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学写故事》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20: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写故事”课堂实录及品鉴
一、研读故事,探寻情节曲折的奥秘
师:今天作文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学写故事”。说到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小时候大家都读过哪些故事?还记得吗?
生:小红帽。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看来大家读的都是经典故事呀。这些经典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人物形象鲜明,想象丰富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向经典故事学习怎样把情节写得曲折、有波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读两个小故事和相关课文,通过研读,去探寻它们在情节上的奥秘。
1.研读第一个故事《三只小猪》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故事《三只小猪》(内容略),这是英国的一个经典童话故事。先请四位同学把这个故事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曲折在哪里?
(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生认真听)
生:故事叙述大灰狼分别击破了老大的草房,老二的木房,没有击破老三的砖房,这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生:我想补充一下,原本大灰狼准备乘胜而追的,后面却落了一个被火烧的下场。
生:按照我们读者的阅读感受来说,第一次猪老大的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以后,就跑到老二的房子里躲起来,我们就放心下来了;结果老二的房子又被大灰狼给推倒了,于是我们的心又提了起来;当看到老大老二都跑进老三的房子,三只小猪安然无恙,而大灰狼被火烧伤的结局时,我们特别高兴。
师:很好!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看待这个故事,会发现这个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如果用线条表现这个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指在空中画一画。
(生用手指在空中画折线图)
师:大灰狼想吃猪老大,但没吃到;追到猪老二那里,也没有吃到;再追到猪老三那里,还是没有吃到。
(屏显)
师:大家看这个折线图,是不是能发现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的奥秘所在了?相似的情节重复三遍,我们把这样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说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到哪些含有“三复”情节的故事?
生:我们都很熟悉的《西游记》中有一个“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第一次白骨精变成一个少女去哄骗唐僧吃她的东西,被孙悟空识破了;第二次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婆婆去找女儿,又被孙悟空识破了;第三次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头儿去找他的妻子,还是被孙悟空识破了。
生:我想起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自己挑水吃;后来山上又来了一个和尚,于是两个和尚一起抬水吃;再后来山上来了第三个和尚,三个和尚你指望我,我指望你,都不下山挑水,于是没水吃了。
师:很好。那大家能不能再思考一下,作者把相似的情节重复三次有什么意义啊?
生:我觉得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反复出现的情节,让孙悟空疾恶如仇、唐僧善良、妖怪狡猾的性格特点更突出了。
生:我觉得可以形成对比。《三只小猪》中大猪、二猪的房子被吹破和小猪的砖房牢不可破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生:对,“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也是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要团结协作”的主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三复”情节,既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题。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散步》,这是我们学过的文章,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这个情节示意图应该怎么画。
(生浏览莫怀戚的《散步》,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谢谢两位同学。请你们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开始母亲说不愿意出来,所以箭头向下;接着母亲改变主意,同意出来散步,所以用水平线表示;再后来“走大路”和“走小路”发生分歧,出现矛盾,所以箭头向上;最后分歧解决了,箭头就向下。
生:刚开始大家都在散步,气氛比较平和,所以用水平横线表示;后来“走大路”和“走小路”发生分歧,气氛有点紧张,因此箭头向上;然后分歧解决了,紧张的气氛消除,因此箭头向下;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家人又散步回去了,气氛融洽,因此用水平的横线表示。
师:非常好!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并且分别用折线表示了这个情节的波澜。“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对于文中的“我”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究竟是遵照母亲的意见,还是顺着儿子的心愿?“我”是怎样选择的?
生:“我”选择了“走大路”,遵照母亲的意见。
师:母亲呢?她也做出了选择。
生:母亲选择了“走小路”,因为她疼爱孙儿。
师:因此,最后一家人的意见还是达成了一致“走小路”,因此我是这样表示文章情节的——
(屏显)
师:由情节示意图可知,“两难”的矛盾冲突形成了情节的波澜,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价值观和文章主题——尊老爱幼。这就是我们探究出来的让情节曲折有波澜的第二种方法——“两难”,即把人物置于“两难”的矛盾处境中。
2.研读第二个故事《小站歌声》
师:请大家静静地阅读故事,然后完成填空。
(屏显,生阅读)
开始,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师生离别的故事;读到结尾,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 )的故事。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的,但是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面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不会再回来了。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因为他们知道,那个千里以外桃花盛开的地方,才是他们老师的归宿,他们只能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泪珠洒下。
远处传来了火车的长鸣。
四十多个学生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老师唱一首歌吧。”
歌声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而悠扬,热情而悲伤。
夜在颤抖……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随着车跑着,唱着:
“好人一生平安……”
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 。
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
……
可是有谁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两天前,去县城体检,得知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时间了。
她不想在孩子们蔚蓝的天空里,留下半点人类悲哀的阴云。
生:我发现这是一个生死离别的故事。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只是普通的师生离别;读到后面才发现,这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一个师生永别。
师: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的波澜在哪里?
