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5 09: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道”是指(  )
A.万物本原       B.道德人心
C.道统秩序 D.学问信仰
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3.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时期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4.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5.《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管仲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荀况说:“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古代中华法系的突出特征是(  )
A.法源于君、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B.以礼入法、司法独立、礼法治国
C.尚礼重法、敬德保民、人性教化
D.法律至上、有限君权、法权平等
7.《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8.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
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9.《明律·大诰》中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
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0.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这反映出(  )
A.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
11.遵义有一种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不要回家了。从材料中可得出(  )
A.儒家思想的政治化 B.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C.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12.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4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董仲舒倡导“引经决狱”,《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逐步形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
——摘编自《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伏尔泰是一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却非但不敢小觑,反而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伏尔泰对英国政体和中国儒学的评论》
材料三 中国名为用儒术者,三千年于兹矣,乃徒成就此相攻、相惑、不相得之民,一旦外患忽至,则糜烂废瘘不相保持。其究也,且无以自存,无以遗种,则其道奚贵焉?
——摘自严复《原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消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严复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 如果天下还存在道,那么礼乐征伐这些决定权就应该来自于天子而不是诸侯,因此,此处强调的是道统秩序,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斯有不忍人之政”和荀子主张讲求王道仁义,说明三者都主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国家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反对苛政和肆意刑杀是孔子“仁”的思想的核心内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解析:选B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孟子更多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荀子更多继承孔子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而诸侯争霸是其外在表现,而孔子的“仁”“德治”和孟子的“仁政”不适应诸侯争霸需求,是不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才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4.解析:选C 子产宣扬的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子产的治国理念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可译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比“德者”次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由此可知子产主张严刑峻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5.解析:选C A项属于儒家思想,B项属于墨家思想,D项属于道家思想,均排除;奖赏分明,人民自然勤勤恳恳工作,刑法严明,人民自然遵循法制,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
6.解析:选A 管仲的说法体现了“法源于君”;荀况则主张国家要重视礼,两者结合可知当时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征,故A项正确。
7.解析:选A 隋唐法律中强调“三奏而后决”“详复”,体现出案件判决时谨慎用刑罚,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司法的理念,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厉行法治的精神与材料主旨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以礼入刑,故D项错误。
8.解析:选A 材料表明,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说明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故A项正确;“街衢接诉”只是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的一种手段,故B项错误;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属实不受惩罚,不实要受惩罚,这无法说明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对百姓申诉冤情的规定,不是教化百姓,故D项错误。
9.解析:选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地方上的一些“贪婪之徒”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与中央监察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民间力量的发动而不是对地方行政体制的改进,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如果有扰民的贪婪之徒,民间有德望的人可以拿赴京来,此措施使一些类似问题及时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10.解析:选C 理学为民间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而非理学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故A项错误;小说的繁荣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宋金对抗的时代要求,借助民间信仰,融合了理学对人格的塑造,使关羽信仰在官方、民间地位迅速提升,故C项正确;“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均是官方行为,与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11.解析:选B 材料没有突出儒家思想为政治服务的信息,故A项错误;“八端”是规范人行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外儒内法”,儒法并施,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道德教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故D项错误。
12.解析:选B 题干中“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A、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重视孝道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
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诸侯国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第二小问,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自然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思想文化政策的间接作用等角度概括。
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
(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主张: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
法家主张“人性之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
(3)原因:商人将大量的财富用于科举消费、公益消费、购置田产等,其结果是进一步巩固宗法专制社会和自然经济;资金未能投入再生产领域,使商品经济始终未能冲突专制制度的束缚,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的基本原则和灵魂”可以概括儒家思想成为法制基本原则。第二小问,从儒家思想局限性角度来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分别从启蒙运动、维新运动的目的来分析。
答案:(1)特征:儒家思想成为法制基本原则。
消极影响:案件审理、定罪量刑走向主观化;形成以言代法、言出法随的人治;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家族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中国近代法治和政治发展。
(2)伏尔泰赞赏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原因:认为儒学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把儒学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
严复全盘否定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原因:中国面临亡国危机,主张维新变法;认为儒家思想壅滞了民智,需要进行思想启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