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
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4.按《大清律》,夫妇口角后,妻子上吊自杀,丈夫无罪。若丈夫因此上吊自杀,妻子要判“绞刑”。一对夫妻争吵,丈夫上吊自杀,地方官判处其妻绞刑。但后来乾隆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便改判‘斩立决’”。从材料判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
A.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色
B.皇帝干预判决,破坏司法独立
C.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
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
5.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6.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
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7.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8.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这反映了英国人( )
A.反抗政府的精神 B.推崇法律的权威
C.重视经验的积累 D.尊重历史的传统
9.在审判国王路易十六时,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罗伯斯庇尔说:“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司法制衡民主的理念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
C.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
D.蕴含了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10.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12.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打赢,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摘编自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与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摘编自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
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移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
架构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1871年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在孔子“宽猛相济”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官府不准民间私自授律学和私家收徒讲授法律,禁止百姓抄写或刻印法典。因此,民间法律教育一片空白,百姓不知法律条文,更谈不上知法用法。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北魏律规定,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罚。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律不准刑讯”
材料三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法律意识,并说明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何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强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及时代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材料大意是:君主不懂得策略就会被蒙蔽,臣子没有法令就会作乱,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治国的工具。可见该思想家认为治国必须既有策略,又要遵循法度,二者缺一不可,重点强调“法”的重要性,符合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都与题意无关,故A、B、C三项错误。
2.解析:选A 从“善教,民爱之”和“善教得民心”可知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兴办教育,故B项错误;C项是孔子思想,D项是荀子思想,均排除。
3.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故D项正确。
4.解析:选C 题干中乾隆皇帝的判决比绞刑严厉,“妇之于夫,犹臣……同列三纲”说明他的判决出于维护纲常名教的目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社会,法律由统治者制定,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5.解析:选D 朱元璋强调了普法的目的是“使人不犯法”,强调了所普之“法”的内容须通俗易懂,“使之家喻户晓”,雍正皇帝强调普法目的是“见法知惧,观律怀刑”,强调所普之“法”的内容须条目清晰,通俗易懂。由此可见,共同之处是法贵简当,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重典治国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不是主旨,故A项错误;宽严相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化,没有体现“明礼导民”,礼刑并用政策,故C项错误。
6.解析:选A 结合材料“特定的行为”“指定的话语”“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形式的突出特点,故A项正确;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注重形式,恰恰可以避免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罗马法注重形式,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故D项错误。
7.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婚姻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可知基督教赋予婚姻神圣的意义,认为婚姻具有不可拆散性,而在此之前,罗马法是允许离婚的,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由此可见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故D项正确;这一规定对于长期处于夫权统治下的古罗马妇女而言,离婚变得困难了,这并不利于保护妇女权益,故A项错误;B项中婚姻制度应该逐渐走向神圣化,排除;C项中的“私有财产”与材料内容没有关联,排除。
8.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说明英国人不推崇反抗政府的精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强调的是对宪法的认识,说明英国推崇法律的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中“随着经验的积累”指的是对法律认识的深化,不是强调重视经验积累,故C项错误;尊重历史传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解析:选C “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主张不符,均排除。
10.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只有村民委员会的基层选举符合古代雅典民主制的直接选举方式,故选C项。
11.解析:选D 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12.解析:选D 从材料表述可判断此情节应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才使得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秋菊打赢官司说明了这一点。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故选D项。
13.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获取的信息:私有制和私有意识的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公民法的弊端显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和罗马的扩张,新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有关。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介绍,从它们的门类、内容、目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俾斯麦的个人“著作”可见,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代议制不完善,具有专制色彩。
答案:(1)原因: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私有意识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弊端;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2)贡献:内容都涉及私法和公法两大类;都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都有助于限制专制;都对后世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
(3)特点:形式上: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内容上: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分层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等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逐条概括归纳,作用围绕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历史背景分析,时代意义结合对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答案:(1)社会法律意识:①“德主刑辅”(或“大德小刑”);②政府垄断法律教育,禁止民间私自授法传法;③法律与儒学相结合。
原因:①儒学的影响;②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③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解释;④统治者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
(2)原则: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民族平等;权力制约;文明、人性化。
作用:宣扬民主、反对专制独裁,对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树立了旗帜、起到了激励作用。
(3)紧迫性:“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加强法制建设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时代意义:加强法制建设利于拨乱反正;加强法制可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护人民权益;加强法制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