生:在结尾的地方,“可有谁知道,她不是去结婚”。
师:对,我们以为情节就这样平顺地向前发展,结果突然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叫“反转”。读到文章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对廖老师的印象也发生了变化,有谁愿意说说这个变化?
生:之前以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而在这个“反转”处,我们发现她是一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呵护孩子心灵的有着崇高师爱的老师。
师:那么这篇文章的情节示意图,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
(屏显)
二、改写故事,让故事波澜起伏
师:如果我们的课是一个故事的话,接下来情节要大反转了——刚才我们都是在读故事,现在我们要来写故事。好,看看我们手上的资料,运用我们刚才探究到的方法,或者我们自己另外发现的方法,改写《修鞋》这篇文章,使这个故事波澜起伏。
1.阅读《修鞋》,动笔修改
(屏显)
修鞋
唉,真倒霉!数学考试考砸了不说,脚上的鞋也来欺负我!这双妈妈“双11”时在网上抢购的鞋子式样和颜色我都很喜欢,天天穿着上学。可它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裂了缝!今天下楼时,又被同学不小心踩了一脚,裂缝增大,看样子不补一下,是走不回家啦。
我向着中商百货走去,那儿有几个修鞋摊。他,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眼帘。
这是一个普通的修鞋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那双正在修鞋的手,骨节粗大,沾满了污渍。
我赶忙过去,坐在摊前的小板凳上:“老板,帮我修一下鞋吧!回不了家啦!”我脱下鞋递给他。
修鞋老人闻声抬起头,看了看我:“刚放学?”
“嗯。您能快点儿吗?这天气太冷啦!”我缩了缩身子,光着的那只脚不知藏哪里才能免受这寒风的肆虐。
老人接过鞋子,看了一下,马上从修鞋箱中取出了针线,开始缝合起来。别看老人那双手粗糙,干起活来却十分灵巧,不一会儿,就修好了我的鞋子。
“好了,同学!快穿上回家吧!”老人把补好的鞋子递给我。
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脚下分外轻快,虽然寒风依然像刀子般吹刮着我的身体,但我却感到吸入肺腑的满是温暖。
此后,每当我从中商百货门前经过,都会朝那边望望,看看那位在寒冷的冬天给予我温暖的、令我难忘的修鞋老人。
2.交流《修鞋》修改创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修改创意。
生:我们的 创意是增加一 个“两难”的情节——“我”修完鞋之后发现自己没带钱,窘在那里,给钱吧,身上没钱;不给钱吧,不合情理,还担心修鞋老人责备。结果老人说算了,下次再给吧。
师:真好!这个“两难”情节不仅让文章有了波澜,还体现出了人物的善良。
生:我想用“反转”的方法,把结局整个改掉:我回到家里,告诉妈妈修鞋花了15元钱,妈妈责备我说被骗了,平常这样补一下只需要5元。一定是修鞋人看见我是个小孩子,欺负我不懂行情,多收了钱。以此讽刺社会上那些伪善的人,他们看似和蔼可亲,实则内心丑陋。老师您看这样可以吗?
