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祥林嫂我真傻,真的……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诸父异爨母亲早逝祖母逝世妻子离去 悲……亭亭如盖矣长号不自禁余泣,妪亦泣……凡再变矣浅深 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资料链接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将入于禽兽之列。平时呼朋召友,或费千钱,而岁时祭祀,辄计锱铢。归氏几于不祀矣。”资料链接 归有光的母亲,周桂生于公元1488年,到1503年,她虚岁十六,出嫁到归家。1507年,归有光出生,到1513年,归有光的母亲年仅二十六岁,便与世长辞。当时归有光只有六七岁。读一读、想一想
1、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老妪讲的这两件事?
2、我为何“泣”,老妪为何“亦泣”?
提示:讨论时要时刻关注主要情感——“悲”。
母亲逝世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1、老妪对主母生前站立的地方记得很清楚,可见印象很深,侧面反映了“先妣抚之甚厚”,说明了母亲是位善良的主子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心,足以说明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BACK为何“长号不自禁”?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责备
关心赞许欣慰期盼鼓励信任写作本文时作者十八岁。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年近六十,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BACK1、回忆妻子时,作者写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后两节与文章有何内在联系?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描写婚后生活,表明了夫妻恩爱,琴瑟和谐,妻子是自己的知音,更说明了妻子是自己在家道中落,亲人相继逝世,志向难以实现之后的精神寄托。 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妻子离去后作者的感情?这种抒情方式与上文有何不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写作这一段的时候,作者最少有28岁,年近而立,更加成熟,在经历了家道中落、亲人逝世、理想受挫之后,情感不再那么直接,然而淡淡的话语中,饱含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其离去的伤感,更显出物是人非,身世沧桑。BACK学习总结从阅读、写作两方面来总结你学习本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