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精选
一、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早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联系上下文,理解“虚实”的意思 。
2.文中画线句子①是关于人物的 和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内心的 。画线句子②主要是关于人物的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曹操 的特点。
3.了解人物的思维,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你思考诸葛亮一系列行动的动机: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是为了 ;“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是为了 ;“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是为了 。由此看出诸葛亮是个 的人。
4.“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这句话运用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景阳冈(节选)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风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读下面的句子,猜一猜加点词语的意思。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梢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是写 的场面。“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 、 、 ,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是闪和躲,这些动作写出了武松的
3.画“ ”的语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4.作者重点描写这一部分的用意是( )
A.介绍老虎有捕食绝技。 B.呼应前文,表示武松后悔了。
C.为文章增加趣味性。 D.从动作描写方面来表现老虎难打。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景阳冈(节选)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文中“大虫”即 ,“却好”即 ,“纳定”即 ,“吃”即 ,“却似”即 ___。
2.这一段文字主要对武松打虎进行了( )描写。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心理活动
3.描写武松打虎动作的词语主要有揪、 、 、 。
4.画线的句子用了 修辞方法,把被打死的老虎比作 。
5.读了《景阳冈》一文,你觉得武松是个怎样的人?简单说说理由。
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①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②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1.阅读本文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画线词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 ”“ ”“ ”三个词概括老虎拿人的动作。作者这样写老虎,目的是(多选) ( )
A.突出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
B.展现武松与猛虎搏斗时的紧张、危急。
C.衬托武松身手敏捷、武艺高强的特点。
3.复述武松打虎的情节时,我先讲老虎抓人时的三招和武松躲避时的三“ ”,表现他机敏的特点;再用“ ”“ ” “ ”“ ”“ ”“ ”等动词,配合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展示武松空拳打虎的威猛。
4.(选做)“景阳冈武松打虎”和“李逵沂岭杀四虎”是《水浒传》中两个精彩的打虎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猴王出世(节选)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猜出了“好所在”的意思是 ,“石碣”的意思是 。
3.画横线的语句运用 和 描写,表现了石猴 的特征。
4.从石猴进洞后“ ”“ ”“ ”“ ”这几个动作,可见这是一只心思细密、聪慧过人的猴子,充分展现了石猴的____(A.神性 B.人性)。
参考答案
一、1.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2.语言 神态 从容自信 语言 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3. 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 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 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4. 比喻 放出的箭很多,像雨滴一样密密麻麻的
二、1.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2. 武松打虎 扑 掀 剪 机智勇敢
3.比喻 夸张
4.D
三、1.老虎 恰好 控制 “被”的意思 好像
2.B
3.按 踢 打
4. 比喻 锦布袋
5.武松是一个豪爽、要面子又勇猛而机智的人。因为他真正认为有大虫的时候,怕受到别人的耻笑而不回去,在打老虎的时候,他与老虎巧斗,靠自己的勇猛把老虎打死了。
四、1.死死地按住。
2. 一掀 一剪 一扑 ABC
3. 闪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4.我更喜欢武松打虎的故事。因为武松打虎的片段运用了丰富、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老虎和武松,场面有声有色,情节一波三折,人物性格真实而丰满。相比之下,李逵杀虎的情节描写就显得单调了。
五、1.石猴率先钻进瀑布,发现水帘洞。
2.好地方 刻字的石碑
3.语言 动作 勇敢机智、身手敏捷
4.抬头观看 仔细再看 再走再看 左右观看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