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 提高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4结晶现象 提高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3 21:2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结晶现象第七章溶液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得多,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B.木材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材小,说明固体可燃物燃烧后质量一定减小
C.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一定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则有能量释放或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将10%的某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使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3.下列图示中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C. D.
4.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0
现有60℃时该盐的饱和溶液105g,要得到32.1g晶体,应将该盐溶液冷却到(  )
A.20℃ B.30℃ C.40℃ D.10℃
6.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蒸发皿 B.酒精灯、漏斗
C.细口瓶、试管 D.量筒、烧杯
7.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蔗糖和食盐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水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9.将6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100克,冷却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剂质量发生变化
C.溶液为饱和溶液,浓度不变 D.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
10..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的边缘
B.各种漏斗都是过滤必须的仪器
C.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11.KNO3与 K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比 KCl 的溶解度大
B.t1温度下 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浓度改变(不考虑溶剂蒸发)
C.A 点所表示的 KCl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29%
D.冷却热的 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 KNO3晶体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饱和溶液中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可能溶解
B.只有增加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才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C.某种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但同时又是饱和溶液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3.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加入固体硝酸钾
B.蒸发水
C.改变温度
D.加入水
14.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是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该溶质.
A.① B.④ C.①③ D.②④
15.10℃时要使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水 B.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
C.升高温度 D.加入 10℃硝酸钾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6.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溶质为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的质量/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选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 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时的饱和溶液混合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是______。
18.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可用________检验过滤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
19.在通常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___________或加入___________的方法。
(1)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NaCl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_。
(2)将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_。
20.20℃时,在盛有10g水的试管中加入3.4gNaCl,能全部溶解(图A),然后依次再加人0.1gNaCl,溶解情况分别如下(图B-E):
(1)上述试管所得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上述试管所得溶液中,属于恰好饱和的溶液是___________。
(3)若要将试管E中的溶液变不饱和,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
三、实验题,共1小题
22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填一种)。
(2)3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_______(只列出表达式)。
(3)90℃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溶液按图示进行操作:
90℃时的KNO3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图中n的数值为__。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得多,氧气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大,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故选项正确;
B、木材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质量比原木材小,是因为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说明固体可燃物燃烧后质量一定减小,故选项错误;
C、若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采用的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但有能量释放或吸收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
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但有能量释放或吸收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2.D
【详解】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溶液具有均一性,将10%的某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不符合题意;
C、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溶解度增加,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使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属于乳化现象,洗洁精中含乳化剂,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选项错误操作,液体应沿玻璃棒倒入;B选项是正确的叙述,答案选择B;C选项是错误的操作,应用手在瓶口扇动是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D选项是错误的操作,称量时要左物右码.
4.D
【详解】
A、长颈漏斗管的末端要浸没在液面下,防止气体从漏斗口逸出;B、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洒在过滤器外边。C、向试管中加入块状或大颗粒固体时,应将试管横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使固体滑到试管底; 将试管直立,将固体放入,以导致试管毁坏。D、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时,气体从长管进。选D
5.B
【详解】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所以60℃时的KNO3饱和溶液105g中含有溶质质量为:,水的质量为50g,降温后会析出KNO3的质量为32.1g,则溶解的KNO3的质量为55g﹣32.1g=22.9g,此时溶解度为45.8g,对应的温度为30℃。 故选:B。
6.C
【详解】
粗盐的提纯需要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溶解需要用量筒量取合适量的水,在烧杯中溶解粗盐;过滤需要用到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结晶需要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等;
由分析得,不需要试管;
故选C。
7.A
【详解】
A.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选项正确;
B.铜粉和铁粉均难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选项错误;
C.酒精是液体,且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选项错误;
D.蔗糖、食盐均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8.C
【详解】
A、溶液一定是均一、透明的,不一定是无色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错误;
B、若固体的溶解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降温不一定有溶质结晶析出,故错误;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正确;
D、蔗糖分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导电性没有显著变化,故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A、硫酸铜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温时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选项A错误;
