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随堂小测(word版含解析,打包2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冀教版八年级下册随堂小测(word版含解析,打包2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3 22:33:02

文档简介

6.3.3人类的起源
1.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其实我们人类的祖先是( )
A.黑猩猩 B.长臂猿 C.猕猴 D.森林古猿
2.影响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特定环境因素不包括( )
A.地壳剧烈运动 B.恐龙灭绝
C.部分森林变成稀树草原 D.气候发生变化
3.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古猿的树栖生活
B.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C.古猿从树栖到下地生活,从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
D.产生了语言
4.下列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
B.人类起源与环境变化无关
C.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D.“露西”化石是人类可能采用直立行走的证据
5.从猿到人的进化,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B.古人类下肢骨比上肢骨更粗壮
C.古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D.古人类可随意改变生物圈的面貌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根本区别的是( )
A.直立行走 B.生活环境 C.脑发育的程度 D.制造并使用工具
7.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随着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烹制食品后,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慢慢地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可以用于交流的( )
A.语言 B.直立行走 C.声音 D.信号
8.如图为人类和类人猿的骨骼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可以看出,人类与类人猿的骨骼很相似,这说明人类与类人猿有共同的___________。
(2)从行走方式看,类人猿的行走方式为臂行,而人类为___________。
(3)从骨骼看,类人猿的上肢明显比下肢__________,而人的下肢长、上肢__________。(填“长”或“短”)
(4)从头骨看,人的头骨脑容量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2.答案:B
解析:地壳剧烈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导致部分森林变为稀树草原,森林古猿朝两个方向进化,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部分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进化成了人类。
3.答案:C
解析: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部分森林古猿逐渐能够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出来,用来使用和制造工具。因此在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历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是从四肢行走变为两足直立行走。
4.答案:B
解析: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
5.答案:D
解析:古人类不能随意改变生物圈的面貌。
6.答案:B
解析: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不包括生活环境。
7.答案:A
解析:古人类越来越强大,主要表现为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能够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古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并日渐丰富,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合作,使古人类在自然界的斗争中越来越强大,从而使得人类不断进化。
8.答案:(1)原始祖先
(2)直立行走
(3)长;短
(4)大
解析:(1)人类与类人猿的骨骼很相似,这说明人类与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2)从行走方式看,类人猿的行走方式为臂行,而人类为直立行走。
(3)从骨骼看,类人猿的上肢明显长于下肢。而人类的上肢比较短,下肢较长,具有粗壮的股骨。
(4)从头骨看,人的头骨脑容量大。6.2.1性状和性状的传递
1.番茄的颜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红色;橘子有的酸,有的甜。在遗传学中这些形态、生理特征叫做( )
A.遗传 B.性状 C.变异 D.显性性状
2.萌萌去农村看望奶奶,观察到了以下生物的不同性状。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猫的白毛与长毛 B.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C.桃的离核与黏核 D.西瓜的黄瓤与红瓤
3.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A.甜玉米是显性 B.非甜玉米是显性 C.相互混杂 D.相互选择
4.下列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
A.张莹同学和王菲同学都有漂亮的双眼皮 B.兔和狗的毛色都是黑的
C.桃花和杏花都是粉红色的 D.妈妈和宝宝的头发都是自然卷曲的
5.未受精的鸭的卵细胞内有染色体40条,那么鸭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 )
A.20条 B.40条 C.60条 D.40对
6.人的体细胞、血小板、卵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精子内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_____条。( )
A.46、0、23、23、46、23 B.46、46、23、46、23、23
C.46、0、23、46、46、23 D.46、0、23、46、46、46
7.大学生创业是国家和全社会提倡并受到各级政府鼓励的事情,并且在各方面政策上也存在很大的优势,下面是一则大学生创业的故事。
一位年仅21岁的女大学生,在大山深处建起兔养殖场,仅半年时间,养殖规模已达到500只,还发起并成立了“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她从北方引进小耳白毛兔,并将其与本地大耳灰毛兔杂交(兔的毛色和耳的大小均受基因控制),经多代选育,终于培育出适于南方养殖的优良品种——大耳白毛兔。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新品种大耳白毛兔与两个亲本的性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遗传学上性状是指____________,亲代与子代在性状上的相似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写出材料中有关兔的一对相对性状:____________。
(3)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假设兔的体细胞中有22对染色体,那么小耳白毛兔的精子中有_____条染色体,大耳灰毛兔的卵细胞中有_____条染色体,最后形成的新品种大耳白毛兔的体细胞内有_____染色体。
(4)子代灰毛兔控制灰毛的基因是通过亲代的____________细胞传下来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遗传学中把生物个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2.答案:A
解析:猫的白毛是体毛的颜色,长毛是体毛的长度,猫的白毛与长毛是两种不同的性状。
3.答案:B
解析:甜与非甜玉米间行相互授粉后,非甜玉米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玉米,说明非甜玉米是显性性状。甜玉米果穗上出现了非甜玉米也说明了非甜玉米是显性性状。
4.答案:D
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妈妈和宝宝的头发都是自然卷曲的,属于遗传现象,故选D。
5.答案:D
解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鸭的卵细胞内有40条染色体,则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40对。
6.答案:C
解析:人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6条;上皮细胞和肌细胞属于体细胞,所以染色体数是46条;血小板没有细胞核的,所以它的染色体数是0条;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3条;
因此,人的体细胞、血小板、卵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46、0、23、46、46、23条。
7.答案:(1)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等;遗传
(2)大耳与小耳(或白毛与灰毛)
(3)22;22;22对(44条)
(4)生殖
解析:(1)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等,是由基因控制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现象称为遗传。
(2)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材料中提到的有关兔的相对性状有大耳与小耳、白毛与灰毛。
(3)若兔的体细胞内有22对染色体,则其生殖细胞中含有22条染色体;受精是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即22对。
(4)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子代才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6.3.1生命的起源
1.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腐草化萤”“淤泥生鼠”等支持哪一种观点( )
A.神创论 B.自然发生论 C.生生论 D.宇宙生命论
2.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 )
A.原始生命 B.有机小分子 C.低等的动植物 D.有机大分子
3.在原始大气中,促使原始大气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最大能源应该是( )
A.有机物的燃烧 B.岩浆
C.雷电、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等 D.陨石碰撞
4.根据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推测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生存可能( )
A.需要营养和氧气 B.需要营养、不需要氧气
C.不需要营养和氧气 D.不需要营养、需要氧气
5.泰坦星(土卫六)是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液态海洋和浓厚大气层的卫星,因此泰坦星一直被科学家怀疑有生命体的存在。假设泰坦星上存在生命,且与地球生命的形成过程相同,那么泰坦星的原始生命诞生于( )
A.原始大气 B.原始陆地 C.原始海洋 D.原始火山
6.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不能说明( )
A.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D.原始生命的形成需要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条件
7.最近几年陨石展悄然兴起,也推动了人们对陨石的深入研究。世界上有些科学家认为通过研究陨石可确定外星球是有生命的,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来源于外星球,这种观点我们称为( )
A.自然发生说 B.宇生论 C.化学进化说 D.神创论
8.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___________设计的。
(2)该装置清洗干净烘干后,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净,其目的是___________。
(3)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______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______。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_。
(4)C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___。此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___________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进行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久不洗澡会生虱子等,得出了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叫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
2.答案:B
解析: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
3.答案:C
解析:由于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雷电、宇宙射线等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从天而降,汇集到原始海洋中。所以在原始大气中,促使原始大气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最大能源应该是雷电、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等。
