背景:
(1)明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
(3)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2.概况: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3.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
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张居正》
4.结果:张居正辅政十年,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统治危机得到暂缓。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废止。
民主化
戊戌变法
民国时期改革
清末新政
晚清
中华民国
变法图强
政府自救
民主探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学习聚焦: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一、戊戌变法(1898年6月)
请在此输入标题
内忧外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有识之士
救亡图存
思考:这场救亡图存的运动为什么会出现19世纪末的中国?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民国成立前),著名企业: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等,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考:以上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带来什么影响?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政治民主化
1.背景:(1)鸦片战争后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极大震撼。
2.概况: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像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诏令。
请在此输入标题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召统筹全局折》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持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
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全
变 法
背景
内容
影响
政治:甲午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思想:开眼看世界与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维新思潮兴起和发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新思想传播
冲击了旧官僚体制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3.内容:
公车上书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8.6
1898.9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1895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1901.1
清末新政开始
从背景看:
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从内容看:
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从历史功绩看: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清廷新政和“预备仿行宪政”
清廷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慈禧驾崩
清廷宣布
“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辛亥革命
1907.9
1908.8
1908.11
1911.5
1911.11
1905年派五大臣出使西洋。
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编练新军--新军的后勤部队
1905年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清末赴美的宁波留学生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矫国革俗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教育改革
币制改革“法币政策”(法币)
民主共和、法制意识、政党政治、议会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
1950
1953
1956
1978
2012
2017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面红旗
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学习聚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成功实现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到1953年,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曲折前进
(1)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3)1960年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
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严重的曲折。1956—66年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取得了重要成就。
《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
恢复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组织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经济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政治
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思想
三、改革开放
1.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深化:
(1)确立目标: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载入党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人党章。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3.内容:
(1)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4年12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1980年)、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
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共建“一带一
路”(2013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
览会(2018年上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000年10月,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
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3)从搞好国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8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1978
改革开放
2012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梳理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4.意义: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历史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