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23:14:31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级——基础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解析:选C 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这说明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故选C项;秦朝时期官吏的选任不是以德为先,排除A项;仅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国的理念,排除D项。
2.下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族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期别 朝代 公元(年) 士族 小姓 寒族 合计
No. % No. % No. %
1 汉 196~219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
2 曹魏 220~239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3 曹魏 240~264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4 西晋 265~289 84 46.2 67 36.8 31 17.0 182
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
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 D.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魏晋时期,寒族在统治阶层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士族所占比重在逐渐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比例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选D 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排除A项;科举考试只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并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故排除。
4.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  )
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解析:选D 题干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阶段,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地方为了表扬学业有成就的士人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这并不能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轻武”,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地方政府为了表彰学业有成就的士人,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竖立‘科甲功名’牌坊”、以士人的名字命名建筑物的名称,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在客观上会扩大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
5.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清朝对各地巡视御史制定诸多限制,减少与被监察地方官吏的接触,这一做法有利于巡视御史秉公行使监察职能,提升监察效果,故选B项。
6.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解析:选A 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故选A项;文官制度的改革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考虑,C、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7.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撰写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这个报告(  )
A.奠定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B.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C.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D.造成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为1855年的英国文官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1870年英国颁布文官改革法令,标志文官制最终形成,排除B项;报告与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C项;经济结构变动是文官制改革的原因,排除D项。
8.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说明了(  )
A.存在政党分赃现象 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英国民主政治的深入 D.关注官员道德品质
解析:选C 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趋势已经出现,这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中没有关于政党分赃的内容,排除A项;1870年枢密院命令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D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  )
A.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择优录用、素养考查 D.综合考核、政治中立
解析:选B 19世纪后期,美国国会通过的《常任文官制度法》规定,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10.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人。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
解析:选D 英国文官即公务员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的干预程度在增强,故选D项。
11.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
A.清朝晚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初期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局面被打破是在清朝末期新政开始后,全国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遍设中小学堂,学制系统建立起来,学堂选官制代替了科举制,故选A项。
12.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
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A 北洋政府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官员能否留任,其目的是保持行政的稳定性,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官考试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决定其能否留任的措施,并非选拔经世济变之才,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建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3.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解析:选D 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使之成为国民党员,这明显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D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B、C两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除。
1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很大成效,如废止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说明我国(  )
A.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民主化
B.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官制改革深受西方和传统影响
D.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选A 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说明我国正在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民主化,故选A项;我国现在仍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5.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解析:选C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说明是在1992年以后,而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至现在都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排除B项;是否有特色不是刻意为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考选文官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是对过去门阀官制的否定,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能,“求万世治安”。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采取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考试有严格的纪律,并实行“糊名”“誊录”等杜绝舞弊的办法。学子科举中试除了被授予相应的官职外,还被授予相应的品级,职官的品级越高,其地位和待遇就越高,形成了分级制度。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还有一整套的晋升规则,并形成了相应的法律,如明朝有“考满”“考察”等,通过政绩的优劣对官员实行相应的褒奖或者惩罚。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官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梁仲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探析》
材料二 美国政党政治产生后,政府官员多由取得获胜政党党员或该党的支持者担任,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政党分赃成为一种合法的行为,在全美盛行起来。但政党分赃导致大批公职人员随政治选举轮换,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缺乏连续性,引发社会严重的不满。1865年,美国文官改革之父托马斯·詹克斯提出一个改革法案,主张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并在1868年呈交国会的报告中介绍和评述了英国、中国等国的文官制度。格兰特任总统时颁布了文官法则,并进行了改革尝试,但遭致失败。随后不久,以共和党彭德尔顿为首的改革派借机在时任总统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成功。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的《彭德尔顿法》,至此,美国文官制度终于建立。
——摘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科举文官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是对过去门阀官制的否定,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能,‘求万世治安’”得出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采取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得出,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根据“学子科举中试除了被授予相应的官职外……形成了分级制度”得出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通过政绩的优劣对官员实行相应的褒奖或者惩罚”得出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奖优罚劣等。第(2)问,根据所学可得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官员队伍;根据“政党分赃成为一种合法的行为,在全美盛行起来”得出政党分赃制弊端丛生,不利于统治;根据“并在1868年呈交国会的报告中介绍和评述了英国、中国等国的文官制度”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能;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奖优罚劣等。
(2)背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官员队伍;政党分赃制弊端丛生,不利于统治;英国文官制度和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
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即该学者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严重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的。然后对该观点结合史实评述即可。赞同该观点,可从科举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选举人才,其废除使得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赞同该观点,可从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回答。
