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综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综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4:3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2.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3.“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才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4.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5.“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 D.谏议制度
6.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道:“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
A.发展的稳定性 B.功能的综合性
C.影响的持久性 D.地位的神圣性
7.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
A.监察御史、按察史 B.御史大夫、刺史
C.参知政事、通判 D.刺史、通判
8.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9.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0.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1.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2.有学者认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既是一场改革,又是一场革命,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将带来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是非标准的重大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计划经济需要公务员制度
B.市场经济呼唤公务员制度
C.公务员制度是一场革命
D.市场经济引发思想混乱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5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科举制”。 军功爵制顾名思义按军功授爵,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根据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信息,故B项最有可能;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信息,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排除D项。
2.解析:选D 寒门子弟是出身于微贱阶层的人,他们入仕可以扩大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维护封建统治,故寒门子弟入仕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很大的关系,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3.解析:选C 由材料“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嘉时还为……移嘉为中正”可知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员兼任,故C项正确。
4.解析:选D 由材料中两人的身份及屡试不中的经历,可知科举制下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项正确。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人才是看重诗才的,唐代时贵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古代社会宗室仍有很多特权,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5.解析:选D 据材料信息“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可知是对古代谏议制度的描述,因此符合题意的是D项。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刺史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科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排除A、B、C三项。
6.解析:选B 题干强调在朝代更替过程中,科举制因为它可以满足各阶层的共同需要而被保留下来,即强调它功能的综合性,而不是强调它的稳定发展、持久影响、神圣的地位,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7.解析:选D 顾炎武谈论的是中国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参知政事不属于监察官员,按察史为一省司法长官,御史大夫是副宰相,与“官小”不符合,故A、B、C三项错误;刺史、通判虽然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因此“官小而权重”“小大相制”,故D项正确。
8.解析:选D 垄断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材料的主旨是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对文职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这样做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故D项正确,排除B项。
9.解析:选C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故A项错误;英国政府的推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D两项错误;主要原因从经济角度思考,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故C项正确。
10.解析:选C 结合所学,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执政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故A项错误;文官制度不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故B项错误;由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施政措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故D项错误。
11.解析:选C 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采用常任文官制,从而确保在两党竞选中,国家事务能够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依据所学,常任文官制提升了政府管理素质与水平,巩固了统治,而非削弱精英政治,排除A项;依据所学,常任文官制下,政府人员不参与两党之间的竞选,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解析:选B 材料主要表明市场经济的建立引发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行政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而要适应这些变化和要求必须建立公务员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以考虑。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第(3)问,隋朝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第(4)问,历史趋势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的过程。
答案:(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
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4.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有效信息加以归纳总结。第(2)问,可从中国科举制的优点和西方国家内在经济、政治发展的需求上去考虑其推行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
答案:(1)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
(2)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