4.答案:B
解析: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刚形成的原始生命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可能性较大,又因为原始大气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的明显不同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原始生命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生存可能需要营养、不需要氧气。
5.答案:C
解析:化学进化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6.答案:A
解析:化学进化论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诞生的,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7.答案:B
解析:宇生论的观点为:地球上的初始生命是宇宙星球的某些有机分子或微生物孢子,附着在尘埃上而由彗星带到地球上的。
8.答案:(1)米勒
(2)除去氧气
(3)原始大气;氧气;闪电
(4)原始海洋;无机小分子
解析:(1)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了题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题图装置清洗干净烘干后,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净,其目的是除去氧气。
(3)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
(4)C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米勒实验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6.1.1被子植物的生殖(二)
1.竹子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开花后不久便死亡,但是竹子的地下茎——竹鞭上能形成竹笋,由竹笋长成新的竹子,这种生殖方式为(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
2.无性生殖的主要优点是( )
A.方法简单,便于保存 B.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C.繁殖速度大大加快 D.既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又加快繁殖速度
3.结球甘蓝常采用腋芽扦插繁殖法进行采种。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也常常利用这种生殖方式进行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下面育种方法中与扦插育种原理不同的是( )
A.苹果的嫁接 B.荔枝的压条 C.蜜柚的人工授粉 D.马铃薯用块茎繁殖
4.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B.能保存和繁育濒危植物
C.能培育脱毒苗 D.繁殖周期长
5.生物课上学习“植物的生殖”后,小强在家进行了如图操作。该繁殖方式是( )
A.扦插 B.杂交 C.嫁接 D.组织培养
6.鸭梨味甜,野生梨味酸,但适应性强,将鸭梨的枝条嫁接到野生梨上,成活后所结果实的味道是( )
A.与鸭梨一样甜 B.与野生梨一样酸 C.酸甜各半 D.不酸也不甜
7.甘薯的块根能够“出芽”,这种芽能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分裂生殖 D.断裂生殖
8. 下列各图表示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根据图回答:
(1)A是 ,图中繁殖方式都属于 生殖。
(2)图C的生殖方式成活的关键是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竹子的地下茎——竹鞭上能形成竹笋,由竹笋长成新的竹子”,这个过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因此属于无性生殖,故选A。
2.答案:D
解析: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生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亲本性状的保持,缺点是因为子代和母代遗传特性毕竟无变化,变异性降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便降低。
3.答案:C
解析:苹果的嫁接、荔枝的压条、马铃薯用块茎繁殖都属于无性生殖,而蜜柚的人工授粉则属于有性生殖。
4.答案:D
解析: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培育出所需植物的新个体,D错误。
5.答案:C
解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的一种繁殖方式。题图表示蟹爪兰作为接穗,仙人掌作为砧木,进行嫁接的过程。
6.答案:A
解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嫁接后所结种子和果实表现出接穗的性状。由题意可知,鸭梨的枝条是接穗,这个枝条将来所结果实的味道应该和接穗的一样,即与鸭梨一样甜。故选A。
7.答案:B
解析:生物的生殖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
A、出芽生殖是指由细胞分裂产生子代,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即芽基,芽基并不立即脱离母体,而与母体相连,继续接受母体提供养分,直到个体可独立生活才脱离母体。是一种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马铃薯的块茎能发芽和生根,生长成新植株的生殖方式不属于出芽生殖,A错误;
B、营养生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所以甘薯的块根能够“出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营养生殖,B正确;
C、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生物由一个母体分裂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于单细胞生物(分裂即生殖),C错误;
D、断裂生殖是生物体在一定或不定的部位断裂成两段或几段,然后每小段发育成一新个体,甘薯的块根能够“出芽”不属于断裂生殖,D错误。
故选:B。
8.答案:.(1). 压条 无性
(2). 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解析:将植物的枝、蔓压埋于湿润的基质中,待其生根后与母株割离,形成新植株的方法,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嫁接,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他们都属于无性繁殖,优点是能较好的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嫁接时,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大增加成活率。6.2.2变异
1.“德尔塔”毒株是由2019年发现的新冠病毒演变而来的,但其传播速度更快。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遗传 B.变异 C.生殖 D.发育
2.下列属于变异现象的是( )
A.一株玉米所结玉米粒有黄色的、白色的及红色的
B.一只蝗虫的体色夏季为绿色,秋季为褐色
C.公鸡和老鹰的羽毛明显不同
D.家蝇的发育过程中,成体与幼体有明显的差异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B.镰刀型贫血病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非近亲结婚所生子女肯定不会患遗传病
D.遗传病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4.下列叙述中产生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的是( )
A.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被晒黑 B.给韭菜实施遮光处理使其变成韭黄
C.南方的橘移植到北方变成枳 D.太空椒的研制
5.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如果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在该处放上一块冰,结果长出黑毛,这说明( )
A.环境影响了基因组成的改变 B.显性基因被除去
C.环境对性状有影响 D.遗传对性状起作用
6.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变异是指( )
A.对人类有利的变异 B.可以传给后代的变异
C.可以提高产量的变异 D.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
7.下列不属于利用遗传和变异育种的是( )
A.人工选择培育高产奶牛 B.杂交育种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
C.太空漫游培育高品质太空椒 D.植物组织培养培育大量高级兰花
8.某班学生在学习遗传学知识时,以舌能否卷曲为研究对象,对本年级部分学生家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请根据表中调查信息回答问题:
组别 父母性状 调查家庭数 子女性状
父亲 母亲 能卷舌 不能卷舌
1 能卷舌 能卷舌 80 73 25
2 不能卷舌 不能卷舌 63 0 69
3 能卷舌 不能卷舌 78 64 23
(1)根据表中第_______组可以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
(2)小花的舌头以前能卷曲,后因舌头意外受伤,伤愈后舌头却变得不能卷曲了,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填“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
(3)假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第3组中小花能卷舌,则小花的父亲、母亲和小花本人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出现的差异称为变异。
2.答案:A
解析:一株玉米所结玉米粒有黄色的、白色的及红色的,是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的差异,属于变异。
3.答案:C
解析:A、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如龙生龙凤生凤,一母生九子,个个都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B、镰刀型贫血病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病。故不符合题意;
C、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非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小,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很小。不是肯定不会患遗传病。故符合题意;
D、遗传病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故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太空椒的研制是利用太空射线等改变其遗传物质,使其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5.答案:C
解析:正常的喜马拉雅兔是白毛黑爪,但在兔背上剥去一块白毛并放上一块冰后,其会长出黑毛,这一过程中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明环境(冰块)对性状有影响。
6.答案:D
解析:有利变异是指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
7.答案:D
解析:利用产奶量不同的奶牛人工选择培育高产奶牛,属于利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A不符合题意。杂交育种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属于利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B不符合题意。太空漫游培育高品质太空椒,属于利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C不符合题意。植物组织培养培育大量高级兰花,属于无性生殖,不属于利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D符合题意。
8.答案:(1)1;能卷舌
(2)不可遗传变异
(3)AA或Aa、aa、Aa
(4)近亲携带同种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其婚配生育子女出现这种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增加7.2.2食物链和食物网
1.下列关于草原某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阳光→草→昆虫→青蛙 B.狐→兔→草
C.蘑菇→鼠→蛇→鹰 D.草→蚱蜢→食虫鸟
2.某一生态系统存在着“草→蝗虫→雀鸟→鹰”这条食物链,如果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草 B.蝗虫 C.雀鸟 D.鹰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什么进行的(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无机环境
4.下列有关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B.食物网是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C.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D.食物网中任意食物链均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通道
5.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
A.A=B=C B.A=B+C C.A>B+C D.A6.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A. B.
