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6: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2.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
3.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  )
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
C.上海是国民党控制的地盘
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
4.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取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
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
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D.《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5.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推动中国现代化,就是众多先贤的“中国梦”。为此他们(  )
A.颁布《资政新篇》
B.掀起义和团运动
C.主张“中体西用”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1939年2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放弃了工农民主,对选民参选资格明确规定无阶级区别的条款,实现普遍的公民权。该条例(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C.使得边区普选制真正确立
D.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7.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
D.诱迫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8.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10.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1.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百年后,超越革命和改良的固有立场再次审视辛亥革命中的国会、宪法和政体变化,有助于将历史教训转化为历史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民初国旗变化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节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逆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尺寸之间蕴含深意。结合同盟会的誓词对比清末民初国旗,可以看出五色旗的设计体现了哪些政治理念?(4分)
(2)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4分)
(3)革命不易,建国更难,请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建立、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临时参议院做了哪些规划?(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
——摘编自《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
——摘编自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4分)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 美国权力重心在总统,而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行政权,变通最显著,故A项正确;孙中山虽然将三权分立改为五权分立,但其中三权的内容并未改变,只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考试权、监察权,故不是质的改变,故B项错误;中美双方从制度设计上都是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政体也是基于主权在民原则,故D项错误。
2.解析:选B 辛亥革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参议院在14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开会、议决行使立法权,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故B项正确;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在1911年12月,故C项错误;1912年3月已经颁布《临时约法》,不能代表3月后参议院的核心议题,故D项错误。
3.解析:选A 地方检察厅属于司法系统,总理属于行政系统,两者不相统属,独立行使权力,故A项正确;袁世凯在案件未查清前,反对他的民意不能说强大,故B项错误;上海检察厅传讯总理,是依法行事,而不是因为上海是谁的地盘,或受谁指使,故C、D两项错误。
4.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反革命势力更加猖獗,大多数人民对约法漠然视之,因此,《临时约法》被毁也是必然之势,故D项符合题意。
5.解析:选D 材料关键信息,“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从时间上看,选项都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但《资政新篇》具有空想性,义和团运动是盲目排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仅是学习器物,不符合材料主题“政治民主化”,故A、B、C三项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符合题干的政治民主化主题,D项正确。
6.解析:选A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无阶级区别”,这种变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故选A项;《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没有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故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为边区实施普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不能说普选制真正确立,故排除C项;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
7.解析:选C 题干中的“法统”“根本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其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
8.解析:选C 材料出自“普选传单”,最后说的是“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目的是动员人民参加普选,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准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故C项正确。
9.解析:选B 根据材料“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可知人大代表的选举以一定比例的人口为基础,同时适当照顾城市,这就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故选B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0.解析:选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符合材料中“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故A项正确;B、C两项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某种具体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1.解析:选B 1982年宪法修订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不是以1975或1978年,因为这两个宪法一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不是突破传统,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宪法违背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1982年宪法的意义,排除D项。
12.解析:选B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与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吻合,故B项正确。
13.解析:第(1)问,抓住题干提示“结合同盟会的誓词”,从民族、民权两个方面概括政治理念。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然后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得出原因。第二小问,据材料“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分析其价值。第(3)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可概括出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答案:(1)理念:反对帝制,主张共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团结。
(2)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3)规划:制订《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制约平衡,责任内阁制。
14.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毛泽东认为用和平的方法达到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很漫长和无法忍受的,即主张暴力革命。第(2)问,中国共产党的“新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原因”可从历史传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的独裁、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成熟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第(3)问,首先搞清楚,所谓“特殊的民主”,实际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主化建设,结合具体成就回答即可,“认识”应紧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一主题回答,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1)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认识:联合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民主范围。
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独裁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党派的建立及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等。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