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4:2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  )
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自然经济结构遭到巨大破坏
2.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3.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4.“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5.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清朝前期,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也纳入田亩。这一征税形式的变化(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荒地的垦殖和耕地的扩大
C.推动了工商业市镇兴起
D.标志着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解除
6.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山塘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粮米
弘治年间(1488~1505) 148.7万户 399 270顷13亩余 86 600石余 3 970斤余 3 175匹余 2 560 270石余
嘉靖年间(1522) 130.3万户 398 566顷35亩余 82 965石余 4 264斤余 3 411匹余 2 576 888石余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7.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8.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农业生产日益萎缩
C.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D.政府对工商业日益重视
9.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商品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高达货价的80%。此举(  )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②推动了民族工业更快的发展 ③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
收入 比重
1913年 1 697万元 21%
1928年 17 914万元 41%
1929年 27 554万元 51%
A.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1.1980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制定的基本原则为“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这三项原则(  )
A.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不利于调节国民收入的水平
C.会大大加重多数公民的负担
D.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
12.2019年,我国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制度。对这一制度的实施理解有误的是(  )
A.减轻了国民的税收负担
B.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调动国民积极性
D.不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行”,后来共有十三家,俗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政府与外国商人之间的中间人,实际上等于代表清朝政府实施“国营国际贸易”。洋商买货,须向十三行买;洋商卖货,须向十三行卖。洋商纳税、送礼、上禀帖,也须由十三行经手。到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的《五港出进口应定税则协约》确定了新的进出口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作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1858年的《天津条约》,把值百抽五的原则固定了下来。
——摘编自陈绍闻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关税总水平逐年降低,2002年至2005年,中国共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税,关税总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从15.3%降至9.9%,降幅高达35%,这一期间中国大部分产品的降税承诺已履行完毕。此后,中国按入世承诺需降税的税目数大为减少。2008年,中国关税总水平降至9.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两种关税制度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美两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的不同点。(8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人)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6分)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 从材料“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反映了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表述对材料解读错误。
2.解析:选B 从题目中提炼有效信息,一家之中三个男子都要服兵役,老妇人被官员征召服徭役,说明当时兵役和徭役沉重,故B项正确。
3.解析:选A 隋唐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但可纳绢或布代役,其基本特点以丁计税,A项属于其基本特征。C、D两项表述不符合租庸调制的特点。租庸调制虽征收土地税,但不是根据土地多少征收,而是按户(实际按人头)征收,故排除B项。
4.解析:选B 材料大意是说现今授田制被破坏了,民间土地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而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故B项正确。
5.解析:选A 一条鞭法“皆计亩征银”与清朝的丁银纳入田亩,反映古代中国税制从实物到货币地租、废除了人头税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错误;工商业市镇早已兴起,并不是在征税形式变化以后才兴起的,故C项错误。
6.解析:选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期,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图表信息可知,明弘治、嘉靖年间,政府征收赋税以实物为主,这说明此时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故A项正确。由图表信息可知,江西人口减少,但政府税收并未相应大幅削减,可排除B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
7.解析:选C 从“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可以看出并没有提高土地收入,排除A项。题目中无法看出人民是否无法承担,排除B项。从“百万之赋”“赖此一机一杼”可以看出赋税来源的变化,故C项正确。棉纺织业的发展是由于赋税的变化,并没有实行工商皆本,排除D项。
8.解析:选C 从图片材料可以直接获得信息的是:税收总额呈增长趋势,工商杂税呈增长趋势并超过农业税,故C项正确。工商杂税呈增长趋势并不能表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雇佣关系,工商业的发展并不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9.解析:选C 题干提到进口税率提高,故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利于外国资本来华,故①错误,②正确;提高关税,有利于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看不出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故③错误;提高关税,不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有利于抵制外货倾销,故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10.解析:选B 根据图表可知,从1913年到1929年,关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可知此时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得到发展,中国出口逐年增多,进而出现表格现象,故B项正确。
11.解析:选A 题干中的三项原则是在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政府为了稳妥推进个人所得税工作而实行的基本原则,它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从三项原则的内容来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国民收入,故B项错误。当时税负较低,纳税人数较少,因此不会大大加重多数公民的负担,也不会大幅度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故C、D两项错误。
12.解析:选D 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制的扣除项目包括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六个方面,因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故D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这项制度可以减轻国民的税收负担,故A项表述正确。这项制度使国家的税收一定程度上减少,故B项表述正确。个人所得税的降低有利于调动国民积极性,故C项表述正确。
13.解析:第(1)问,第一种关税制度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第二种关税制度的实质,根据材料二“均宜秉公议定”“被迫将……税率……削减”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从协定关税到完全被列强操控,反映了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和材料四“中国大部分产品的降税承诺已履行”可以归纳为兑现谈判承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角度归纳,根本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第二小问,美国方面,根据材料三“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并结合所学,从战后西欧、日本的崛起,进而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美国通过妥协以维持根本利益的角度组织答案,中国方面,根据材料四“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并结合所学,从融入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国内、国际影响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答案:(1)问题:清前期:政府垄断控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说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清后期:协定关税,关税主权丧失,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兑现谈判承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从而推动本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不同:①美国: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美国经济衰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因此,美国通过降低关税,缓和与欧共体的矛盾,维持伙伴关系,从而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
②中国:通过降低关税,积极融入全球化,一方面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其特点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作答。第(3)问,从户籍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析作答。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