C. D.
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一部分,据图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食物网由三条食物链构成
B.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都只有一个
C.图中表示了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成分
D.鹰的能量总量大于草的能量总量
8.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由于捕食关系形成链状的食物链,食物链又彼此交错连接构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的消费者有   种,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任意一条食物链   。
(3)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含分解者和   。
(4)图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
(5)如果人们向环境中排放有毒物质,则食物网中   的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
(6)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食物链书写原则:①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②以生产者开始,最高营养级结束;③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D项,正确地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蚱蜢、食虫鸟之间的捕食关系,故D项正确。
A项,阳光属于非生物成份,不应该写进食物链,故A项错误。
B项,草为生产者应写在开端,且箭头要为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故B项错误。
C项,蘑菇属于分解者,不应该写进食物链,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答案:D
解析: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在“草→蝗虫→雀鸟→鹰”这条食物链,营养级最高的是鹰。
3.答案:C
解析: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答案:C
解析: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还包括分解者,C错误。
5.答案:C
解析: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B+C,因为A中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没有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6.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利用;再从生产者通过捕食关系流向消费者;消费者和生产者又会被分解者利用,碳就流入分解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这样碳又回到无机环境,D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在食物网中植物和草食动物一般只有一个营养级,而肉食动物可能有 两个或更多营养级;图中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该图中只体 现了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能量沿着食物 链单向流动并逐级减少,因此鹰的能量总量小于草的能量总量。
8.答案:(1)植物;
(2)7;4;植物→昆虫→鸟→鹰(植物→鼠→蛇→鹰)
(3)非生物成分;
(4)捕食和竞争;
(5)鹰;
(6)自我调节。
解析:(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的鼠、蛇、鹰、鸟、昆虫、羊、狼都属于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植物→羊→狼;植物→昆虫→鸟→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植物→昆虫→鸟→鹰(植物→鼠→蛇→鹰)。
(3)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所以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4)图中鹰吃蛇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是竞争;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如果人们向环境中排放有毒物质,则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
(6)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南橘北枳”的现象,即淮南的橘树生长在淮北,它们的果实味道就不一样。这说明橘树果实味道( )
A.不受基因控制 B.仅受基因控制 C.仅受环境控制 D.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
2.今年四、五月份怀化的平均气温偏低,雨水偏多,使果树减产,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适应环境
3.泉州湾地区台风灾害频发,生长在泉州湾的红树林因为有错综复杂的气生根、板状根能牢牢固定在滩涂上,可抵抗强风暴的袭击。这说明( )
A.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4.在春季和夏季,草地上的蝗虫以绿色居多,到了秋季,它们的体色转为黄褐色,这是为了( )
A.适应温度变化 B.适应光照变化 C.适应年龄变化 D.适应环境变化
5.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对这两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后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D.两种现象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不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冬天青蛙钻进泥土中冬眠
C.肥力充足,小麦生长旺盛 D.北方多种树木入冬自动落叶
7.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坪、灌木丛的湿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裸地的水洼处测量空气湿度
B.为了方便、稳妥地测量,在灌木丛中可以把干湿计放在地上进行测量
C.坚持每次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三个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认真记录并计算出平均值
D.在三个不同时段,分别对三个地点测量三次,每次相隔8~10min,认真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8.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9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A地区为_________________,B地区为_________________,C地区为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______。
(3)对动物外部形态起作用的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
(4)动物具有与外界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兽的捕食,但难以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的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淮南的橘树生长在淮北,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这是环境条件不同导致的性状表现不同。
2.答案:A
解析:今年四、五月份怀化的平均气温偏低,雨水偏多,使果树减产,这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3.答案:B
解析:1 .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 , 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 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 , 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
2 .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 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 泉州湾地区的红树林能长出错综复杂的气生根、板状根 , 以此才能牢牢固定在滩涂上 , 抵抗强风
暴的袭击 , 适应泉州湾地区台风灾害频发的环境 , 从而存活下来 , 这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 故选 B .
4.答案:D
解析:题述现象表明蝗虫的体色随环境变化,这样不易被敌害发现,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5.答案:C
解析: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说明环境影响生物;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6.答案:C
解析:A.的叶变成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B.青蛙是变温动物,冬天外界环境温度低,而泥土中温度较高,为了避免冻伤冬天青蛙钻进泥土里冬眠,是青蛙对冬天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C.肥力充足,小麦生长旺盛,说明小麦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不是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D.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寒冷的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D
解析:不能在水洼处测量空气湿度,这样易受水分蒸发的影响,测量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裸地的空气湿度。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干湿计应挂在枝叶茂密的位置。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三个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不能保证在同一时间内测量,不符合变量唯一的原则,测量结果没有说服力。在三个不同时段分别对三个地点测量三次,每次相隔8~10min,认真记录并计算平均值,这样可减小误差,结果可信。
8.答案:(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
(2)散热;保温;形态结构
(3)温度;非生物因素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解析:(1)从测量结果看,A地区哺乳动物体长最长,耳长最短,体毛浓密,有利于保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可以判定A地区是黑龙江的漠河。B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的长度中等、体毛的疏密正常,适于生活在温带地区;可以判定B地区是江西的庐山。C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最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生活在热带地区;可以判定C地区是云南的西双版纳。以上说明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2)从测量结果看,A地区哺乳动物体长最长,耳长最短,体毛浓密,有利于保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可以判定A地区是黑龙江的漠河。B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的长度中等、体毛的疏密正常,适于生活在温带地区;可以判定B地区是江西的庐山。C地区的哺乳动物耳长最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生活在热带地区;可以判定C地区是云南的西双版纳。以上说明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3)对这三个地区的哺乳动物外部形态起作用的因素为温度;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
(4)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一些猛兽的捕食,但难以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6.2.3遗传病与优生
1.下列均为遗传病的是( )
A.侏儒症、新冠肺炎 B.红绿色盲、近视
C.夜盲症、坏血病 D.血友病、苯丙酮尿症
2.关于遗传病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 B.可以遗传给后代
C.能够传染给同事 D.影响人类健康而且很难治愈
3.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由基因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B.仅由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C.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D.遗传病就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疾病
4.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血友病男孩,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也叫做性染色体遗传。血友病患者的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Y染色体是正常的,也会发病。这对夫妇再生一个不是血友病男孩的概率和生女孩是血友病的概率分别是( )
A.50%、25% B.25%、0 C.0、0 D.25%、50%
5.白化病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下列关于白化病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父母都患病,子女可能是正常人 B.子女患病,父母可能都是正常人
C.父母都无病,子女必定是正常人 D.子女无病,父母必定都是正常人
6.从禁止近亲结婚的角度看,下列哪对人物不适宜结婚( )
A.罗密欧与朱丽叶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林黛玉和贾宝玉 D.唐明皇和杨贵妃
7.人类的遗传病多种多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基因是杂合时,且个体表现是无病的,却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婚配或生育前一般是不清楚的。为了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可行的措施是( )
①禁止近亲结婚
②婚前健康检查
③婚前遗传咨询
④有效的产前诊断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白化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遗传病,与性别无关,患者对紫外线敏感,并伴有其他并发症。下面是对某一家庭中患病情况的调查表,请根据表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习题。
家庭成员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患病情况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白化 白化 正常
(1)根据上表可知白化病是一种_____(填“隐性”或“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若用A、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A对a是显性。则女儿的基因组成是_____,外祖父的基因组成是_____。
(3)表中的父亲和母亲再生一个正常的男孩子,概率是_____。
(4)为了减少这种遗传病的传播,我国婚姻法提出禁止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侏儒症是由人体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均不属于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红绿色盲是由基因决定的,为遗传病;近视大多数是由用眼不科学导致的,不属于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夜盲症是由人体缺少维生素A导致的;坏血病是由人体缺少维生素C导致的,均不属于遗传病,C不符合题意。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均属于遗传病,D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能够遗传,但不能传染。
3.答案:C
解析:遗传病是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4.答案:B
解析:夫妇二人表现正常,生了一个血友病男孩,根据题意可知母亲带有致病基因,且为隐性基因。生男孩的概率是50%,父亲必定把Y染色体给了男孩,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带有致病基因,把带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给男孩的概率也是50%,所以生一个不是血友病男孩的概率是50%×50%=25%;由于父亲必定把无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给女孩,所以女孩不会患血友病,即生女孩是血友病的概率是0。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父母都患病即父母均为隐性纯合子,子女必患病,A错误;B.子女患病,父母有可能为携带者,表现正常,B正确;C.父母都为携带者时,子女可能患病,C错误;D.子女为携带者时,父母可能有一方为患者,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禁止近亲结婚,即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表兄妹,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因此不适宜结婚;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唐明皇和杨贵妃不属于近亲,适宜结婚,故选C。
