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4结晶现象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3 22: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结晶现象第七章溶液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人们常用过滤的方法来净化水,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完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上
B.滤纸边缘要稍低于漏斗边缘
C.过滤时,为加快过滤,可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
D.过滤出杂质后所得的滤液属于纯净物
2.如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B.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始终有晶体析出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在 KNO3 的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 NaCl,经降温、冷却析出晶体,余下的液体
A.只溶有 NaCl
B.只溶有 KNO3
C.可以是 KNO3 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 NaCl 的饱和溶液
D.可以是 NaCl 的不饱和溶液,但一定是 KNO3 的饱和溶液
4.、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t2℃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D.t1℃时,将15g的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3∶13
D.t1℃时,将15g的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3∶13
5.不同温度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36.0 36.6 37.3 38.4 39.8
能将不饱和NaCl溶液变为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是A.加水 B.升高温度
C.倒出部分溶液 D.加入NaCl
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I所示。在常温下,先分别向装有适量甲、乙物质的两支试管里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两支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管放进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里,如图Ⅱ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甲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甲、乙溶液在放入冰水前后均为饱和状态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7.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不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B.蒸发皿不可以直接加热
C.蒸发时发现有固体开始析出,即停止加热
D.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
8.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对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硝酸钾析出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9.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①溶液质量增加 ②溶质质量增加 ③溶剂质量不变 ④晶体质量不变 ⑤晶体质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⑤
10.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11.根据右图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在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甲,溶液的质量增大
B.t2℃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都蒸发掉10g水,甲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D.把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会增大
12.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氯化钾 27.6 34.0 40.0 45.5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0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 34.0 g 至 35.0 g 之间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l℃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0%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蒸发结晶提纯甲
D.t3℃时,配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水最少的是甲
14.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C
C.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D.温度为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满足“C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B Fe粉 C粉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C CO CO2 通过炽热的碳层
D FeCl2溶液 CuCl2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小明同学去油车水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用瓶装了一些水库里的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
(1)操作①的名称是 _________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 (填写字母)。
a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b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c漏斗尖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d用玻璃棒引流
(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操作②,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待净化的水应该从 _________ 端通入(选填字母“a”或“b”)。
(3)在制得蒸馏水前常一般加入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高铁酸钠(Na2FeO4)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等功能于一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净化。求:
①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______ ;
②83g高铁酸钠中含钠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___ g。
17.请根据溶解度曲线(如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10℃时,NH4NO3的溶解度为 __________ g。
(2)分别将相同质量的氯化铵、氯化钠、硼酸的饱和溶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析出晶体最少的是 ____ 。
(3)60℃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铵配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 。
(4)如图所示,室温条件下,将底部尚有未溶解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欲使试管中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则可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________ 。
A.氢氧化钠固体 B.冰块 C.硝酸铵晶体 D.生石灰
18.下表列出了KNO3与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KNO3的溶解度(g) 13.3 20.9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6 37.3 38.4 39.8
(1)现有含123gKNO3与17.9gNaCl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除去KNO3中的NaCl(操作过程中不考虑额外的水损失).
①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水,加热溶解;
②继续加热溶液至100℃并恒温蒸发浓缩;
③将溶液降温至10℃,仅得到KNO3晶体,过滤,将所得KNO3晶体洗涤并干燥.
A.步骤②中,为确保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至少要保留 g水;
B.步骤③中,最多可得到KNO3晶体 g;
C.根据上述实验可概括出除去KNO3中少量NaCl的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D.洗涤时,应选用少量 (选填“热水”或“冷水”).其目的是: ;
(2)除去NaCl中少量KNO3的一种方法是:将NaCl和KNO3的混合物置于适量水中,加热,搅拌,待KNO3全部溶解,趁热过滤,将过滤所得的NaCl晶体进行洗涤和干燥.上述方法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
(3)取23.4gNaCl和40.4gKNO3,加70g水,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 g;将滤液冷却至10℃,充分结晶,写出析出的晶体的化学式: .
19.如表为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60℃时,100g 水中最多可溶解_______gKCl 即可达到饱和
(2)40℃时,将 30gKCl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___ 溶液(填写“饱和”或“不饱和”);
(3)从表中信息可知,在______温度范围内 KNO3 和 KCl 的溶解度相等
(4)将 20℃时 KNO3 和 KCl 的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 60℃,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K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Cl(填写“>”、“<”或“=”).
