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
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2.秦始皇时期,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这种制度( )
A.使私有土地得到封建国家保护
B.相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C.确立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4.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6.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7.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籍,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8.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富阳县志》载:“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明清时期,农民依附关系不断加强
B.由明至晚清农村赋税缴纳以土地为主
C.明朝以来,农民迁徙自由逐步加强
D.近代农村赋税制度经历了根本性变革
9.汉在秦乡置“三老”基础上,增加了县“三老”。刘邦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三老”选拔说明汉代( )
A.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B.地方家族势力强大
C.察举官员注重声望 D.不拘一格任命官员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11.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12.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C.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摘编自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摘自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摘编自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3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
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6分)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题干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工匠来源的变化,故A、C两项不是题干反映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工匠多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奴婢,体现了对人口的控制,故D项正确。
2.解析:选A 材料是秦始皇时期实行的编户制度,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百姓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也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国家确认和保护,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联,排除。
3.解析:选C 根据所学编户齐民制度目的在于政府征收赋役,方便管理,故C项正确。
4.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5.解析:选C 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变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解析:选B 材料中体现的不是管理人口户籍的状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地主对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土地形式是否普遍,不能得出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通过地租来实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7.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户籍制度是古代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这种做法并不具有缓和土地兼并、遏制社会贫富分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故A、B、C三项错误。
8.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中叶,“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可知政府重视土地税,而对人丁税逐渐淡化;由材料中“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可知清代后期对人口普查的松弛。这些信息反映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即明朝以来,农民迁徙自由逐步加强,故选C项。
9.解析:选A 材料“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可知“三老”制度作为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央加强控制地方,故A项正确;刘邦对“三老”的选拔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不等于地方家族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察举官员注重声望过于片面理解材料,故C项错误;对“三老”的选拔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不是说不拘一格任命官员,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B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这种经济生产方式是造成聚族而居和宗法观念的基础。
11.解析:选B 本题要注意限制词“根本原因”,统治者对灾民的救济根本原因是维护王朝统治,B项符合题意。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D两项是对灾民实施救济的具体举措,没有指出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12.解析:选B 抓住题干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这一关键信息,据此可以判断出东汉时期农民的赤贫化程度加深,故B项正确。
13.解析:第(1)问,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由所学可知注重血缘关系;“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第(2)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第(4)问,因素从材料四商业发展缺乏资金概括,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重农抑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4)因素: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4.解析:第(1)问,特点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归纳总结。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第(2)问,变化要综合分析两则材料,从中发现不同之处。评价时要运用一分二的观点。
答案:(1)特点:以养为主;政府主导;具有救苦济贫理念;民间宗族与国家相配合;差别救济。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条件下,民众容易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的体现。
(2)变化:改变重养的局面,注重养教并重;制定法律保证;提出救助是国家义务与责任;对救助对象由有道德要求变为不再附设道德要求。
评价: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平等、公平的理念;推动社会救助走向现代化;停留在理论与法律层面,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