师:这样修改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前面稍做暗示,使后面的反转合情合理。
生:我们也想运用“反转”的创意。原文第三段写到修鞋老人的手“骨节粗大,沾满了污渍”,“我”觉得这个手不像做鞋的灵巧的手,就担心他修不好鞋;而且看他面容沧桑,衣着破旧,又有些嫌弃。本想转身离开,不料匆忙中一踩,鞋子裂口更大了。而此时就这一家鞋摊还在营业,无奈只好还是找老人去修。不料老人不仅为人和善,而且粗大的手十分灵巧,上下翻飞,一会儿就帮“我”把鞋修好了。
师:挺好的创意呀!用老人外表的粗糙沧桑,和他语言的热情和善、动作的灵巧细致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老人的形象。
生:我们还有一个创意。“我”去修鞋时,修鞋老人看了看“我”的鞋,说破得太厉害了,不值得修了。他拿出一双旧鞋说借给“我”先穿回去,明天再还给他。“我”一看那双鞋,竟然就是妈妈给“我”买回新鞋后“我”嫌不好看扔掉的那一双。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小孩子,不要只在意外表,更要注重内在。
师:你这种方法应该叫作“巧合”!真好,你又发现了一种让情节波澜起伏的新方法。
生:听了刚才同学运用“巧合”来增加情节波澜的创意,我也想到一个创意,说出来请大家评评。我的创意是这样的:在等待老人修鞋的过程中,“我”想起去年陪妈妈逛街,妈妈的高跟鞋鞋头撞破了一点皮,于是又陪着妈妈去修鞋。那个修鞋师傅看上去热情周到,结果收了妈妈整整20元,还说什么一看妈妈就是讲究品质的人,用的是上好的胶水,区区20元就挽救了一双名牌鞋,应该大大地感谢他。因为有这段经历,所以看着眼前的修鞋老人认真补鞋的样子,很担心补完鞋后他也找“我”多收钱,因为“我”口袋里只有吃早餐后剩下的10元钱了。结果最后老人说看“我”是学生,又这么晚了,只收了2元材料费。
师:好!太好了!这个故事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只不过,你用的是“插叙”的方法,暂时中断了叙事线索,插入一段回忆,然后再接着叙述。如果我们用叙事线条来表示,就是这样的——
(板书)
师:而且你这段插叙的内容和现实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热情、善良。通过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学会了几种让故事波澜起伏的方法,如“三复”“两难”“反转”,还有同学们发现的“巧合”“插叙”等。除此以后,增加故事波澜的方法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探寻,写好我们笔下的故事,也演绎出人生的精彩故事!下课!
◆专家点评◆
教学生一点作文技术
学生读了很多好故事,是不是就能如杜甫所说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实告诉我们,其实不然。我们的写作教学不能因为人有“直觉”“妙悟”,而不去教技术,不敢教技术。梁吴芬老师这节课就在“教作文技术”方法上做出了大胆尝试,而且收效很好。
这节课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板块:
第一个板块“研读故事,探寻情节曲折的奥秘”,梁老师带领学生们研读了《三只小猪》《小站歌声》两个小故事,还回忆了课文《散步》,然后提炼出了让情节波澜起伏的三种方法“三复”“两难”和“反转”。第二个板块“改写故事,让故事波澜起伏”,梁老师和学生一起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对一篇叙事比较平淡的学生作文《修鞋》进行修改,使之增加波澜。学生除了使用刚才提炼的三种方法外,还自发使用了“巧合”“插叙”等方法,是一节典型的作文技术学用课。
作文技术学用课,关键在于搭好学用的支架,设计好学用的活动。
在“探寻情节的奥秘”这个“学习作文技术”环节,梁老师首先选取了《三只小猪》这篇经典童话作为范本研读。《三只小猪》这个故事充满童趣,学生都耳熟能详,因此具有让读者“一见生情”的亲切感。然而,这个故事情节中蕴含着什么写作奥秘?学生可能从未思考过,因此又有一点“陌生感”。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文本,可以很好地勾连起旧知和新知,用来作为学用新技术的支架,十分恰切。果然,在探寻“情节曲折在哪里”的时候,学生很快发现了“老大”“老二”“猪小弟”这三个形象中所蕴含的“三复”的奥秘,并由此及彼联想到众多“三复”情节。为了让“三复”情节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接受,梁老师还设计了“用线条画出情节示意图”的活动,最后将“三复”情节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图形记忆更加具体可感,也更牢固持久。
在“改写故事,让故事波澜起伏”的“运用作文技术”环节,梁老师设计了“改写活动”,选择了一篇描写生动但情节平淡的学生作文作为改写素材。有了之前学习到的“增加情节波澜”的技术做支撑,改写活动中学生显得极有章法,他们不仅运用刚才学到的技术对原文进行了“升格”,极有创见,而且还在活动中“顿悟”到“巧合”“插叙”等其他增加情节波澜的作文技术——这一“顿悟”并非证明作文技术不用教,恰恰说明有效的作文技术学用课,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习效率更高。
纵观整节作文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因为有了“使文章曲折的作文技术”这个核心内容,因此整节课显得厚实饱满;从教学手段上来看,因为有了教师精心搭建的作文学用支架,因此学生的学用活动有抓手;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因为始终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循序渐进,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作文技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