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诗歌阅读鉴赏
相关知识点
现代诗歌分类
按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抒情诗和叙事诗;按有无格律分自由诗、格律诗、散文诗和民歌。
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自由体诗最初源自欧洲,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体诗的创始者。自由体诗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来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是中国自由体诗的代表诗集。在抗战时期,因艾青、田间等人的提倡,自由体诗得到极大的繁荣。
新格律体诗
中国新诗诞生之初,即分化为自由体诗和新格律体诗两种形式。新格律体诗是“新月诗派”在20世纪20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格律化,其理论核心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形成流派,文学史称“新格律诗派”。
古代诗歌分类
1、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都是一种诗歌体裁,两者是相对而言的。古体诗是指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近体诗,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有律诗和绝句之分。通常的律诗,分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和“长律”。
2、词的知识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片数、韵律等,均有不同的规定。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叫“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随着发展,词牌与题目有明显区别。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一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以两片居多,称“上片”“下片”,也称“上阕”“下阕”。
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国后来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往往借另一个事物作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比”可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兴”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四)诗歌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形象类别:
(1)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2)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3)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6)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7)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8)缠绵啡侧、爱恨情长的形象
2、景物形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它是诗歌中凝聚了作者思想情感而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包括以下几类:
(1)树木、花草等植物类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芭蕉 在诗歌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都倾吐出来了。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身处逆境仍坚贞不屈的人格,后世文人常借松柏抒怀。如三国刘横《赠从弟》:“岂不耀凝寒,松柏有本性!”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了古今文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的禀性。
黄叶 表示调零、成熟、美人迟暮。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黄叶
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动物类意象
鸿雁 候鸟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古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猿猴 古诗词中常借助猿啼表达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鹃(子规)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杜鹃怨悲凄。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自然现象类
月亮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书写手足之情,意境高远,豁达开朗。借月抒怀,体味人生。
斜阳、夕阳、残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或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如晏殊西风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腻—缠绵、幽静、幽美、静谣、婉转等;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五)诗歌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
(1)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2)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感以及表达效果进行理解分析;
(3)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进行概括评析。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质朴自然、含蓄隽永、清新雅致、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壮丽、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悲慨凄怆
(六)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顶真、拈连
3、表现手法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渲染。
4、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快速敏锐地把握全诗。
在古代诗歌中,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或事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做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也一定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来阐发的。
古体诗的结构:唐代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的结构: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阙写景(首句渲染气氛,尾句过渡),下阙抒情(主)。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诗歌常见的构思艺术: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以景结情、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过渡、铺垫等。
二、常见题型
1、诗歌中的炼字题
2、鉴赏诗歌的“诗眼”
3、赏析意象
4、鉴赏诗歌的意境
5、鉴赏诗歌的情感
6、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7、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
三、答题格式
1、诗歌中的炼字题
常见题型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他字比较,提出孰优孰劣问题)
二、答题格式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相当于翻译。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有明显手法的一定要指出。
步骤二: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
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时的角度: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显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归”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具体来说就是从字意、表现手法、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
示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第三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分析:“惊”字用得好,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很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示例: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最精彩的一句便是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常见题型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此类题有的要求先找出“诗眼”然后分析,有的是已指出“诗眼”要求分析。
二、答题格式
1、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2、结合全诗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3、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赏析意象
一、相关知识点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它是诗歌中凝聚了作者思想情感而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二、答题格式
这首诗描写了…(具体意象);写出了…特征;表达了…(感情)
4、鉴赏诗歌的意境
一、常见题型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二、意境解答三步骤
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点。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具体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结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外理)
5、鉴赏诗歌的情感
一、常见题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指津
在鉴赏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词中描写的形象和抒发情感的字句,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用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诗词中的情感:
1.从内容和意境方面体味诗歌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的。在阅读古诗词时,找出其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构成的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
2.从体裁上抓住诗歌情感。掌握诗歌一般体裁(如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
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
4.借助“序”来体味诗歌情感。诗词中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5.抓“诗眼”、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
6.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象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答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6、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一、相关知识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相关题型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三、答题格式: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
运用了……(手法)
写出了……(状态)
表达/表现了……(情感)
营造了……(氛围)
凸显了……(人物)
其中,第一步手法包括很多方面,包括以上知识点:炼字、用词、意象、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