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折射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其中“建筑”更是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你知道世界上一些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
意大利的罗马圆形竞技场
米兰杜奥莫大教堂
印度 泰姬陵
法国埃菲尔铁塔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法国巴黎圣母院
美国白宫
悉尼歌剧院
中国建筑
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征,那么中国建筑又有什么特征呢?中国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哪些呢?
北京四合院
山西民居
福建土楼
湘西吊脚楼
江南水乡民居
云南丽江古城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了解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
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
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
设计委员会顾问。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字音识记
xiè
词语 注音 词语 注音
①墁地 ②斗拱
③接榫 ④柁墩
⑤如翚斯飞 ⑥额枋
⑦瓦当 ⑧切削
⑨戗兽 ⑩水榭
穹宇
màn
sǔn
huī
dānɡ
qiànɡ
qiónɡ
ɡǒnɡ
tuó
fānɡ
xiāo
中国建筑
快速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试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并从地域和历史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将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为九大点。
第三部分(14—17):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18—20):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并提倡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中国建筑的影响
日本建筑
韩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影响
越南顺化王宫
缅甸曼德勒皇宫
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
平面布置,建筑群落,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院落文化、宗族文化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二
鸟瞰故宫
三间厅
贾母院
五间上房
厢房
荣禧堂
东廊三间
抱厦厅
三间耳房
二门
垂花门
抄手游廊
贾赦院
北
东角门
穿堂
荣府正门
南大厅
穿堂
内仪门
西角门
二门
仪门
仪门
凤姐院
大门
粉油影壁
角门
后廊
荣国府院落布置示意图
厢房
结构方法,立柱和横梁之间形成“间”,墙、门窗设臵极为自由。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
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是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的优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
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之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四
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雨雪排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
古建筑坡屋顶举架示意图
斗拱
举架
立柱
橫梁
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雨雪排泄)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
屋顶,“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六
颜色,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七
豪门建筑
部件装饰作用,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八
门环
脊吻
瓦当
材料装饰作用,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九
彩漆
木刻
浮雕
琉璃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2、作者概况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来写的?
文本探究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至(2)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次:(3)至(5)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第三层次:(6)至(9)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主
次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体
特征
结构
方法
整体
局部
文本探究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课文主旨
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比较说明,用“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特征和重要性;
②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
③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墙壁比作“帷幕”,形象地突出其不负重、只起隔断作用的特点。
④举例说明。例如“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扩展阅读: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
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
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赏析】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和弊端,指出当代建筑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及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发展方向。而这,就是中国建筑的希望。
推荐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中国古代建筑》 罗哲文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
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而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
20世纪50年代, 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思成失声痛哭。
历史的教训
2008年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大量古建筑被以“旅游开发”的名义非法拆毁!
2009年2月镇江在旧城改造时已经拆毁五十多处文物古建筑。
2009年7月1日《中国青年报》: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
2010年8月 石家庄最后一个四合院将被拆迁。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拓展延伸
自由论坛
保
中国古建筑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重建的中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