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立身之本应该是什么?
孟子:“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题目解说
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易传》的美学观点。修辞,建立言辞。诚,思想诚正。意为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美好的品德。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了解作者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于1933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院,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主要作品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国哲学发微》《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真与善的探索》《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古典这些概念范畴要论》等。
了解作者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1749年以《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一文而闻名。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学习任务一:
理思路,积字词
积累字词
积累成语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捐:抛弃,舍弃。
着手成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也说妙手回春。
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
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打很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
登峰造极:登上峰顶,达到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
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
命悬一线:处境危险,随时可能丧失生命。
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积累字词
近义词语
混为一谈/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同日而语
形同点:“混为一谈”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相提并论”指将不同性质或情况的人或事放在同等的地位来看待。“等量齐观”指把有差别的事物不加区别地加以对待。“同日而语”指一样看待,相提并论,倾向于不同时间的人或事物。
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相同点:都有亲身经历的意思。
不同点:“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修辞立其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常见议论文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是什么。表明观点:“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第三部分(10-11段)——怎么办。提倡要敢于说真话、讲实话。
第二部分(2-9段)——为什么。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及“修辞立其诚”包含的端正学风的问题。
第一层(2-5段):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第二层(6-9段):阐述“修辞立其诚”包含的端正学风的问题。
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怜悯是人的天性》,概括每段大意。
理清思路
第一段:引出对天性和美德的思考。
第二段:现批驳错误观点,然后明确怜悯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的观点。
第三段:强调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运动。
第四段:论述怜悯心派生处种种美德,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
第五段:论述怜悯心的作用: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学习任务二:
对比开头特色
《怜悯是人的天性》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引出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悲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学习任务三:
学会立论驳论
立论和驳论的概念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组长,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的一种论证方法。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
驳论示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盲人摸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大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昧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人一样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着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绝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可见一叶落未必知秋。
立论示例
“一叶落而知秋”,从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得到的秋已降临的结论仍旧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就如同“见微知著”“细谨之处定成败”的喃喃古语传授给我们的智慧之者所说的一样,从一个小小细节,即可以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
想来几千年前姜子牙在得知商纣王用象牙雕造的筷子进食之时,曾叹息“商之倾覆不远矣”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持掌天下的君王,只沉溺于炫耀财富奢靡之时,不仅提示了这种执政者对于天下兴衰、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也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倾颓。从象牙之著得出王朝且灭的结论,是姜太公的智慧,同时也是人们自古以来一叶落判定秋已至的智慧。
同样是统领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周恩来总理曾以一句“我貌虽瘠,天下肥矣”感动了天下。从这短短八个字当中,不难看出这位领导者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一个微小细节,昭示着说话者对天下人民的责任感和与天下共甘苦的决心。人们为这句话感慨总理的无私之时,也更增强了对国家的信心,因为他们从执政者的一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希望,正如同一片落叶,捎来了整个秋天的信息。
延伸拓展
1
延伸拓展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是“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参考示例
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争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也认为人天生是恶的。不管这种争论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持续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