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21: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实的了解,知道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4.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看图“欧文新和谐公社、共产党宣言、1871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提问“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一步一步由理想变成现实?落后的俄国,又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学生回答 通过看图提问梳理知识点的方式,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展示出来,快速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情境。
提问过渡:落后的俄国,又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知识讲解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出示材料,带学生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和史料总结背景 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总结,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时空观念。
2.内容 教师提问:“看视频结合教材填一填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学生参照教材和图片思考归纳。 通过对教材的查找和图片、视频、图表信息的的提取,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时空观念。
3.成果 教师展示“1913年—1925年苏俄粮食产量曲线图”和“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表”总结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对图表分析总结成果
提问过渡:课堂讨论提问:“新经济政策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根据材料得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创新引出下一节。
知识讲解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建立 教师展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地图 ”图片,和苏联国旗国徽,总结苏联的发展过程 教师展示“列宁和斯大林”图片和斯大林简介总结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学生跟着教师讲解,理解识记 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点,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2.苏联的工业化(1)背景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学生苏联的工业化的背景 学生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概况 教师用时间坐标轴的方式梳理苏联工业化的概况 学生通过时间轴识记苏联工业化的过程 通过时间坐标轴梳理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成果 教师展示“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和“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图表 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苏联工业化的成果 通过对图表、史料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4)评价 教师展示史料和“第聂伯河上的大坝”以及“苏制T-34型坦克”图片 学生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得出结论
课堂讨论:“苏联如何从一个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 说一说:提问“苏联在工业化迅速发展之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的呢?” 展示:国民经济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 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叙述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了解农业集体化道路(引入下一页)
知识讲解 三、农业集体化 1.时间 教师展示“苏联集体农庄的宣传画”讲解农业集体化的过程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引了解农业集体化的时间、发展过程 展示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农业集体化的场景。
2.措施 教师展示“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和“苏联农业机械化”图片讲述农业集体化的措施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引了解农业集体化的措施
3.影响 教师展示史料,带领学生分析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学生总结 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讨论过渡:教师提问:“苏联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让学生结合史料自我总结。引出下一页。
四、苏联模式 1.发展过程 教师使用时间轴来展示苏联模式的发展过程 学生跟着识记知识和总结 通过时间坐标轴梳理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特点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学生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和史料分析 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评价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学生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学生根据教材和史料分析得出结论
课堂讨论:教师提问“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学习,思考: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随堂练习
1.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C )
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
C. 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 )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C )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4.马雷舍夫在《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统计了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状况,1928年占比54.5%,1932年占比70.7%,1937年占比77.4%。这种变动表明( B )
A. 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B. 苏联经济政策急需调整
C. 苏联避免了经济危机影响 D. 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减少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资料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政治制度、农业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