7.答案:D
解析:降低遗传病发病率的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婚前遗传咨询、进行产前诊断等。
8.答案:(1)隐性
(2)Aa;Aa
(3)1/4或25%
(4)近亲结婚6.1.1被子植物的生殖(一)
1.香气浓郁的玫瑰花中与有性生殖有关的结构是( )
A.萼片 B.花蕊 C.花冠 D.花托
2.“陈皮”现在用于很多中药配方中,而且与普洱茶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陈皮”是由橘子的皮加工而成的,橘子的皮是由_________发育而来的。( )
A.子房壁 B.胚珠 C.珠被 D.子房
3.“谎花”一定不会结出果实,因为“谎花”只有雄蕊,那“谎花”在生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护作用 B.提供花蜜 C.吸引昆虫 D.提供花粉
4.玉米在开花时若遇连绵阴雨,产量将降低。其原因是( )
A.光照不足,缺少营养 B.下雨影响开花
C.阴雨天气,病虫害多 D.下雨影响传粉
5.花粉除了促进受精过程以外,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其营养价值比牛奶和鸡蛋还要高,被誉为“黄金般的食品”。花粉在散发前生长在( )
A.柱头内 B.胚珠内 C.子房内 D.花药内
6.一棵茂盛的柑橘树要结出好吃的果实,经历的过程依次是( )
A.受精-传粉-开花-实 B.受精-开花-传粉-果实
C.开花-受精-传粉-果实 D.开花-传粉-受精-果实
7.剥开一颗长粒花生,看到里面有五粒花生米,下列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一朵花中有五个子房 B.一朵花中有五个胚珠
C.此颗花生由五朵花结出 D.一朵花的一个胚珠中有五个卵细胞
8.如图甲、乙是两朵桃花的结构模式图,图丙是桃的果实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___]内填数字,横线上填名称)
(1)从花的功能上分析,桃花的主要结构包括图中的[___]和[___]。
(2)图中A过程叫做__________,花粉受黏液的刺激萌发成花粉管,随后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将会与乙图中的[11]结合,随后将发育成__________。
(3)在丙图的结构中,[12]和[13]是由__________发育而成的,丙图中结构[14]只有一个,这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雄蕊的花药里有花粉,经过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可见花蕊与有性生殖有关。
2.答案:A
解析:橘子皮属于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3.答案:D
解析:“谎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花药里面有花粉。因此,“谎花”在生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花粉。
4.答案:D
解析:异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因此玉米在开花时若遇连绵阴雨,产量将降低。其原因是下雨影响传粉。
故选:D。
5.答案:D
解析:花粉在散发前生长在花药内。
6.答案:D
解析:开花和结果昰一个连续的过程。被子植物生长到定时期就会开花,开花的主要目的是把花蕊显露出来,以便于传粉;传粉是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后会萌发岀花粉管,延伸到胚珠內部,释放岀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受精之后,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所以一棵茂盛的柑橘树要结岀好吃的果实需要经历的过程是:开花一传粉一受精一果实,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8.答案:(1)4;7
(2)(异花)传粉;胚
(3)子房壁;子房里只有一个胚珠
解析:(1)花的结构中,4雌蕊和7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
(2)经过A(异花)传粉后,花粉受黏液的刺激萌发成花粉管,花粉管里面有两个精子,花粉管把精子输送到胚珠内,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结合,将来发育成胚乳。
(3)12和13属于果皮,14属于种子。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丙图中14种子只有一个,这是因为子房里只有一个胚珠。7.3.4保护生态环境
1.下列不属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事例是( )
A.滥伐森林 B.捕杀鸟类 C.工厂烟雾排放 D.建立自然保护区
2.下列环境污染中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是( )
A.大气污染 B.水体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噪声污染
3.近10年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型污染( )
A.烟尘、二氧化碳 烟煤 B.烟尘、二氧化硫 煤烟
C.煤渣、一氧化碳 固体 D.煤渣、二氧化硫 煤烟
4.森林是陆地上最经济的“吸碳器”,植树造林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5.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中,不会转移到其他生物中
6.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物种退化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7.经研究发现,近几年来渤海底层的水产资源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10,特产对虾在近20年产量已锐减了九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被食物链下一环节生物吃掉 B.人类的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
C.海洋生物退化 D.人类对海洋生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8.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化学污染等世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而人类的活动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使人们过上绿色、低碳的生活呢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倡导“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1)在世界环境问题中,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均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氦
(2)为了响应“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号召,你是怎么做的 (写出符合题意的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捕乱杀、工厂烟雾大量排放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保护植被刻不容缓,治理环境迫在眉睫。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滥伐森林、捕杀鸟类、工厂烟雾排放都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事例。当森林被破坏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鸟类减少时,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活动都对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有迁地保护、建立种质库、精子库等。可见,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不属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事例,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解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3.答案:B
解析:我国的主要燃料是煤炭,所以近10年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烟尘、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
4.答案:B
解析: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5.答案:A
解析: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B错误;人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也会危及人类健康,C错误;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内不断积累,D错误。
6.答案:D
解析: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大面积砍伐森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在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这些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的狩猎和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故选:D。
7.答案:B
解析:渤海水产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及渤海环境的污染。
8.答案:(1)A;B
(2)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或步行、骑自行车;植树造林等(合理即可)
解析:(1)二氧化碳会阻止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所以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酸性物质,因此,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2)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出行时骑自行车或步行、及时关灯、节约用水、节约用纸等,也都是响应“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的做法。6.3.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化石
C.生态环境 D.胚胎学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石的是( )
A.在河南省发现的恐龙蛋 B.在古代墓穴中发掘出来的金银饰品
C.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现的始祖鸟 D.在云南省发现的古猿化石
3.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越晚形成地层里的化石生物的特点是( )
A.简单低等,水生生物多 B.简单低等,陆生生物多
C.复杂高等,水生生物多 D.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多
4.如果恐龙与始祖鸟的化石在同一地层中被发现,可推测两者( )
A.血缘关系很近 B.生存的年代很近
C.生活习惯很相近 D.个体的结构很相近
5.如图表示A、B两物种化石的发现地层,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A物种由B物种进化而来 B.物种B可能不如物种A高等
C.物种A的出现早于物种B D.物种B一定比物种A结构复杂
6.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来看,地球上现存物种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 )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B.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7.如图是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树中的位置示意图,哺乳类、两栖类、鱼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分别是(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①③
8.如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的岩层中发现了鱼类、恐龙、老虎化石。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_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在__________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复杂、高等。
(2)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在B岩层中出现__________化石;在A岩层中出现_________化石。
(3)因为__________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如果A、B、C三个岩层中分别出现了①②③三种存在进化关系的化石(如图),则①②③的进化顺序可表示为_________(用箭头和数字表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2.答案:B
解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成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故金银饰品不属于化石。
3.答案:D
解析:越晚近形成地层里的化石生物,结构越复杂,陆生生物越多,分类地位越高等。
4.答案:B
解析:两种生物的化石在同一地层中出现,说明这两种生物生存的年代较近,因为一般只有两种生物生活的年代相近,其化石才有可能在同地层中出现。
5.答案:B
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
6.答案:D
解析:从植物的进化历程看,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从动物的进化历程看,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7.答案:B
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图中哺乳类、两栖类、鱼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分别是①③②。
8.答案:(1)C;A
(2)恐龙;老虎
(3)化石;③→②→①
解析:(1)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高等。因此在C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可能出现鱼类化石,在B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复杂、高等,可能出现恐龙化石,在A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复杂、高等,可能出现老虎化石。
(2)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高等。因此在C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可能出现鱼类化石,在B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复杂、高等,可能出现恐龙化石,在A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复杂、高等,可能出现老虎化石。
(3)A岩层形成晚,B岩层形成较晚,C岩层形成早,如果A、B、C三个岩层中分别出现了①②③三种存在进化关系的化石,则①②③的进化图可表示为③→②→①。7.3.3保护生物多样性
1.现在许多智能手机开发了指纹识别功能。指纹识别技术是利用了( )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 生活习惯的多样性
C.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D. 基因的多样性
2.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
A.遗传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物数量多样性
3.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鱼虾众多,鸟类有数百种。这体现了(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 D.环境的多样性
4.双峰山是孝感有名的风景区,保护区内有多种鸟类,爬行类,还有植物, 双峰山形成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
A.物种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营养多样性
5.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和海洋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这说明了我国(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多样性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
6.下列法律法规中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C.《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受影响
