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1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09: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级下册
(1)加强中央集权
(2)重文轻武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中国历史上杰出君主宋太祖赵匡胤有关,他建立的北宋王朝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黄袍加身石碑
陈桥兵变遗址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事件:陈桥兵变
定都:开封(东京)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已出现统一趋势图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赵匡胤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政权与宋朝并立。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势图(1111年)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1)军事上,吸取唐末武将专权的教训,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并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取代过去藩镇的爪牙,并对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政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导入
宋朝科举考试图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目的/原因:
2、表现: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
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知识讲解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励学篇》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武官:武举中选后优者为右班殿直—正九品
武官:
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
节度使—正三品
文官:中书令、尚书令 —正一品
文官:科举进士授大理寺丞—正八品
材料二:北宋《清明上河图》街景
材料一: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割据 )呢?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谈谈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政策内容:
(1)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太宗赵光义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政策积极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无弊端?
重文轻武的弊端:
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北宋的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行政
财政
军事
重视文官抑制武官
发展科举
思维导图
消除武将专权
削弱宰相的权力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