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9: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3.下列关于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
B.文章对人物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C.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D.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是“写话”和“多阅读”及其具体内涵。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一系列程序,选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
B.按照《规划》,这里将修建一个飞机场,机场建成以后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由于俄乌之间的战争持续升级,使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后续发展。
D.近年来非洲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汉语作为到中国寻找梦想的工具。
6.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语意最连贯性的一项是( )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国人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 。 , , 。
①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精神
②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
③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④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
⑤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③⑤④
二、综合性学习
7.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为推进美丽天津建设,明显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天津将实施“四清一绿”五项行动,即清新空气行动、清水河道行动、清洁村庄行动、清洁社区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在行动中解决突出问题,在行动中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天津输入正能量。
【材料一】治理工业污 染排放,完成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治理任务。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是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治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材料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净削减1000万吨,加强煤质量管理,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
【材料三】加强各类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放、烧烤和厨房排放污染治理,到2015年年底,全市基本淘汰29万辆黄标车,提升燃油品质。
【材料四】到2017年,空气质量实现明显好转,全市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优良天数逐年提高,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
【材料五】坚持控源、截污在先,治污、修河、调水、开源多措并举,构筑与美丽天津要求相适应的水环境体系。加快污水处理厂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
(1)以上材料中不符合“清新空气行动”这一主题的两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材料,仿照加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完成下面的句子。
建设美丽天津清新空气行动,需要调整工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8.作者在第①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9.简要概括本选文记叙的几件事,并说说这些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10.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告别,他鞠躬,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11.“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鸟
①我书房中常有鸟,非我所养,乃是野鸟。
②我书房外的连廊,是用木头搭建的。日子一久,檐角张开,便有些小鸟飞来筑巢。连廊上草木繁多,鸟儿们误以为是它们玩乐的地方,便从檐下的裂缝钻进房来、但这些误入房中的鸟儿很快就会惊慌失措,大声尖叫,失魂落魄地飞来飞去。如果是雏鸟,它们的叫声又尖又细,充满恐惧,它们的父母便会在外边着急地呼叫,可是这些鸟儿是很难从原来的入口飞出去的。
③这一来,就要我动手去捉,捉到之后开窗放去。屋中捉鸟是很难的,东西太杂,常常撞得东翻西倒。
④这种事年年都有几次。我曾用棉布把檐下的裂缝堵住,可不久又被鸟儿们啄开。难道它们也喜欢我的书房?
⑤我便不再去堵房檐的裂缝,它们想来就来,来了就任它们飞一阵,然后捉住,开窗,放去。
⑥一次,我捉到一只雏鸟,抓在手里。我用手指点着它毛茸茸的小脑袋说:“记住了,你要再来,就别想你爹妈了!”它哪里能听懂我的话?一双圆圆的小眼睛看着我,闪闪发光,天真可爱、惹得我亲了它一下,放它飞去。这样,我书房的野鸟日渐多了起来,有一天早晨听到书房里叽叽喳喳地叫,过去一看、居然有两只鸟儿,边叫边飞,我朝它们喊了一声:“你们要翻天了!”
⑦还有一天、我发现书桌的稿纸上竟有鸟屎。
⑧我笑了。这种野趣哪里去找?
⑨可是,一天清扫房间时,我从一个大花盆的后边发现一只死乌,大概死了多日,已经又干又硬。不知它哪天进来的、怎么没见它飞,没听它叫呢?多半是我出门在外时,一连几天,它没吃没喝、又渴又饿,走投无路,死去了,样子很可怜!于是我请来装修师傅把连廊的屋顶边好好修补一遍、所有裂缝全部严严实实堵好。
⑩从此屋里再无飞鸟。这样一来,我却又觉得发空,好像失去了什么。
12.“我两次堵裂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我用手指点着它毛茸茸的小脑袋说:“记住了,你要再来,就别想你爹妈了!”
1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链接材料】
澳大利亚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兴建奥林匹克公园时,曾因一群濒临绝种的青蛙,而让工程停了数星期,以修改工程设计,保护这数以百计的青蛙。有关方面本来设想把青蛙迁到別处,后经慎重研究决定还是保留青蛙的栖息地,用布将这块地围起来保护青蛙并安排了新的设计配合,这样花在保护措施上的费用达到40万澳元。
在澳大利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会受到国家法令的处罚、违法者坐牢2年,或罚款10万澳元。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
彦 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人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16.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
17.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18.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B
7. 四 五 增加清洁能源 加强排污治理
8.示例1:所谓“双层的悲哀”,一是叶老先生逝世,二是在这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喜庆日子里离世,更让人感到悲哀。
示例2: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9.①修改文章;②送客;③复信。这几件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宽和厚道的品德。
10.(1)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以及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
(2)动作描写。写叶圣陶先生送客的举止,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他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品质。
11.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具体讲由上面讲的文字方面过渡到下面关于待人方面的叙述。
12.第一次:野鸟常闯进“我”的书房,多有鸟儿找不着路径出去;而屋中捉鸟很难,东西太杂,常常撞得东翻西倒,为此“我”曾用棉布把檐下的裂缝堵住。
第二次:有鸟儿因“我”多日在外而活活饿死于书房中,为了免得同样的事再发生,“我”让人把书房连廊的屋顶檐边所有裂缝修补堵好。
13.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了“我”捉到误入书房的雏鸟时的反应,表现了“我”对小鸟的喜爱、关切、爱护之情。(意思对即可)
14.①关爱自然生灵;②要把保护自然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因为贪图经济利益等而破坏自然环境;③可以制定相关法律严惩破坏自然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15.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为下文写叶圣陶有活力做铺垫。
16.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爱国,希望祖国繁荣。
17.已过耄耋之年,精神仍健旺,保有气派和风范;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18.示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