8.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多种植被类型和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种类为目的,被学术界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保护区内已知:种子植物210科、1086属、4303种;脊椎动物36目、106科、582种,其中鸟类18目、52科、343种;两栖类2目、2亚目、7科、28种及亚种:爬行类2目、3亚目、9科、48种及亚种。
资料二:全球变暖加剧!2019年将是“艰难”的一年,生物大灭绝要来了吗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将面临更大的问题——数量的减少,生态系统可能将会出现“失调”的情况,从而导致更多的生物受到影响。
(1)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_______的多样性,它的实质是_______的多样性。
(2)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容乐观,_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3)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_______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4)“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具体行动或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基因的多样性可分为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又叫遗传的多样性,它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多样性。指纹属于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指纹识别技术就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2.答案:C
解析:A、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种内基因组成的多样性,A与题意不符;
B、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B与题意不符;
C、物种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我们直接观察到的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因而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物种多样性,C与题意相符;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数量的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范畴,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鱼虾众多,鸟类有数百种,说明生物种类很多,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4.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5.答案:A
解析: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即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故选A。
6.答案:D
解析: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部法律和文件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7.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受影响,D正确。
8.答案:(1)物种;基因
(2)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碳—氧
(4)①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⑨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④退耕还林还草;⑤使用电子贺卡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1)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物种的多样性,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它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4)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如下:①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④退耕还林还草;⑤使用电子贺卡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6.3.2生物进化的原因
1.生物能发展进化的关键因素是( )
A.生物能过度繁殖 B.生物能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能产生变异 D.自然环境能对生物进行选择
2.某森林中生存着一群不同体色的蛾类,由于某种原因,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图中最能体现这群蛾类体色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3.保护色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保护色的是( )
A.冬天的雷鸟羽毛全是白色的
B.绿色草地上的昆虫体色一般是绿色的
C.比目鱼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D.眼镜蛇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眼镜状斑纹
4.下列科学家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B.瑞典科学家林奈
C.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D.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
5.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侵袭的克尔格伦岛上,昆虫的翅要么十分发达,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是( )
A.是否经常使用翅的结果 B.食物获得多少的结果
C.大风作用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6.有的人感冒了就会立即吃药或者没感冒也会吃药预防,时间长了,会发现药效下降。下列关于感冒药效果下降的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
A.感冒药使用后病毒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 B.感冒药使用之后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
C.感冒病毒产生变异频度比较快,不好预防 D.病毒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自然选择
7.我国的金鱼、菊花等动植物有许多品种,这些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其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 )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人 B.巨大的繁殖力,人
C.巨大的繁殖力,环境条件 D.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环境条件
8.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目。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两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目。
④重复③步骤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昆虫体色类型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_________,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的结果。
(4)此实验中要重复③步骤到第三代的意义是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生物能产生变异是进化的基础,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能发展和进化的关键因素。
2.答案:D
解析:由于某种原因,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灰色和白色成为保护色,所以,多年以后,灰色蛾和白色蛾数量较多,棕色蛾数量少一些。
3.答案:D
解析: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被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A、B、C三项都属于保护色,不符合题意;而眼镜蛇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眼镜状斑纹主要起威慑作用,是警戒色,不属于保护色,D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5.答案:C
解析: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那些有翅能飞但翅不够发达的昆虫,会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增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昆虫的翅要么发达,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6.答案:A
解析:A.感冒药使用之前病毒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而不是感冒药使用之后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病毒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感冒药时,把抗药性弱的病毒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
C.感冒病毒遗传高度变异,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社区内可能存在遗传特性不同的毒株流行,不好预防,C正确。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D正确。
故选:A。
7.答案:A
解析:金鱼、菊花等动植物有许多品种,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其形成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外因是人。
8.答案:(2)昆虫的保护色是(不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灰色;非常相似;自然选择
(4)证实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2)假设是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作出的假设是:昆虫的保护色是(不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由于绿色的昆虫适应了环境不容易被母鸡发现,灰色的昆虫不适应环境容易被母鸡发现,造成绿色幸存者增多,灰色幸存者减少。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此实验需要做完第一代,还要做第二代、第三代,目的是证实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6.1.2两栖类、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落日临池见蝌斗,必知清夜有鸣蛙。”这一诗句描述了两栖动物的( )
A.生殖发育特点 B.废物排出方式 C.消化吸收环节 D.气体交换过程
2.小明在看“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招人喜爱,但是“小蝌蚪找妈妈”却找不到,总是把别的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幼体蝌蚪与成体青蛙的显著区别是( )
A.蝌蚪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 B.蝌蚪水生、用肺呼吸、有尾、无四肢
C.蝌蚪陆生、用肺呼吸、有尾、有四肢 D.蝌蚪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3.如果将一窝母鸡一直进行圈养,那么这些母鸡( )
A.能下蛋,能正常孵出小鸡 B.能下蛋,但不能孵出小鸡
C.不能下蛋 D.能下蛋,但只能孵出母鸡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都会发出婉转的鸣叫声来吸引异性。下列有关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鸟类都具有求偶、筑巢的行为 B.鸟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
C.只有鸟类的卵具有坚硬的卵壳 D.鸟类个体的发育起点是鸟卵
5.鸟卵的结构中,卵细胞的结构包括( )
A.卵壳、卵白、卵黄 B.卵黄膜、卵黄、胚盘
C.卵白、卵黄、胚盘 D.卵壳、卵黄、胚盘
6.鸟卵中,既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又能提供水分的是( )
A.卵黄 B.卵白 C.胚盘 D.系带
7.国庆期间,可繁和同学们参观了一个养鸡场。期间,他对鸡卵的人工孵化箱产生了好奇,工作人员告诉他鸡宝宝就是从这里孵化出来的。鸡卵孵出小鸡不需要的条件是( )
A.适宜的温度 B.外界提供充足的有机物
C.良好的通风 D.已受精的鸡卵
8.下图为青蛙发育过程与鸟卵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体用_____呼吸;_____辅助呼吸。
(2)雌雄蛙抱对后,雄蛙排出精子,雌蛙产卵,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这种受精方式称为____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离不开水环境。
(3)图乙中的[_____]可发育为雏鸟,鸟卵有坚硬的[1]_____保护。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因此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繁殖季节,雄蛙鸣叫引来雌蛙抱对,将精子和卵细胞排入水中,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落日临池见蝌斗,必知清夜有鸣蛙。”这一诗句描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故选A。
2.答案:D
解析: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鳃呼吸,长出内鳃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蛙,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蛙逐渐发育成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这种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如图:
故选:D。
3.答案:B
解析:并不是每个鸡卵都能孵化出小鸡,要想孵化出小鸡,鸡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鸡卵是受精的卵;具备鸡卵孵化所需要的适宜的温度。如果将一窝母鸡一直进行圈养,那么这些母鸡能下蛋,但由于所下的鸡蛋都没有经过受精,所以都不能孵化出小鸡。
4.答案:B
解析: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鸟类都具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行为,如杜鹃, A错误。鸟类的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B正确。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卵都具有坚硬的外壳,C错误。鸟类个体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D错误。
5.答案:B
解析:鸟卵的结构包括卵壳、卵壳膜、卵白、气室、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其中卵细胞的结构包括卵黄膜、卵黄和胚盘。故选B。
6.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以知道,A.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A错误;B.卵白既能保护卵细胞,又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B正确;C.胚盘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C错误;D.卵黄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D错误。故选B。
7.答案:B
解析:鸡卵孵化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和卵白,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8.答案:(1)鳃;肺;皮肤
(2)体外受精
(3)5;卵壳7.1.1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 )
A.所有的环境因素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雨露滋润禾苗壮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属于影响水稻的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青蛙 D.水分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捕食关系
