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6: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唐朝《礼宾图》壁画
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思考这幅图体现了什么?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
民族关系:
本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
对外交往:
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目录
CONTENTS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隋唐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左传 昭公九年》记载,周景王派詹桓伯责备晋国:“吾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古、商庵,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先秦时期,华夏认同、华夷之别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壹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秦朝的周围都生活着哪些民族?秦扶余乌桓肃慎匈 奴羌、氐夷 越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
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4、阶段: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
2、中央:
3、地方:
北面: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面:
南抚夷越,设郡管辖。
1、少数民族分布
意义:
①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②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大鸿胪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原因
西面:
西域:现新疆
河西走廊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初步实现汉匈统一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促进西北经济 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标志着西域(新疆)开始归属于中央政权,沟通了中亚地区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面:
匈奴,
和亲
攻打
西迁
西面:
河西走廊 西域,“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东北:
设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
南面:
灭南越,设置郡县
管理方法:
屯戍政策
汉朝屯垦戍边与经济开发边疆:屯戍、屯田屯戍:开垦田地、驻军。汉初,一些诸侯贵族、地主“数侵夺人田,坏人塚以为田”。失地农民成为“游食之民”四处飘荡。文帝时期,匈奴数寇边。因此,晁错上言徙民实边,戍边屯垦。汉朝屯田制度方式:背景:特点:意义: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民共同屯田匈奴侵扰边境;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汉朝移民实边,政府招募流民“恩赐室屋,具田器。”据统计,西汉在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前后屯田的军民数百万。屯田管理系统在中央设置大司农,余下称“田官”。文帝首设民屯,武帝设军屯。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官员负责管理;屯田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域地区;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汉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晁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自我保护,不再受到胡虏之患);利施后市,名称圣明。①抵御匈奴入侵②降低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③有利于边疆开发④推动民族交流根据所学概括汉朝对边疆民族管理的三种政策边疆设立郡县进行管理设立特殊机构进行管理采取宽松的羁縻统治方式进行管理羁縻统治: “羁” 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由当地首领担任地方官吏。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特点:因俗而治贰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隋朝

突厥
吐谷浑
党项
琉求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
主客司
负责“宾礼” 及“出蕃册授”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负责各族朝见
地方:
隋朝:
北方:民族归顺 突、吐、党
南方:加强岭南民族治理 谯国夫人
流球
郡县制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
主客司
负责朝聘及册封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负责各族朝见
地方
隋朝
北方:民族归顺 突、吐、党
南方:加强岭南民族治理 谯国夫人
流球
郡县制
唐朝
西北:
东突厥归附,天可汗
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
加封南诏,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管理机构: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
●安北都护府
唐朝六大都护府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机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等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范围;加强边疆的管理,稳定边疆;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
根据所学说一说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根据下列材料总结原因。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朝用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家,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
特点:P61 学习聚焦 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
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 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吸引少数民族学习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
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
大理(白族)
1、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
经验和文化。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牛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交易也很发达。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
大理(白族)
1、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宋朝时期各少数民族间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
短战长和
澶渊之盟
兄弟之国
战和交替
宋金议和
长期对峙
或战或和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
大理(白族)
1、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4、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3、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隋唐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得到发展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朝

元朝结束长期并存和对峙局面,实现统一。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结束各政权的并存对峙,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行汉法”
“因其俗而柔其人”
管理办法
用色目人做官,促进民族融合。
对西藏设宣政院,实行行政管理;
在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税;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
不同民族
不同政策
标志着西藏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央政权。
元朝四等人制度
对于不同等级的人,在行政管理、社会地位 、科举考试等诸方面中实行不同的待遇。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朝

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中央: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赦封西藏宗教领袖,管辖该地区,进行贸易。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羁縻
政策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金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设土司;
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进贡。
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西北: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清朝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中央:
地方:
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设办事大臣、驻藏大臣
西南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有任期的流官。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西北
西宁、西藏
沿袭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
思考,清朝通过哪些方式处理民族事务的?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处理方式
北方:联姻
西北:军事打击
西藏:册封
西南:改革官制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区。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总体上:
隋朝:
日本使者、学生、僧人来唐,带回唐文化。
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商人往来事务。
唐朝:
怛罗斯之战,兵败大食,中国技术西传。
与西域、中亚商路畅通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交流活跃
唐朝:
与赤土国人员往来
意义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隋朝: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两宋

宋代丝绸之路
恢复旧路
开辟航路
陆路交通受阻,海运转趋发达
泉州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民间、走私贸易不断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马可波罗来华
朝贡体制?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体制源于先秦,成于汉朝。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只有与中国建立朝贡管关系的国家才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说一说朝贡体制的消极影响是中国“天朝上国”、“华夷之别”思想的体现。妨碍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统治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到后期,回馈礼物增加了财政负担。朝贡体制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有对外交往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民间、走私贸易不断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马可波罗来华
康熙时期,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拒绝使团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马戛尔尼带有大量新式武器,和工业产品。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清朝基本解决了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冲击的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这是清政府面对的什么文明的冲击?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针对这个问题,你有何感悟?失去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闭关锁国对外开放政策与国家实力之间有互动关系;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崛起和腾飞。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
根据所学,分析在近代朝贡体系落下帷幕的原因?
列强战争的侵略和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逐渐解体弱,中国沦为殖民体系的一员。 根本原因是农业文明不敌工业文明。
结语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流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但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空坐标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明朝设礼部、鸿胪寺,采取羁縻政策;清朝设理藩院;
公元前221年
秦朝设典客;汉设大鸿胪;北击匈奴
礼部与鸿胪寺;管理突厥等地;隋朝与流求交流。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公元220年
公元581年
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840年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
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
唐朝与外国海路交流活跃
宋朝海路发达
中俄《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民族关系、管理机构、管理措施
汉朝:北逐匈奴、经营西域、屯戍边疆
隋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朝:民族关系、边疆制度
唐朝:民族关系、边疆机构
宋朝: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汉法、四等人制、边疆管理
明朝:中央机构、九边、边疆管理
清朝:民族关系、边疆管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