答案: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
示例一: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并不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造成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
示例二: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科举制的废除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
B级——等级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此规定(  )
A.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 B.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
C.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 D.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
解析:选D 由题干中“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否则依法处罚”,可知官吏任命须据法律程序,故选D项;A项中的“杜绝”一词不妥,古代官吏腐败现象长期存在,排除;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本质是一种人治,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皇帝对官员的任命,排除C项。
2.九品中正制并非南北朝时期唯一的选官制度。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官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察举制“举孝廉”的影响 B.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C.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 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解析:选B 据所学,察举制在其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据此可知察举制有利于促进“九品中正制”而不是“考试取士”,故A项错误;由九品中正制到材料中“考试取士的选官方式”说明选官时门第的影响减弱,即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庄园制是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存在的经济根源,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会巩固九品中正制而不是“考试取士”,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是在汉武帝时期而不是在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
3.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解析:选C 题干反映了宋代科举制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规定,这体现出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C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题干未涉及,均排除。
4.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由此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解析:选D 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5.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
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对于政治的正常运转及民主政治的完善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完善,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的官职通过公开考试向社会所有的人敞开和为所有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而不考虑他们来自什么经济和社会背景、什么宗教与地域背景以及什么家庭与种族背景。”这体现的美国文官制度的原则是(  )
A.恩赐官职 B.政党分肥
C.公平竞争 D.晋升唯功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公开考试向社会所有的人敞开和为所有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可知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故选C项;A、B两项是文官制度确立前的选官方式,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员晋升,排除D项。
7.列宁曾说: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下列属于这支“官吏队伍”的是(  )
A.首相 B.总统
C.常务次官 D.议会议长
解析:选C 常务次官属于事务官,长期任职,故选C项;根据材料“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可知,不更换的这支队伍是文官队伍,A、B、D三项都属于政务官,由选举产生,均排除。
8.如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
人物 看法
罗素 现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属,将来如果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我们将坚决反对
阿伯斯诺特 对报告中关于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
A.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
B.强调文官改革将会破坏英国宪政基础
C.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
解析:选C 罗素认为文官制度损害了女王的权力,而且打乱了现有的官员任命方式,因此反对改革,而阿伯斯诺特认为文官选任制度“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因此也反对改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两人都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故选C项。
9.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  )
A.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
C.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隋唐、英国还是晚清,都面临社会治理的问题,而得力的官员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故选D项;“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夸大了选官制的作用,排除A项;隋唐时期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项;隋唐时期和英国选官制改革前并未出现统治危机,排除C项。
10.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
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故选A项;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排除B项;“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C、D两项。
11.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有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故选D项;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排除A项;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5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2年到2008年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
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B.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干部考核机制逐渐转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并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条例规范干部的考核任用,这说明我国干部管理日益法制化科学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时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材料二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拨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 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 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清朝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分析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可归纳出录取范围扩大和考试机会增大;根据材料“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可归纳出考试过程更严格;根据材料“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可归纳出考试内容更实用化。第二小问,可从君主专制的强化、扩大统治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及传统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可归纳出形式上废除八股;根据材料“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可归纳出内容上中西结合;从改革的过程来看,过程循序渐进。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特征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从促进西学的传播、促进新式知识分子的形成、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提高民族的参政意识、推动革命的爆发及社会转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发展:录取范围扩大;考试机会增加;考试过程更严格;考试内容更实用化。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笼络北方士人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国家政治变革选拔人才的需要;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备。
(2)特点:形式上废除八股;内容上中西结合;过程循序渐进。影响:有利于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利于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参政意识;有利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4.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外交流史,又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在16世纪就通过英文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一书被介绍到英国,从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在英文体《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都杂志》等纷纷刊载着关于中国科举制的文章。19世纪,英国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科举制是一个热点,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迪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密迪乐还运用竞争性考试的办法进行了对英驻广州机构办事员的录用工作,这成为当时西方学习的典范。科举制之所以受到英国人的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英国当时社会的需要,而英国现存的政党分肥制使从事具体事务的文官也往往因议员或内阁成员的更替而更换……1853年《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基础、以1855年英国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文员公开竞争性考试为雏形、以1870年枢密院令为标志的与科举制形式非常相似的英国文官制度基本确立。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等
编写一幕19世纪初期英国学者在议会宣传改进选官制度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12分)
解析:本题相对开放,场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科举制的特征进行分析,从1832年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及公平公正的特征等角度进行展开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
主题: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必须借鉴科举制度。
密迪乐:各位议员,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文官制度,现有文官制度不利于议会与内阁工作的正常运转。
议员1:为什么这么说?
