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1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3 22: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907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材分析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曾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掌管殿前禁军。柴荣死后,七岁的恭帝即位。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宋太祖927年-976年


驿


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
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著黄袍便罢兵。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军事上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
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政府效率低下。
在地方
①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②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了下积贫积弱的祸根。到北宋中期,成为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措施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表现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发展科举制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影响
北宋的政治
1.北宋建立
2 .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1)措施
(2)影响
(1)措施
(2)影响
3.加强中央集权
① ②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①②③
①在中央
①②
②在地方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D
2. 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 ( )
文臣 B. 武将
C. 手工业者 D. 商人
A
3.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政策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