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2.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3.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举“孝廉”。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一)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二)确定考试内容;(三)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当时顺帝予以采纳。察举制这一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孝廉”( )
A.人数太多的问题 B.拉帮结派的问题
C.徒有虚名的问题 D.士人难参政的问题
4.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5.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B.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6.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内外百官和王室宫廷均在监察范围内。后来御史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 )
A.相权因御史独立而遭削弱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解决
C.御史台权力地位不断上升
D.王室和宫廷不再受外来监督
7.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 )
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B.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C.士族成为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威胁
D.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
8.唐睿宗说:“彰善瘅(憎恨)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唐肃宗规定:“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强调( )
A.监察官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B.监察官员的职权范围
C.监察官的地位
D.监察工作的重要性
9.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 )
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 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
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 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
10.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塞缪、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言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上述材料表明宋代( )
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
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
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
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
1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2.明仁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分南北卷现象。仁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稳
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
C.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
D.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於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 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帖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摘编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摘自(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14.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摘自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注: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摘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4分)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 封建官制的特点之一是君主控制用人权,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C项相比,均属次要原因。
2.解析:选B 中国古代官制虽然分权,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可知该史学家认可此“原理”,并对后世官制持肯定态度,故C、D两项错误。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军事权,由此体现题干材料中的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项职责,故B项正确。
3.解析:选C 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故C项正确。
4.解析:选D 题中“他们”指的是江南土豪,可知这一群体虽有财富但并非世家大族,据此可得出其没有参与大政的原因是身份地位不符合当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故D项正确;军功授爵是主要盛行于秦朝的选官制度,与题干的魏晋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均可排除。
5.解析:选C 古代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过监察效能,故A项错误;“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属于社会现象,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古代政治属于君主专制,监察体制只是专制制度下的产物,不可能充分发挥实际的效能,故C项正确;监察官员受君主领导,是监察的一种手段,故D项错误。
6.解析:选A 汉代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行使相权能够监察内外百官和王室宫廷,后来只能监察政府,反映出相权因御史独立而遭削弱,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解决,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御史台权力遭削弱,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王室和宫廷不再受御史台监督,无法推测出是否有其他机构的监督,故D项错误。
7.解析:选C 材料“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反映了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九品中正制……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说明士族的特殊地位实际是得到皇权的认可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士族威胁君主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是对士族特权的保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解析:选A 由题干“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可知皇帝对监察官员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由题干“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可知皇帝对监察官员的资历、能力有较高要求,故A项正确。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9.解析:选B 察举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强调候选人在某一方面的优秀素质,而不完全考虑其家世、身份或者特权,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继承这一原则,故B项正确;察举制度除重才能之外还重视品行,科举制度则注重才能惟上,故A项错误;察举制不能完全确保程序公平、平等竞争,故C、D两项错误。
10.解析:选A 把握材料信息“君德、朝政、庙堂、臣工”“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均体现了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
11.解析:选D 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官员不入酒肆”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来看,在宋朝时期对官员和王公贵族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遏止了官员横征暴敛”夸大了其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密”一说,故B项错误;“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故C项错误。
12.解析:选A 分地录取使南北地域都有均等机会进入官僚系统,进而使得南北方在官僚集团中代表力量相对均衡,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品德修养的问题,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科举取士并不是按能力,而是从统治的角度进行分配,并非公道,故C项错误;从材料所述的逻辑,并非因为都城在北方,故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从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方式和考试科目及其人才选拔的数量等方面归纳。第(2)问,主要回答科举制的作用即可,可从政治与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归纳。
答案:(1)特点:唐代改革科举制强调贤能治国,唯才是举;多种途径、方式选拔人才;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
(2)作用: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14.解析:第(1)问,“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强调德才兼备。唐代选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发展的贡献。第(2)问,“任人”制度重视家族地位、血缘关系。“任法”制度即依据公平的规则选拔人才。依据选官用官制度内容回答即可。依据材料可见,“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选拔真正有用之才。而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第(3)问,“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孙中山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选拔及任用时都要考试。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可以从对“德”“才”两个方面的借鉴回答。
答案:(1)标准:德才兼备。
措施: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制度:“任人”如汉代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任法”如战国二十等爵制、隋唐之后科举制等。
影响:克服人情干扰,合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3)方法:普遍的考试制度。
唐代提出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孙中山借鉴唐代的选官标准采用公开考试选用人民公仆,避免妨碍民主。
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孙中山借鉴宋代的选官探索确立了考试任职制度,官员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具有资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