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20题,共40分)
1.50年前在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元,须知当时的“百万富翁”就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这个人可能是( )
A. 警察 B. 法官 C. 调酒师 D. 调香师
2.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A. 苹果味 B. 柠檬味 C. 无味 D. 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音调高
B. 乙图: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C. 丙图: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丁图:人戴耳罩是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控制噪声的
4.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 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色会发生变化 D. 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发生变化
5.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鼓膜能将振动转换为声波
B. G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听觉
C. F听神经,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 听觉形成顺序为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
6.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 是一种条件反射
7.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
A. 耳廓 B. 耳咽管 C. 听小骨 D. 耳蜗
8.小科进入泳池前以为池水很浅,踩下去后却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即水的实际深度要比看上去的深一些,其原因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路可逆
9.如图所示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岸上的人看到水中小鱼的光路图是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天,若车内空调都不打开,停放在阳光下的黑色轿车内比白色轿车内温度高
B. 夏季出行,最好穿黑色上衣
C. 绿光对绿色植物的生长最有利
D. 彩色电视机的荧屏显示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是由于发射器发射的白光发生了色散
11.面对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人们看到的池水深度和它的实际深度并不相同,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 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 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 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13.“大黄鸭”来到中国,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C )
A. B. C. D.
14.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 投影仪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 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15. 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虚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倒立、等大的实像
16. 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 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 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 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7. 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
A. 小于焦距 B. 等于2倍焦距
C. 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 大于2倍焦距
18.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19.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 D.a端变粗,b端变细
20.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 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 大镜与花朵之间
D. 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 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二.填空题(共6题,27分)
21.晴朗的中午,茂密树林的地面上常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它其实是光学里的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______原理解释,成的像是太阳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22.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如图所示,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______(选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在水面发生的是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______(选填“亮”或“暗”)处。
23.春游时,同学们看到:①水中的鱼、②中午树荫下的圆形亮斑、③岸边树在水中的倒影、④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⑤池水映明月、⑥潭清疑水浅。在他们看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____;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____(以上均填序号)。
24.、学校阅览室的李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并针对这一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折光系统。问:
(1)这位李老师已患上 (选填“远视眼”或“近视眼”),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 ;
(2)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由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有 作用。
25、显微镜载物台上被观察的物体经过物镜后成一个________ 、________ 实像,再经过目镜成为一个________ (“放大”、“缩小”)像.
26.如图所示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__ __(填“反射”或“折射”)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__ __(填“虚”或“实”)像。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33分)
27.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设备名称)。
(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蜡烛的位置不动,透镜应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蜡烛。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________(选填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
(5)我们的眼睛中有类似于凸透镜的结构,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________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现代生活中,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8.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__(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
29.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0.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当入射角t≥ ________°时,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不能消失,无法出现全反射现象.请你猜想一条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D 3. B 4. C 5. D
6. C 7. D 8.C 9. D 10. A
11. C 12. A 13. C 14. B 15.A
16.B 17.C 18.B 19.C 20.D
二.填空题
21.直线传播 实 无关
22.暗 镜面反射 亮
23.③⑤ ①⑥ ②④
24.(1)远视眼 像成在视网膜后 (2)凸透镜 会聚
25. 倒立;放大;放大
26. 反射 虚
三、实验探究题
27.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放大;幻灯机(3)远离(4)向上;C(5)晶状体;A
28.(1)大小(2)A(3)不变(4)玻璃板太厚
29. (1)乙;粗细(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30.(1)增大(2)41.8(3)光从密度较小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大的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