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件(共36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件(共36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24 09:4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湖泊星布,草原如茵,草甸烂漫,森林如带,荒漠苍茫 天山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等并置在同一时空中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 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
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而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这样就使的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的
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气候类型
3:分布、形成、特征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降水特点 自然带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终年高温多雨 年雨型 >2000mm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 非洲、南美洲、 大洋洲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 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 夏雨型 750-1000mm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北纬10°~25°之间的大陆东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形成 终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夏雨型 1500-2000mm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澳大利亚中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少雨 少雨型 <200mm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30°~40°之间 的大陆西岸 以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 气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冬雨型 300-1000mm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 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25°~35°之间大陆东岸 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形成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夏雨型 800-1000mm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 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0°的 亚欧大陆东岸 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形成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少雨 夏雨型 400-800mm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海洋影响小 冬冷夏热, 全年降水少 少雨型 <400mm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40°~60°之间 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最为典型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年雨型 700-1000mm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气候类型
3:分布、形成、特征
气候类型
3:分布、形成、特征
类型
形成 基础
分布 规律
图示
表现明 显地区
----地带性分布
纬度地带性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
荒漠带
类型
形成 基础
图示
分布 规律
表现明 显地区
纬度地带性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 量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高纬和低纬地区
---纬度地带性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
荒漠带
类型
形成 基础
图示
分布 规律
表现明 显地区
经度地带性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 分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地区
---经度地带性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森林
草原
荒漠
---经度地带性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类型
形成 基础
图示
分布 规律
表现明 显地区
垂直地带性
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
水平延伸
垂直更替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垂直地带性 (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 基带(山麓自然带)与 水平自然带 分布相一致。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
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2:山地 垂直自然带分布 与山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 纬度地带性分布 相一致。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3:影响垂直带谱数目多少(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不同的山: ①纬度越低、 ②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
不同的坡: ①相对高度(山麓的海拔)、②山麓的水热条件。
①: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
②: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③:南坡山麓海拔低(或南坡相对高度大)
4:影响山地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低的因素
①:不同的山: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不同的山:由沿海到内陆,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③:同一个山: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阴坡分布的海拔低。
④:同一个山:同一自然带,背风坡分布海拔高,迎风坡分布海拔低。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5: 雪线: 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①:纬度---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坡向---背风坡雪线高,迎风坡低。 ④:坡度---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5: 雪线: 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①:纬度---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坡向---背风坡雪线高,迎风坡低。 ④:坡度---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5: 雪线: 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①:纬度---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坡向---背风坡雪线高,迎风坡低。 ④:坡度---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①:相对高差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等;
②:纬度低的大多会有一条写上热量充足等……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6: 如何分析某区域生物类型多样
---某区域生物类型多样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不同的区域,原因不同,解题时应根据相应的情境材料,选择与情境材料相适应的条件要素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但自然地理环境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的生物多样性,肯定离不开地理环境。我们分析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来一一分析,
比如:
---垂直地带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7: 垂直自然带的逆向演替现象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 穿越高黎贡山、怒山等崇山峻岭之间, 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三江并流高山雪峰, 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 有100多座海拔5000m以上、 造型迥异的雪山, 与雪山相伴的是原始森林和冰蚀湖泊, 然而很多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干早灌丛分布。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 也是我国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的重要宝库。
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 , 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 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从山谷到山顶, 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 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 随着海拔降低, 地形越来越封闭, 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 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下图所示) 在横断山区 , 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 是地区代表性植被。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 而是被挤到半山腰, 这种现象被称为
金沙江(北纬28°15')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
类型
形成 基础
图示
分布 规律
表现明 显地区
热 量
水 分
高纬和低纬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的高山地区
水 热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水平延伸
垂直更替
经度地带性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
典型地区 南半球
中高纬度地区
理论自然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实际自然带 无
形成原因 南半球
该纬度无陆地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洋流
典型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西两岸
理论自然带 东西两岸分布
纬度大致相当
实际自然带 东岸:向低纬延伸
西岸:向高纬延伸
形成原因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岸:寒流
大陆西岸:暖流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地形
典型地区 南美洲
巴塔哥尼亚高原
理论自然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实际自然带 温带荒漠带
形成原因 安第斯山阻挡
处于西风的背山坡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地形
典型地区 东非高原
理论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实际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
形成原因 地势高,气温低
对流弱,降水少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地形
典型地区 科迪勒拉山系
西侧
理论自然带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实际自然带 南北走向条带状
形成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
的阻挡
因 素 地 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阻挡西
风处于背风山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南北走向条带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
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分布 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向低纬延伸 西岸:向高纬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
东岸:寒流
西岸:暖流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
在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
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例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温带湿润区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
但是:温带湿润区①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②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③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草原上的盐碱地: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土壤和水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
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2012·北京卷】图2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5题
5.3B---自主命题: 各省卷题组
4. 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5. 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答案】C
【思路点拨】山地各自然带的界线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林界的分布主要
受降水的影响;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主要是山麓海拔高度的差异大;冰雪带的
下界在同一山脉两侧的高度差异主要受降水多少的影响。
【答案】A
【思路点拨】从图中山地海拔和山麓基带可判断出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
5.3B---自主命题: 各省卷题组
【2015·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09、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09、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每三阶梯,A、B错。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000千米,D错。
10、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
【2016·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
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
据此回答17~18题。
17.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18. 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5.3B---自主命题: 各省卷题组
【试题分析】
17:B .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是从下到上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高山草甸带和冰雪带。“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说明教授正在想高
处看“身后的森林”说明海拔低的地方是森林带,眼前站立在“簇簇花草相映”这说明他位于高山草甸带。
18:D
A: 与阿尔泰山纬度相当的大陆东西岸,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但阿尔泰山地处内陆且山腰海拔高,气温低,因而只能形成针叶林
B: 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一下为草原带,故草场不是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 教授描述了高山草甸带是簇簇花草相映,故此时不可能是冬季。
D: 阿尔泰山处于在大陆的内部,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档,水汽难以到过。西面地形比较平坦,再加上阿拉山口可以有西面大西洋的水汽
到达,所以南坡多地形雨,降水多。
5.3B---自主命题: 各省卷题组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2016 海南卷】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5所示)。
①: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这种针叶林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5分)
②:华北地区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而松柏等常绿针叶树冬季会
遮挡阳光。(5分)
【2016·课标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
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
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5.3B---自主命题: 各省卷题组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①:山脉大致呈南北向, 阻挡季风, 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
②:地形高差大, 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①:冬季寒冷漫长, 生存条件恶劣;
②:纬度高, 植物生长缓慢, 食物供应量少;
③:自然环境空间差别大, 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①: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②:甲位于南部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
③:甲位于河流上游附近,食物充足,熊出没的机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