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2.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这一变化( )
A.标志着中国外交已实现近代化
B.只是名称变化并无真正的进步
C.体现出中国向近代化外交迈进
D.是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3.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教员。上述现象表明( )
A.改变科举选官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
B.中国急需从外国引进大量新式人才
C.原有科举考试制度需要做小幅调整
D.中国迫切需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4.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废除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动摇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B.推动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C.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阻断了读书人报效国家之路
5.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60年底他来到天京,向干王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学制,办洋务等七项建议。1863年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接纳了他,并委以重任,其部分主张转化为现实。这反映出( )
A.三人阶级立场基本一致
B.洪、曾为增强实力网罗人才
C.三人对时代主题有共识
D.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
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7.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在( )
A.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 B.打破传统体用文化偏见
C.借西学推动制度革新 D.提供反清革命理论依据
8.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
D.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9.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主要内容之一是“官吏为国民公仆”的思想。他说:“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国中之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这一思想( )
A.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充分实践
B.完全否定了政府的阶级属性
C.为中国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D.仅仅停留在舆论宣传层面上
10.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称:凡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员或已经国务会议议决任命但尚须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最后审核才得正式公布的官员,均称政务官,除此之外的官员,即为常务官或事务官(公务员)。这一声明表明国民政府( )
A.仿效西方建立现代文官制度
B.完全废除通过考试选官制度
C.完全由国民党中央任命官员
D.完整实践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11.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相比,一个显著特征是不搞政治中立。这一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中国的政治体制
C.中国的经济实力 D.中国的国家性质
12.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一方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对这两大特征的认识有误的是( )
A.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B.中国公务员不服务于自己小集团的特殊利益
C.中国公务员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和优越性
D.党管干部会导致公务员不能做到服务于人民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运行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905年废除科举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有着深远之影响。早在科举废除第二年,严复就指出,“此事乃中国数千年中莫大的举动”,其意义可与秦始皇“废封建、开阡陌”相提并论。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也认为:“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摘编自池子华、吴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
材料三 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多万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读书人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缺失。民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脏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它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会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莲,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冯桂芬主张“通上下之情”和学习西方实现“君民不隔(统治者与人民要有沟通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故选B项;这一时期冯桂芬的思想仍属于洋务思想,排除A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排除C项;该主张只是有西方的“民权”色彩,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排除D项。
2.解析:选C 由“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一名称的变化适应了世界外交近代化的潮流,因此体现出中国外交向近代化外交迈进,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远未实现外交近代化,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故B项错误。早在1901年之前,中国外交就已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故D项错误。
3.解析:选A 材料列举了中国需要新式人才的种种现象,而这些新式人才很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因此改变科举选官制度已成大势所趋,故A项正确。从外国引进大量新式人才在当时并不现实,人才应主要靠国内培养,故B项错误。仅对科举考试做小幅调整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并不能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决,故D项错误。
4.解析:选D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广大的读书人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报效国家,故D项不属于科举制废除带来的积极影响,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废除科举制对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5.解析:选C 洪仁玕代表农民阶级,曾国藩代表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是强调三人都主张改革政府、军队和办洋务,与洪、曾为增强实力网罗人才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是强调三人都主张学习西方,体现了对时代主题的共识,故C项正确;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7.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说明梁启超认为中西方文化有共通之处,“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说明梁启超主张人才应该精通中学和西学,这样就为变法制定了一定的人才标准,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得知,梁启超的言论打破了传统的中学与西学对立的文化偏见,故选B项;梁启超主要论述中学与西学的共通之处,并没有批判传统封建礼教,排除A项;梁启超用中学与西学有共通之处来打破传统的观点和看法,并非单单借助西学来推动制度的革新,排除C项;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不会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8.解析:选B 从材料“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可以看出,导致社会动荡的应该是学堂,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科举制与学堂的比较,学堂导致国家“乱”,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为朝廷所用,反而惑乱民众,排满灭清,殃及朝廷,而科举制只是导致国家“弱”,因此废除科举制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舆论普遍反对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与近代留学事业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9.解析:选C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为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文官思想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都没有得到充分实践,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并没有否定政府的阶级属性,故B项错误。这一思想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得到了贯彻,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A 该声明明确了政务官和事务官的严格区分,这与西方文官制度相符,表明当时政府意图仿效西方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故A项正确。该声明并不能证明当时政府完全废除了考试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声明中仅提到由国民党中央任命政务官,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必须经过国民党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这一声明只是部分实践了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故D项错误。
11.解析:选D 中国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于中国的国体即国家性质。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公务员不能搞政治中立,而必须服从国家的政治需要,故D项正确。
12.解析:选D 中国实行党管干部与公务员服务于民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党管干部的原则会更好地推动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3.解析:第(1)问,除从材料中总结外,还需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要联系其背景,早在明朝时就开始采取八股取士,科举制失去了原有的积极作用,沦为了为统治者选拔奴才的工具。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不再适应历史的需要,因此被废除就成为必然。第二小问,由于牵涉的人员众多,所以科举制的废除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会使这一百多万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其次旧制度的废除也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答案:(1)科举制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缓和阶级矛盾;科举制具有一定公平公正性;科举制具有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
(2)原因:科举制在明清两代采取八股取士,极大地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展开,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影响:有助于新式教育的兴起,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增强了反清力量;没有形成覆盖全国的有效的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废除对教育的普及与学堂对教育的促进有所减弱;扩大了城乡差距。
14.解析:第(1)问,可以对材料一进行分层归纳,从材料可以归纳五个要点:宋太祖的遗训——重视文人,宋真宗诏书被拒——对君权的制约、御史台和谏官主监察和参与决策、谏官牵制宰相和升降取决于皇帝,学者型官员为主——官员素质较高。第(2)问,材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进步性:对选拔官员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排除素质低下者进入文官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对考官有严格的规定,在考试期间如同禁闭,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监试委员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有利于公平公正;总而言之,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答案:(1)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2)进步性: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