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21: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概念解读等方式,了解“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
2.通过材料研读等方式,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3.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和相关战役的学习,了解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战争的残酷性,以史为鉴,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
2.教学难点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展示1914和1918年比利时伊普尔小镇对比图 教师设问过渡:1914年的欧洲就像一尊众人仰慕的巨像。4年之后,欧洲大陆却是一片肃杀萧条。经济发达、引领世界的欧洲何以发生一战?一战的性质和影响又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 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思考何以发生一战,以及如何避免战争。
知识讲解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根本原因 教师出示下列两图,并设问:下列图表反映出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从1914年英、法、德、美殖民地的比较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德工业产量虽占第一、第二位,但是殖民地却在第五、第四位,传统的殖民强国英法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落后,却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殖民地。图表反映出:各国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成反比。 结论:一战爆发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教师补充:三次王朝战争,德国完成统一(1871)。德国统一,虽然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但是保留了较多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 学生思考作答。 在此学生会有疑问,一战主要是德国挑起来的,同为后来居上的国家,为什么德国比美国表现出更强的侵略性? 一战爆发根本原因为本课难点,老师出示图表,通过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工业产量和殖民地所占位次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化难为简。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第一步:通过图表架构图展示列强间的矛盾和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的过程。 通过出示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名言来解释英国改变其传统的“大陆均衡”外交政策,与法、俄改善关系的原因。 教师设问:联系各国的利益需求,想一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性质是什么? 结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学生听讲、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架构形成图和名人名言使学生对于一些概念印象更深刻,通过设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通过展示以下图表和材料说明,让学生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状况。 学生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的状况。
3.巴尔干半岛是个火药桶 出示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教师讲授巴尔干半岛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局势。 学生听讲、思考。 复杂的巴尔干半岛局势,为本课难点之一,老师通过地图形象讲述,以让学生理解。
过渡:随着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大,巴尔干半岛像一只火药桶,随时都有引燃战火的可能。直到一阵枪声的响起。
知识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步:教师出示以下绘画图片和资料,讲解萨拉热窝的概念。 学生认真听讲。 授课内容辅助以绘画图片,不是给学生干巴巴的文字,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第二步:教师出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掀起战争。所以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依然会爆发。只是,突发事件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催化了战争的爆发。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辩论。 探讨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独立思考和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爆发 教师出示并讲解: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国: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等。指出意大利因为国家利益,加入协约国作战。出示以下资料,让学生们感受当时各国从君主到下面的一些民主人士都互不相让,要求战争。 学生听讲思考。 出示一些当事人的照片和言论,可以让学生感受一战前各国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历史气氛,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进程 (1)三条战线:教师出示以下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指出一战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哪一条战线是主战线? 补充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整体了解一战的概况,为什么一战称为世界大战。 学生阅读地图,指图说出一战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及主战线。 了解一战在全世界作战的概况。 时空观念是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地图说出一战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及主战线,并了解世界大战的整体概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1916年凡尔登战役:战争持续时间长和战况惨烈。出示两则材料和凡尔登战役相关图片、材料设问讲解。 学生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感受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战争开始前后士兵信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当事人的信念变化,并思考原因。展示凡尔登战役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一战的残酷性。
(3)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战:出示美国和中国参战图片资料,讲解中美参战原因和影响。 学生了解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战的原因和影响。 该部分内容为本课非重点内容,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即可。
(4)1918年苏俄退出一战: 出示俄国十月革命图画和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和约退出一战的照讲解。 学生了解1918年苏俄退出一战情况。
(5)结果: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教师出示图画和资料讲解。 学生了解一战结果
叙述过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和进程我们都已经了解了,那么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呢?(引入下一页)
知识讲解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教师出示“辨一辨”资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辩论 通过错误辨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影响 通过出示一战概况表格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得出。 科技与战争的关系可稍作讲解。 学生读表格和史料得出结论。 通过表格和史料阅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随堂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可得出,一战( B )
A.首先在英德两国间爆发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C.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D.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2.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星”是指( A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阴谋 D.第二次工业革命
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交战国有30多个,包括约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约3/4,交战双方动员7000万人,入伍士兵占有劳动能力男子总数的30%。”这段材料可以佐证1914—1918年的战争( )
A.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是一场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
C.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 D.给协约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4. “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列宁的这段话评价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在一战后旅游欧洲所写的日记。在这本书中梁启超提到,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即一味地鼓吹迷信进化论、功利主义、科学万能等,缺少仁义道德约束,导致大战恶果。欧美学者对于西方文明极度失望,希望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能够拯救西方文明。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你读一读该书的部分篇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