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诗经·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商朝( )
A.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
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
C.统治集团实现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
D.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2.有学者指出:“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如河南偃师城,“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D.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3.《国语·周语上》中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 )
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
4.《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该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5.《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6.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微差些”的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8.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9.《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材料反映了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重视分权和制约 B.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重文轻武
10.“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11.《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B.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C.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12.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王朝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4分)
14.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世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自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据“莫敢不来王”可知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商王为王,即商王成了联盟共主,故D项正确;普遍实行分封制是在西周,故A项错误;氐羌与商王无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
2.解析:选B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的一项制度,材料不能说明商代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据材料“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和“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说明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解析:选A 材料说明西周统治扩大到五服,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信息,故C项错误;西周统治分五服,说明统治有一定秩序,故D项错误。
4.解析:选A 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反映了分封制下人的等级划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土地问题和礼乐制度,故B、C、D三项错误。
5.解析:选B 材料关键的信息是“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段材料意思是说:官员只是充数而已,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故B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排除;秦朝中央集权行政系统比较完备,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6.解析:选D 对京畿重地附近三郡文武长官的规定,属于古代的回避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的独尊和专制,防止王室成员凭借特权壮大势力,威胁皇权,D项正确。
7.解析:选A 由题干“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可以看出,孟德斯鸠意识到了中国专制主义制度自诞生时起越往后越强化。故本题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较之于之后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专制程度相对较低,故A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制度与题干所涉及的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充分说明了专制的强化,故C项错误;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
8.解析:选D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的民主政体,与中国唐宋的专制政治体制不符,故A项错误;B项能体现出宰相的权力,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是国家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内容,故C项排除;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是国家实际决策者,但题干体现出宰相的权力很大,反映出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故D项正确。
9.解析:选A 宋代设置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A项正确;宋朝通过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和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的方式,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对文官和武官的不同政策,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C 独立性是指地方官员可以有自治权,与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既不能……也不能”不符,故A项错误;题中没有体现对官吏的监察,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
11.解析:选C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因此,“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互相牵制”,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故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解析:选B 军机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产物,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计,但是皇帝掌握决策权,朝廷做出这样的规定,直接目的是防止军机泄露,但是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权威,即维护专制皇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显然与这样的规定无关,排除。
13.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第(2)问,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表述。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14.解析:本题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从材料一第一句即可得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逐句进行概括,但是不要照抄材料。第(2)问,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归类概括。“利”由“步骤精密”“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得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擅;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由“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第(3)问,从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角度思考。
答案:(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组织形式: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2)利: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擅;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弊: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