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声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09 10: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秋 声 赋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作品中,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景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种心绪的黯然。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那么,宋代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是怎样来写秋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课文导入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赋萌于战国,兴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唐代赋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赋主要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知识简介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篇名作。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知识简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感知课文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其触于物也,鏦鏦(cōng)铮(zhēng)铮,金铁皆鸣碰到物体上,鏦鏦铮铮,好像金属相击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天之于物,春生秋实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则为七月之律。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理清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第一段:闻秋声
第二段:绘秋声,议秋气
第三段:论秋意
第四段:叹秋声
绘秋状摹秋声论秋害清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第一段——闻秋声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阅读理解第二段——绘秋声,议秋气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阅读理解 作者议论秋气,用了“刑官”“兵象”“商夷”等词,涉及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联想和想象。作者通过这种手法,从多个方面来阐述秋天萧瑟、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运用阅读理解第三段——论秋意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 ,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 ,亦何恨乎秋声!”阅读理解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第四段——叹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阅读理解艺术特色 1.和谐、协调的意境。作者成功地运用动静制宜的艺术辩证法,达到情和景的有机交融,获得言近旨远的深长艺术效果。
2.铺张扬厉的文笔。《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3.圆活精粹的结构。内在结构层次异常分明,却又衔扣得十分自然。全文以夜闻秋声始,到夜听虫声止,首尾以写景相映照、呼应,艺术格调一统全篇。
4.感叹词的穿插。这样既便于抒发情绪,又在感叹词的不断显现中,回环全篇,一唱三叹。
阅读理解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修的形象。
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
你怎样理解童子的形象?任伯年(清代):秋声赋课堂讨论
请你尝试用尽可能多的四字句来描绘一个你喜欢的季节。力求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体现,并能连缀成文。写作训练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
从结构上说,第一段:描摹秋声;第二段:绘议秋状;第三段:论说秋意;第四段:叹息秋虫。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