B、温度降低时,硫酸铜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是CuSO4·5H2O,溶剂的质量减小,选项B正确;
C、降温时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减小,浓度减小,选项C错误;
D、降温时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也减小,选项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说法正确;
B、过滤一般用的是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不用于过滤,说法错误;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玻璃棒要清考在三层滤纸处,防止戳破滤纸后影响过滤,说法正确;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说法正确。
答案:B。
11.B
【分析】
【详解】
A、t2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比 KCl 的溶解度大,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当t1温度下 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都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即浓度不变,符合题意;
C、A 点所表示的 KCl的溶解度为29g,则KCl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2.5%,小于29%,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冷却热的 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 KNO3晶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冷却热饱和溶液也叫做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的物质。
12.C
【详解】
A、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或某几种物质而言的,即饱和溶液不再溶解作溶质的物质,并非不再溶解任何物质,选项错误;
B、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剂,改变温度的方法,即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不只有增加溶剂,选项错误;
C、某种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但同时又是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其浓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C。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2)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甲的杂质,提纯乙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00g的水中加入20g的甲,形成的①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0g的甲形成的②是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③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0g的甲,形成的④是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⑤是饱和溶液,所以
A、在溶液①~⑤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④⑤,故A正确;
B、②⑤都是t1℃时 的饱和溶液,所以与溶液②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⑤,故B正确;
C、烧杯④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故C错误;
D、烧杯⑤中固体的质量为30g,故D正确。
故选:C;
(4)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要配制一瓶300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溶质甲的质量为,需要水的质量为300g-100g=200g,体积为200mL。
13.D
【详解】
A、加入 KNO3 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蒸发水分,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加水,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不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4.B
【详解】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降低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②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③加水,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能使不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加入足量该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只有④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B。
【点睛】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5.B
【详解】
A、加水后,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能使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加入10℃硝酸钾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6. 加入硝酸钾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详解】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加入硝酸钾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7.(1)无法判断
(2)②③⑥
(3)一定量的水中,温度越高,M在水中溶解得越多

18. 玻璃棒 肥皂水 滤纸破损(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1)过滤时,需要使用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图中缺少玻璃棒。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使用肥皂水。向水样加入肥皂水后,产生较多浮渣的是硬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故答案为:玻璃棒、肥皂水;
(2)过滤后,若发现滤液浑浊,则可能在过滤操作中滤纸破损,导致原液体没有经过过滤直接流下从而导致滤液浑浊。或者可能在操作时,液面边缘高于滤纸边缘,则导致滤液没有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或者仪器自身不干净。故答案为:滤纸破损(答案合理即可)。
19. 恒温蒸发溶剂 溶质 溶剂或水 溶质或硝酸钾
【详解】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通常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的方法,故填:恒温蒸发溶剂;溶质。
(1)增加溶剂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NaCl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溶剂,故填:溶剂或水。
(2)增加溶质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固体,故填:溶质或硝酸钾。
20.(1)AB
(2)C
(3)加水
(1)
由图可知,20℃时,在盛有10g水的试管中加人3.4gNaCl,能全部溶解,得到图A中的溶液,再向图A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图B中的溶液,则图A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向图B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图C中的溶液,则图B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向图C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全都不能溶解得到图D中的溶液,则图C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即上述试管所得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有AB,故填AB。
(2)
由图可知,向图B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图C中的溶液,则图B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向图C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全都不能溶解得到图D中的溶液,则图C中的溶液为恰好饱和溶液,故填C。
(3)
由图可知,图E中的溶液的底部有氯化钠剩余,则图E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将该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水,故填加水。
21.(1)40
(2)乙甲丙
(3)升高温度
【分析】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增大趋势比乙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故填:40。
(2)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3)
由上述分析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升高温度;故填:升高温度。
11. 温度(溶质种类或溶质性质或溶剂性质); ×100%; 不饱和; 93.5
【详解】
(1)根据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解答;(2)根据30℃时KNO3的溶解度解答;(3)根据由80℃降温到60℃析出晶体的质量分析解答。(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温度(溶质种类或溶质性质或溶剂性质);(2)由表中数据可知,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故3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100%;(3) 由80℃降温到6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69g-10g=59g,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应为100g。由90℃降温到80℃析出10g晶体可知,90℃时溶解的KNO3的质量为169g+10g=179g,此时KNO3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由表中数据可知,50℃时,KNO3的溶解度85.5g。降温到50℃时,共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79g-85.5g=93.5g,故n值为93.5。
点睛: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