20.如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图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________。
(3)t2 ℃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4)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由t2 ℃降温至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      B.甲<乙 C.无法确定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2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过滤完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上,不会导致滤液浑浊,不符合题意;
B、滤纸边缘要稍低于漏斗边缘,符合题意;
C、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防弄破滤纸,不符合题意;
D、过滤出杂质后所得的滤液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分析】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20~40℃,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0℃以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故A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20~40℃,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0℃以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开始没有晶体析出,温度在40℃以下时,有晶体析出,故B不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40℃以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也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溶解度曲线的相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D
【详解】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将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且氯化钠的量很少,所以剩余的溶液可能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也有可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确定,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A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但选项中未指明是饱和溶液,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提纯甲物质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C正确;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20g,将15g的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0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0g∶60g=1:6,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加水后,氯化钠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升温温度,溶解度增加,氯化钠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倒出部分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加入氯化钠,可使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
A.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所以放入冰水后,随温度降低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大,试管底部固体物质乙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错误;
B.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放入冰水后,随温度降低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小,试管内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底部固体物质甲增加,故B错误;
C.甲、乙溶液在放入冰水前后均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均为饱和状态,故C正确;
D.综合以上A、B两项的分析可得,盛甲物质的试管内固体物质增加,而盛乙物质的试管内固体物质减少,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
A、粗盐易潮解,粗盐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有晶体析出,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说法正确;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溶解度的溶解度减小,硝酸钾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B
【详解】
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在不改变温度的条件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氯化钠不会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组成不会发生改变,晶体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液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分析题中所给的物理量可以知道③④是正确的。故选B。
【点睛】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
10.B
【详解】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因为该温度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因为该温度时二者的溶解度恰好相等,但是丙会析出晶体,而甲不会析出;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因为该温度时三者的溶解度的大小时甲大于乙大于丙。故选B.
11.C
【详解】
A、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乙的位置在甲的上方,所以甲的溶解度小于乙,故A错误;
B、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曲线相交,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B错误;
C、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所以,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都蒸发掉10g水,甲析出的晶体质量大,故C正确;
D、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把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溶液都有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正确;B、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0g至35.0g之间,正确;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正确;D、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错误。故选D。
13.D
【详解】
A、由图可知,tl℃时,丙的溶解度为4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错误;
B、没有溶液状态,不能判断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错误;
C、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提纯甲,错误;
D、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为甲>乙>丙;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大小为甲>乙>丙,则溶液中水的质量为甲<乙<丙,故需水最少的是甲,正确。
故选D。
14.B
【详解】
A、在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为在该温度下,A、C有交点,故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小的是B,受温度影响最小,故选项错误;
C、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增加溶质等,故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t1℃故选B。
15.B
【详解】
A、通过灼热的铜丝网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但不能与氮气反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剩余碳粉;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CO2能与通过炽热的碳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过量的铁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过滤 ab b +6 23
【详解】
(1)操作①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故填写:过滤;
若经过过滤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和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故填写:ab;
(2)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待净化的水最好从下端进入,这样净化的效果会更好,故填写:b;
(3)高铁酸钠中钠的化合价为+1,氧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为零的原则,若假设高铁酸钠中铁的化合价为x,则(-2)ⅹ4+(+1)ⅹ2+x=0,x=+6,故填写:+6;
83g高铁酸钠中含钠元素的质量为:83gⅹ=23g,故填写:23。
17. ad 硬水 煮沸
【详解】
(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会导致待过滤液从滤纸与漏斗间的空隙流下,导致过滤效果不良);二低:1.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纸若高于漏斗边缘,则滤纸由于吸水变软导致滤纸变形,有可能造成滤纸破损,过滤效果不佳;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尖嘴处紧靠玻璃棒的中下部;2.玻璃棒靠在滤纸三层处;3.漏斗末端较长处靠在“盛滤液”的烧杯内壁。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图中操作规范的是ad;
(2)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硬水;
(3)硬水是含可溶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18.1.50 112.55 降温 冷水 防止温度高硝酸钾又溶到水中
温度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不会析出 15.44 NaCl、KNO3
【详解】
(1)将溶液降温结晶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效果最好,100℃时KNO3的溶解度为246g,123g KNO3在50g水中恰好饱和,而17.9gNaCl在50g水中尚未饱和,所以至少留50g水。
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在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45g KNO3,所以析出KNO3的质量等于123g减去10.45g。由于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要析出KNO3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的硝酸钾为防止因溶解而损失太多,应选用冷水洗涤。
(2)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为防止温度降低后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所以要趁热过滤。
(3)当蒸发掉50g水后,剩余的水只有20g ,根据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9.8g,20g水中最多溶解7.96g(39.8g/5)氯化钠,而硝酸钾还不能析出,所以析出氯化钠的质量为23.44g-7.96=15.44g。当温度降至1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都能从溶液中析出。
19. 45.5 饱和 20℃~40℃ <
【分析】
由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格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详解】
(1)在 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5g,故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KCl的质量为45.5g。
(2)在40℃时,KCl 的溶解度为40g,50g水中最多可溶解KCl即饱和,故将30gKCl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3)分析图表,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4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故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
(4)20℃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KCl;KNO3和KCl的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溶液升温到60℃时,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KNO3溶质质量分数要小于 KCl。
【点睛】
20℃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KCl;KNO3和KCl的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该溶液升温到60℃时,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在40℃时,KCl 的溶解度为40g,50g水中可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
20.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
(2)t3℃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溶液质量为170g的__物质。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分别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关系是:甲__乙(填“大于”、“等于”、“小于”)。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