5.木匠蚁和一种蝶类幼虫共同生活在一起。蝶类幼虫以植物为食,其分泌物是木匠蚁的食物。木匠蚁则为蝶类幼虫杀灭各种天敌,否则蝶类幼虫不能存活24小时以上,那么木匠蚁与蝶类幼虫的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6.下列描述的现象或行为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是( )
A.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 B.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越冬
C.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叶片卷曲 D.“寒露”是河北播种小麦的适宜时期
7.蚂蚁往往成百上千只生活在一起,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是一种( )
A.竞争关系 B.合作关系 C.捕食关系 D.共生关系
8.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们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
(3)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它的生存环境,这说明生物的生存必须依赖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答案:B
解析:“草盛豆苗稀”意思是田地中草长得旺盛了,就会影响豆苗的生长,反映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大树底下好乘凉”反映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雨露滋润禾苗壮”反映的是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阳光、温度、水分属于影响水稻的非生物因素,青蛙属于影响水稻的生物因素。
4.答案:D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5.答案:C
解析: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者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A不正确。竞争是指两种生物因利用同一有限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B不正确。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的种间关系,C正确。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D不正确。
6.答案:C
解析: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是受尧照影响形成的习性,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越冬,说明温度对大雁的生活有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其刺吸植株茎、叶的汁液,尤其是幼嫩部位,导致叶片卷曲,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寒露”后温度较低,对小麦的出苗会有一定的影响,是受非生物因素温度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个体相互争夺资源、生存空间的现象;合作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一种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并且分离后双方都难以存活的一种关系。
8.答案:(1)菜、皂荚树、桑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非生物因素;水、空气、光、温度、土壤等
(3)一定的环境
解析:(1)文中所描述的菜、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都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生物。
(2)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空气、光、温度、水、土壤等。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例如鱼离开水域环境会死亡等。6.1.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灿烂的丝绸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丝绸是由家蚕吐出的丝制作而成的,为了提高吐丝量,可以设法延长家蚕发育过程中的( )
A.受精卵期 B.幼虫期 C.蛹期 D.成虫期
2.科技人员助力“精准扶贫”,指导农户养殖彩色桑蚕。蚕大量食用桑叶的阶段是(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3.“作茧自缚”中的“茧”是指家蚕完全变态发育中的( )
A.卵期 B.幼虫期 C.蛹期 D.成虫期
4.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截至今年4月,原生活在南美洲的红火蚁已入侵中国12个省。红火蚁的发育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下列哪种动物和红火蚁的发育方式相同( )
A.蝗虫 B.家蚕 C.蟋蟀 D.青蛙
5.蝗虫与家蚕的发育过程相比,主要是少了____期( )
A.卵 B.成虫 C.幼虫 D.蛹
6.《昆虫记》详细描述了卷心菜毛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下列描述能判断卷心菜毛虫为完全变态发育的是( )
A.卵是淡橘黄色的 B.卵孵化成幼虫 C.幼虫取食卷心菜 D.幼虫结茧成蛹
7.蚊子的生殖发育过程同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相同,下列有关蚊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 B.生殖发育过程有蛹期
C.生殖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生殖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8.如图是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和图甲属于同种发育类型的昆虫有__________(至少两种)。相对图乙昆虫而言,图甲昆虫的发育不经过__________期。
(2)在C→D的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
(3)d所示的发育时期叫做_____期。如果图乙所示的昆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_____,消灭的最佳时期是_____。(后两个空填图中的字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经过4次蜕皮后的家蚕幼虫开始吐丝结茧,在茧内化蛹,为了提高吐丝量,可以设法延长家蚕发育的幼虫期。
2.答案:B
解析: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吃桑叶的“蚕宝宝”,是幼虫期。成虫有2对翅,蛹不食不动。
3.答案:C
解析:家蚕的发育经过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作茧自缚”是指家蚕化为不食不动的蛹。
4.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判断,红火蚁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而选项中只有B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
5.答案:D
解析: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而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过程包括:卵→幼虫一蛹一成虫,所以与家蚕发育过程相比,蝗虫不具有的发育阶段是蛹期。故选 D 。
6.答案:D
解析:昆虫的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者在发育阶段上的差别是完全变态发育有蛹期,故选D。
7.答案:D
解析:蚊子和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相同,都是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8.答案:(1)蟋蟀、螳螂;蛹
(2)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
(3)蛹;c;c
解析:(1)图甲中,A是成虫,B是受精卵,C、D是若虫,这种昆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若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不完全变态发育,属于这种发育类型的昆虫还有蟋蟀、螳螂、蜻蜓、蝉等。图乙中昆虫的发育类型为完全变态发育,比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多了蛹期。
(2)在C→D的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是因为昆虫的外骨骼不能随若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
(3)图乙中,a是成虫,b是受精卵,c是幼虫,d是蛹。若图乙所示的昆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则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c幼虫期。消灭它的最佳时期是三龄以前的幼虫期,因为该昆虫这个时期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6.2.1人的性别决定
1.一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
A.男性肌细胞 B.精子 C.受精卵 D.卵细胞
2.我国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家孙武,是古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其第22代嫡长孙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体内的遗传物质能确定是从孙武体内遗传下来的是( )
A.X染色体 B.Y染色体 C.显性基因 D.隐性基因
3.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这种方式中,决定其雄性个体的是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用ZZ表示;决定其雌性个体的是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用ZW表示。已知鸡的体细胞中共有39对(78条)染色体,则其母鸡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为( )
A.38条+Z B.38条+W C.38对+ZW D.38条+Z或38条+W
4.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性别决定与常染色体无关
B.男性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X、Y染色体
C.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与基因也有关系
D.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男孩
5.一对已婚夫妇已生育两个女孩,如果他们生第三胎,则第三胎是女孩的可能性是( )
A.100% B.50% C.0 D.25%
6.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男孩女孩的比例不是绝对的1︰1,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因为先生的是女孩,后生的是男孩 B.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所致
C.因为男女性染色体的结合是随机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同学们在“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中,已在甲桶中放入10个白色小球和10个黑色小球(白色代表含有X染色体,黑色代表含有Y染色体),如图所示。那么乙桶中应放入( )
A.任意20个小球 B.20个黑色小球 C.20个白色小球 D.黑色、白色各10个小球
8.如图为人的性别遗传图解。请结合相关知识填空。
(1)性染色体组成为甲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_________孩,性染色体组成为乙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_________孩。
(2)小刚的爸爸、妈妈决定再生一个孩子,生出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男性的体细胞中含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XY性染色体。
2.答案:B
解析: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受精卵会发育为男性,Y染色体来自父亲,因此孙权体内的遗传物质能确定是从孙武体内遗传下来的是Y染色体,B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母鸡有3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ZW,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会形成38条+Z和38条+W两种生殖细胞。
4.答案:D
解析: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上决定性别的基因决定的,与常染色体无关,A、C正确;男性的每个体细胞中都含有23对染色体,可表示为22对常染色体+XY染色体,B正确;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发育成男孩,D错误。
5.答案:B
解析:人类生男生女的机率均等,各是50%,因此若题述夫妇生第三胎,生育女孩的可能性为50%,故选B。
6.答案:C
解析:男性产生的两种精子与女性产生的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机会相同,因此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在样本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满足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1︰1,但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样本数量不够大,男孩女孩的比例不是绝对的1︰1,对此解释正确的是男女性染色体的结合是随机的。
7.答案:C
解析: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即含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甲桶中放入10个白色小球和10个黑色小球,表示男性含X、Y染色体的精子,其中白色代表含有X染色体,黑色代表含有Y染色体,那么乙桶中应放入20个白色小球,表示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故选C。
8.答案:(1)女;男
(2)50
解析:人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中,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由图示可知,甲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将来发育成女孩,乙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将来发育成男孩。小刚的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女孩的概率为50%。7.2.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草原 B. 一条小河里所有鱼 C. 所有红豆杉 D. 森林中的所有鸟
2.下列哪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
A.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 枯草杆菌和蘑菇
C. 老鼠和黑尾鹿 D. 蚊子和跳蚤
3.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都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②高山上的油松;③土壤中的细菌;④朽木上的蘑菇;⑤树上的麻雀;⑥河边的青蛙;⑦树叶上的毛毛虫;⑧土壤中的蚯蚓;⑨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 C.③⑥⑧ D.③④⑧
5.生长、生活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人参、蘑菇、食虫鸟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6.素有“地球之肾”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作用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7.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描写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8.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③向四个瓶中放入种类相同、大小和生理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环境中。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如下: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阳光、空气、水属于_______成分。
(2)从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看,生态瓶中的小鱼属于_______,水藻属于_______。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是_______的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一片草原,即包括了草原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B、一条小河里所有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所有红豆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的所有鸟,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解析: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属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
