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6:4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4.“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根据材料判断“事”是(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重订官制礼仪 D.实行汉化
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材料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9.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其表明包产到户(  )
A.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没有改变我国农业生产关系
C.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是在中央直接推动下出现的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C.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11.2017年7月8日,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与鼓浪屿的开发开放直接相关的是(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D.上海浦东开放
12.1978~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355亿元增长到9 12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9.9%上升到38%。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自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摘自《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自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摘编自《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4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以前的成果?为什么?(6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由材料中“军功者”“宗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故B项符合题意。
2.解析:选C 根据材料大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侵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故选C项。
3.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
4.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可知,“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选A项。
5.解析:选B 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通过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使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故选B项。
6.解析:选D 首先确定限定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③是强兵之法,故选D项。
7.解析:选B 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①为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项,故选B项。
8.解析:选C 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都符合史实,排除。
9.解析:选A 据材料“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得出包产到户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对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
10.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故A项正确。
11.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鼓浪屿是厦门的一部分,因此,1980年厦门等四个城市开放为经济特区,从而推动了鼓浪屿的开发开放,故A项正确。
12.解析:选D 题干中1978~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猛增,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故选D项。
13.解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第(3)问,要从梁启超的阶级属性及政治主张来分析。
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主要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真实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14.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可知,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是其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第(2)问,由材料二中“特别是安徽”“生产责任制”等信息可得出在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是对以前成果的否定。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可以得出邓小平的分析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产力,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因为这一政策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