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1: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4.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
C.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5.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6.为了对抗国际奥委会,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运动员,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外交形势逐渐改观 B.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C.外交依然面临困境 D.处于完全孤立境地
7.1971年,毛泽东在接见参加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时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材料表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8.“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新中国能从“前门”走进联合国主要是因为取得了(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B.广大亚洲国家的支持
C.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支持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9.“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内容(  )
A.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B.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局势的缓和
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10.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其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是指(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D.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11.在第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12.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摘编自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中国外交对国际社会认识与反应的演进》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和尼克松!以1971年之前的眼光来看,这个二重奏似乎是十分奇异的。
·在尼克松担任副总统的时候,美国曾三次用核武器威胁毛泽东的中国。
·美国十多次阻止毛泽东的政府获得联合国的席位。
·直到尼克松前一年夏天派基辛格到中国来之前……双方没有任何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
·在1969年和1970年期间,中国报纸把尼克松称为“战争瘟神”,就好像这个尊称取代了“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一样。
然而,情况就是这样:一位美国总统还没有访问过东京或莫斯科,就先访问了毛泽东的北京。在中国逗留的8天是这位美国总统对任何外国所作的访问中时间最长的。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跟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土地上进行谈判。
——摘编自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前对中国的基本态度和表现。(6分)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的访华之旅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应如何认识尼克松的访华之旅?(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 “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原先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根据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注重同苏联和朝鲜合作,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邮票反映时间和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故选B项。
3.解析:选B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表明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目中主要阐述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无关,故C项错误;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产物,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解析:选C 中国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互不干涉内政”,足以表明中国并未“输出革命”,故C项正确。
5.解析:选A 表格中1949~195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说明了新中国外交的困境,不能体现外交上的巨大成就,故A项正确,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看出,在1949~1951年,有20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这说明美国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未能实现,故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6.解析:选C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新中国外交形势逐渐改观,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后,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运动员,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说明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依然面临困境,故C项正确;题干中中国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说明当时中国并未处于完全孤立境地,故D项错误。
7.解析:选C 中美关系缓和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强调第三世界的作用,而不是自身实力增强,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8.解析:选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的结果,故A项与题意相符。
9.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而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完成了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仍然受到美国的政治控制,故B项错误;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使长期对立的中日关系得以缓和,缓和了亚太局势,故C项正确;中日间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C 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与材料“另一种温和的选择”相符,故C项正确。
11.解析:选D 材料中的两个史实都是关于以联合国为中心而开展的,故选D项。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霸权主义,A项错误;新时期我国外交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项错误。
12.解析:选C 亚投行是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与不结盟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亚投行旨在推进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谋求地区性和平,故B项错误;亚投行反映了中国与众多国家的交往,体现了多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亚投行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组织,不能起到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故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得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美苏冷战的开始;第二小问,从对中国的意义和世界意义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得出为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而提出的;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主要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得出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根据材料三中“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得出反映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根据材料三中“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得出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
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14.解析:第(1)问,基本态度可从“三次……威胁毛泽东的中国”和“十多次阻止”等信息判断;表现联系军事和政治举措回答。第(2)问,特点,可从访问顺序、访问时间和访问时两国关系的角度分析;认识,可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两国关系和此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1)基本态度:敌视。表现:军事上主张以核武器威胁中国;政治上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拒绝同中国进行官方接触。
(2)特点:先于访问日本和苏联;逗留时间长;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同跟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谈判。
认识: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是美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权衡各种因素,做出的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明智之举;尼克松的访华之旅,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缓和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为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参考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