B.枯草杆菌和蘑菇,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符合题意。
C.老鼠和黑尾鹿,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蚊子和跳蚤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性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故选 C 。
4.答案:D
解析: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腐食性动物都属于分解者,因此D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人参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食虫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
6.答案:B
解析:素有“地球之肾”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作用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
7.答案:D
解析:根据诗句的描述可知,该诗描写的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象。
8.答案:(1)非生物
(2)消费者;生产者;捕食
解析:(1)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为腐生的细菌和真菌),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2)生态瓶中的水藻属于生产者,小鱼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捕食的关系。7.3.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阳光 B.土地 C.水 D.煤炭
2.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长时期地更新、再生,永续利用 B.也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
C.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循环使用 D.尽量少开发利用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B.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丰富
C.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均匀 D.可再生资源储量大于不可再生资源
4.为了保护草原资源,以下措施中不宜采取的是( )
A.建造草原防护林 B.将草原改造为农田
C.兴修草原水利 D.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原资源
5.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使用环保购物袋,垃圾分类处理 B.多使用一次性餐具,方便生活
C.淘米水可浇花 D.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6.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有效措施是( )
A.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B.完全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C.努力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D.大量进口我国紧缺的各种资源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B.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生活更方便 D.实施乡村“厕所革命”,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2020年5月1日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能提高资源化利用程度。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会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
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降解。堆肥处理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通过生物转化,将城市垃圾中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转化为腐殖质肥料、沼气或其他转化产品(如饲料蛋白、乙醇或糖类),从而达到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一种处理方法。
(1)本文讨论的话题是__________。
(2)你认为用堆肥法处理有机垃圾的优点是__________。
(3)电子产品加速升级,我国废旧电池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当这些电池的寿命达到设计年限时,便加入报废的行列。手机废旧电池应放入哪类垃圾桶( )
A.可回收垃圾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4)以下关于垃圾分类的意义的说法不包括( )
A减少垃圾产生量 B.提高资源化利用 C.降低对生物的危害 D.垃圾对土壤无害
(5)你能为“无废城市”做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阳光、土地和水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2.答案:B
解析:对可再生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如果使用不当,可再生资源也会转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3.答案:A
解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
4.答案:B
解析:将草原改造为农田,会使草原面积减少,不是保护草原资源的措施。
5.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A、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A不符合题意。
B、多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保护环境,B符合题意。
C、淘米水可浇花,可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C
解析: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有效措施是努力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7.答案:C
解析: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会污染环境,破坏森林。
8.答案:(1)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与“无废城市”建设)
(2)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
(3)C
(4)D
(5)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纸杯、餐具;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量;做好回收利用、二次利用
解析:(1)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话题是垃圾分类处理与“无废城市”建设。
(2)根据资料可知,堆肥处理的优点是达到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
(3)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手机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
(4)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生活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危害。
(5)我们每一个公民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量,做好回收利用、二次利用,实现“无废城市”。7.2.3生物圈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使人类能上天入地,下列不在生物圈范围内的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 C.岩石圈的表面 D.岩石圈的底部
3.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空气
4.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应是( )
A.上到10千米的高度下到11千米的深处
B.上到11千米的高度下到10千米的深处
C.上到10千米的高度下到10千米的深处
D.上到11千米的高度下到11千米的深处
5.下列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是( )
A.水和水蒸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
B.各类生态系统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C.各个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D.各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是相通的
6.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高于生态系统是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
B. 地球上的生物较为均匀的分布在生物圈中
C. 生物圈指某一生物的活动范围
D.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
7.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会造成的污染是( )
A.水污染 B. 土壤污染 C.大气污染 D. 噪音污染
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亚马孙雨林位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总面积为55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雨林总面积的一半。该雨林年年月月都起火,截至2019年8月18日,2019年以来亚马孙森林火灾数量超过7.2万起。专家指出,潮湿的亚马孙雨林起火大都是人为造成的。为占用更多土地用于放牧或耕种,人们砍伐雨林,并通过燃烧树干、树技、树叶等清理现场。截至2019年8月22日,亚马孙地区森林大火已持续燃烧了16天。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发出警告,该场大火已导致全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明显飙升,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还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一系列连带后果不堪设想。
(1)根据材料分析,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
(2)热带雨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维持生物圈________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为保护亚马孙雨林,请你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A。
2.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3.答案:C
解析:岩石圈指的是地球上部的固体部分,其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C选项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1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如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各个生态系统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生物部分是相通的,故C选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所放出的烟雾会释放到大气当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对水、土壤、声音的影响较小。
故选:C。
8.答案:(1)砍伐雨林(或燃烧树干、树枝、树叶等);二氧化碳
(2)碳—氧
(3)禁止乱砍滥伐(或密切监视控制森林火情或加大雨林保护宣传力度等,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是砍伐雨林、燃烧树干、树枝、树叶等。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保护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可制定法律,禁止采伐活动,加强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密切监视控制森林火情或加大雨林保护宣传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等。7.1.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同一座山阳面的玉米生长情况比阴面的要好,其主要原因是阳面( )
A.空气新鲜 B.温度较低 C.阳光充足 D.水分多
2.“蛙的冬眠”“荒漠地区生物种类少”“韭菜在黑暗的环境下变成韭黄”等生物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 )
A. 阳光、水、温度 B. 温度、水、阳光
C. 温度、温度、水 D. 阳光、水、阳光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4.黄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黄山松大多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区域。影响黄山松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5.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属于同一纬度,但是环境大不相同,大兴安岭多是森林,而呼伦贝尔却呈现出草原风貌,影响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温度 D.空气
6.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是( )
①阳光 ②水份 ③空气 ④足够的食物 ⑤隐蔽地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7.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8.请你根据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的体会,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部的平均值,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 。
(2)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有一个不同,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 。
(3)如果要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则应该设计出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对照实验;如果要探究“水分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这时的实验变量则是_________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山坡阳面的玉米生长情况比阴面的要好,主要是山坡阳面的阳光充足,有利于玉米光合作用的进行,制造的有机物多,生长旺盛。
故选:C。
2.答案:B
解析:蛙的冬眠,蛙到冬季由于温度降低进行冬眠。荒漠地区由于水分极度匮乏因此生物种类少。韭菜在黑暗的环境下变成韭黄,是植物体需要在光照下才能形成叶绿素。因此在以上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温度、水、阳光,故选B。
3.答案:C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答案:D
解析:海拔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黄山松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区域,体现了温度影响黄山松分布。
5.答案:A
解析: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属于同一纬度,光照、温度、空气等因素基本相同。
6.答案:B
解析:题目给出的是动物的栖息地提供的基本环境条件,对于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来说,食物等营养物质是必需的,食物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没有食物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而营养物质又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因此对于陆生动物来说,水也是必需的。其次陆生动物要想生存还必须有一定的隐蔽地,保护栖息地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栖息地能为动物提供充足的水分、食物、隐蔽场所的基本环境条件,离开那样的地方,就必然威胁到动物的生存,这种环境才可以被叫做“栖息地”。有些动物可以不需要氧气或阳光,因此动物的栖息地为陆地生活的动物提供的基本环境条件有:②水分、④足够的食物、⑤隐蔽地,因为②④⑤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答案:D