密迪乐:我举两个例子。一是1832年议会改革,因为议员成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大量进入,必然需要更多懂经济的事务官,只有通过考试才能选出人才;二是自1721年沃波尔组阁后,首相权力不断扩大,而文官也随着政党的轮替而更替,影响了政府政策的执行。(举出一例即可)
议员2:那该怎么改?
密迪乐:我建议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有四大优势:一是标准公开,可防止私下售官;二是方式独特,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结果公正;三是过程严密,保证了公正公平;四是重视教育,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
议员们:有道理。(纷纷鼓掌)
PAGE
13单元质量检测(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级——基础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2.下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族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期别 朝代 公元(年) 士族 小姓 寒族 合计
No. % No. % No. %
1 汉 196~219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
2 曹魏 220~239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3 曹魏 240~264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4 西晋 265~289 84 46.2 67 36.8 31 17.0 182
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
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 D.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选D 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排除A项;科举考试只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并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故排除。
4.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  )
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5.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6.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7.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对英国政府的官吏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撰写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这个报告(  )
A.奠定了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B.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C.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D.造成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8.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说明了(  )
A.存在政党分赃现象 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英国民主政治的深入 D.关注官员道德品质
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  )
A.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择优录用、素养考查 D.综合考核、政治中立
10.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人。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
11.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
A.清朝晚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初期
12.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
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13.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1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很大成效,如废止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说明我国(  )
A.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民主化
B.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官制改革深受西方和传统影响
D.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5.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考选文官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是对过去门阀官制的否定,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能,“求万世治安”。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采取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考试有严格的纪律,并实行“糊名”“誊录”等杜绝舞弊的办法。学子科举中试除了被授予相应的官职外,还被授予相应的品级,职官的品级越高,其地位和待遇就越高,形成了分级制度。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还有一整套的晋升规则,并形成了相应的法律,如明朝有“考满”“考察”等,通过政绩的优劣对官员实行相应的褒奖或者惩罚。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官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梁仲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探析》
材料二 美国政党政治产生后,政府官员多由取得获胜政党党员或该党的支持者担任,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政党分赃成为一种合法的行为,在全美盛行起来。但政党分赃导致大批公职人员随政治选举轮换,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缺乏连续性,引发社会严重的不满。1865年,美国文官改革之父托马斯·詹克斯提出一个改革法案,主张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并在1868年呈交国会的报告中介绍和评述了英国、中国等国的文官制度。格兰特任总统时颁布了文官法则,并进行了改革尝试,但遭致失败。随后不久,以共和党彭德尔顿为首的改革派借机在时任总统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成功。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的《彭德尔顿法》,至此,美国文官制度终于建立。
——摘编自杨秀云《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科举文官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
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分)
B级——等级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此规定(  )
A.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 B.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
C.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 D.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
2.九品中正制并非南北朝时期唯一的选官制度。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官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察举制“举孝廉”的影响 B.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C.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 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3.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4.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由此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5.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
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
6.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的官职通过公开考试向社会所有的人敞开和为所有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而不考虑他们来自什么经济和社会背景、什么宗教与地域背景以及什么家庭与种族背景。”这体现的美国文官制度的原则是(  )
A.恩赐官职 B.政党分肥
C.公平竞争 D.晋升唯功
7.列宁曾说: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下列属于这支“官吏队伍”的是(  )
A.首相 B.总统
C.常务次官 D.议会议长
8.如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
人物 看法
罗素 现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属,将来如果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我们将坚决反对
阿伯斯诺特 对报告中关于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
A.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
B.强调文官改革将会破坏英国宪政基础
C.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
9.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  )
A.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
C.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10.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
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11.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有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12.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5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2年到2008年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
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B.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时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材料二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拨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 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 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清朝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分析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6分)
14.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外交流史,又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在16世纪就通过英文版的《大中华帝国史》一书被介绍到英国,从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在英文体《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都杂志》等纷纷刊载着关于中国科举制的文章。19世纪,英国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科举制是一个热点,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迪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密迪乐还运用竞争性考试的办法进行了对英驻广州机构办事员的录用工作,这成为当时西方学习的典范。科举制之所以受到英国人的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英国当时社会的需要,而英国现存的政党分肥制使从事具体事务的文官也往往因议员或内阁成员的更替而更换……1853年《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基础、以1855年英国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文员公开竞争性考试为雏形、以1870年枢密院令为标志的与科举制形式非常相似的英国文官制度基本确立。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等
编写一幕19世纪初期英国学者在议会宣传改进选官制度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12分)
PAG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