解析: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中。由题述可知,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开始是1/2m,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最终数量会维持在m或接近m。因此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D。
8.答案:(1)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2)光照
(3)室温 低温(或高温) 水分
解析:(1)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部的平均值,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部的平均值,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此实验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薄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3)如果要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室温和低温两种环境的对照实验。如果要探究“水分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这时的实验变量则是水分。6.1.3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1.在成熟男性体内,运输精子的结构是( )
A.附睾 B.前列腺 C.输精管 D.睾丸
2.男子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①产生精子
②不产生精子
③第二性征改变
④第二性征不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引起女孩发生变化的物质由以下哪个结构产生( )
A.雌性激素 B.卵巢 C.子宫 D.输卵管
4.如图所示,正常情况下,人的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某女性怀孕后去体检,体检结果显示产生的胚胎已初现人形,此胚胎在母体的发育时间大约是( )
A.5周 B.8周 C.20周 D.40周
6.胚胎发育的正确顺序是( )
①组织分化
②形成胎儿
③受精卵分裂
④器官形成
⑤分娩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③①②⑤④ D.③②④⑤①
7.胚胎通过下列什么结构从母体中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 )
A.口腔和脐带 B.鼻腔和胎盘 C.胎盘和脐带 D.体表和胎盘
8.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卵子从[②]________排出,由[①]________输送,并在此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2)受精卵在[①]________处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最初的胚胎,最初的胚胎再慢慢移入[③]________继续发育。
(3)胎儿所获得的营养物质需经过脐带由________从母体获得,胎儿发育成熟后最终由母体分娩到体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男性的生殖系统包括:附睾(贮存精子),前列腺(分泌黏液),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等。因此在成熟男性体内,运输精子的结构是输精管。故选C。
2.答案:C
解析: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输精管是输送精子的器官,因此输精管被结扎仅使男子不能排出精子,不会影响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也不会影响男性的第二性征。故选C。
3.答案:B
解析:“女大十八变”,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器官是卵巢。卵巢是分泌雌性激素的器官,而雌性激素促使女性产生第二性征。故选B。
4.答案:B
解析:图中①是卵巢,②是输卵管,③是子宫,④是阴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子相遇,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人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并进行受精作用的场所是输卵管。故选B。
5.答案:B
解析:在母体的子宫内,胚胎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外貌初具人形,故选B。
6.答案:B
解析: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形成最初的胚胎。植入子宫后,胚胎细胞在子宫内继续分裂并发生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和系统。胚胎发育到第八周末,外貌已初具人形,从这时起一直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儿。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因此胚胎发育的顺序是③受精卵分裂→①组织分化→④器官形成→②形成胎儿→⑤分娩。故选B。
7.答案:C
解析: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而胎儿产生的废物也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体外的。故选C。
8.答案:(1)卵巢;输卵管
(2)输卵管;子宫
(3)胎盘
解析:(1)②卵巢能够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性激素。卵细胞从卵巢排出进入①输卵管。
(2)受精卵在①输卵管处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最初的胚胎,最初的胚胎再慢慢移到③子宫继续发育。
(3)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羊水中,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期间需要大量营养物质,需经过脐带由胎盘从母体获得。7.3.1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1.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美国 D.加拿大
2.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_________定为“世界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_________亿( )
A.7月11日 60 B.10月12日 60 C.7月11日 50 D.10月12日 50
3.目前世界上表现的突出问题如粮食短缺、水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其根本原因是( )
A.科技不够发达 B.在世界范围内缺乏统一协调规划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4.以下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
A.汽车数量增多,交通拥堵,污染增加 B.土地乱占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大量种植优质水稻,增加产量 D.大量植被被破坏,导致耕地退化
5.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下列措施不利于缓解这一现状的是( )
A.扩大资源进口 B.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C.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D.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
6.如图是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人口死亡率高,增长缓慢
B.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
C.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D.人口快速大量增长,可创造大量财富,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7.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你认为实施该政策的原因是( )
A.社会资源不足 B.人口老龄化
C.环境污染严重 D.人均资源不足
8.下图是以1990~1997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20世纪及未来50年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资源过度使用,会使___________减少而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2)人口过度增长,会使___________被大量破坏而逐渐枯竭。
(3)_______日益严重,会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4)图中显示,进入21世纪人口会逐渐减少,试据图中信息分析导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答案:A
解析:联合国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在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的总数已突破了60亿大关。
3.答案:C
解析: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迫使人们向生物圈索取更多的粮食、淡水、土地、能源等资源,但是,地球能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就出现了粮食短缺、水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故选:C。
4.答案:C
解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有:汽车数量增多,交通拥堵,污染增加;土地乱占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大量植被被破坏,导致耕地退化等。
5.答案:D
解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可以通过扩大资源进口;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措施来缓解这一现状。“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不利于缓解人均资源量少的问题。
6.答案:D
解析:如果人口快速大量增长,将会导致粮食匮乏、交通堵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7.答案:B
解析:实施三孩政策的原因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8.答案:(1)粮食
(2)自然资源
(3)环境污染
(4)人均粮食、资源占有量减少。
解析:(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耕地面积减少,其必将导致粮食减产。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枯竭的情况加剧。
(3)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消耗增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
(4)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行为,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人类要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6.2.1遗传的物质基础
1.以下哪个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A.噬菌体侵染细菌 B.扦插实验 C.豌豆遗传实验 D.米勒实验
2.某地街头随处可见用于曝光行人闯红灯的大屏幕。它是通过摄像头抓拍闯红灯的行人,然后进行人脸识别找到该行人的姓名等信息的。下列选项中,能控制人脸性状的是( )
A.基因 B.外界环境 C.饮食习惯 D.作息习惯
3.当基因组成为Dd时,其中d控制的性状( )
A.不表现、不遗传 B.能表现、能遗传 C.不表现、能遗传 D.能表现、不遗传
4.豌豆的圆粒(R)与皱粒(r)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组成为Rr的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成为( )
A.Rr B.rr C.Rr和rr D.RR和rr
5.下列结构按“从大到小”的层次顺序排列的是( )
①细胞核
②细胞
③染色体
④DNA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6.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图中属于遗传物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大熊猫为何没了黑眼圈”——四川阿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照片,照片中大熊猫通体白色,也没有“黑眼圈”。专家认为,这只白色的大熊猫患上了“白化病”,该大熊猫的父母都是“黑眼圈”大熊猫。如果用B和b表示控制大熊猫眼圈颜色的一对基因,该“白化病”大熊猫的遗传过程可表示为( )
A. B. C. D.
8.如图是某家族有无耳垂的遗传图谱(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无耳垂为_______性状。请推测小刚祖父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
(2)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小刚的父母准备生二胎,第二胎生出的小孩是男孩且有耳垂的几率是_______。
(3)小刚的父亲有耳垂,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图中的_______(填写字母)。
(4)在人的生命延续和发展过程中,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体内,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答案:A
解析:基因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而外界环境、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只能影响性状,不能控制性状。
3.答案:C
解析:通常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基因组成为Dd时,表现出来的性状是D控制的显性性状,其中d控制的隐性性状不表现,但是能遗传。
4.答案:C
解析:基因组成为Rr的圆粒豌豆能产生R和r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而皱粒豌豆只能产生r一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这样通过受精就可以产生基因组成为Rr和rr两种类型的受精卵。
5.答案:C
解析: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则细胞、DNA、细胞核、染色体的结构按“从大到小”的层次排序为②细胞→①细胞核→③染色体→④DNA。
6.答案:D
解析:题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染色体,③是蛋白质,④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亲代均是正常大熊猫,而子代出现了没有“黑眼圈”的大熊猫,表明大熊猫的“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果用B和b表示控制大熊猫眼圈颜色的一对基因,该“白化病”大熊猫的基因组成是bb,说明亲代大熊猫除含有一个控制正常眼圈颜色的显性基因外,都还含有一个控制“白化病”的隐性基因,即亲代的基因组成均为Bb。
8.答案:(1)隐性;BB或Bb
(2)37.5%
(3)B和C
(4)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解析:(1)人的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图中小刚父母均为有耳垂,小刚无耳垂,表明无耳垂是隐性性状,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小刚的祖父有耳垂,基因组成为BB或Bb。
(2)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则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bb。父母遗传给无耳垂(bb)小刚的基因一定是b,因此父母有耳垂的基因组成为Bb,遗传图解如下:
从图可看出,小刚父母第二胎生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是75%,是男孩的几率是1/2,既是男孩又有耳垂的几率为75%×1/2=37.5%。
(3)小刚的父亲有耳垂(Bb),其产生精子时,成对的基因要分开,因此精子类型是B和b,即图中的B、C。
(4)人的生命延续和发展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6.4现代生物技术
1.下列应用实例与采用的生物学技术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巨型小鼠—转基因技术 B.豆腐—发酵技术
C.水稻育种—杂交技术 D.多莉羊—克隆技术
2.下列运用了转基因技术的是( )
A.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C.试管婴儿的诞生 D.克隆羊的诞生
3.研究人员从老鼠尿液中分离出特定细胞,将它们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老鼠卵细胞中,成功孕育出4只健康老鼠。下列生物的培育技术与这些老鼠的培育技术相同的是( )
A.转基因超级大鼠 B.“多莉”羊
C.选择繁育的高产奶牛 D.试管婴儿
4.下列关于克隆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需要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是个复杂的过程,伴随着遗传物质的改变
C.能加速动物遗传改良的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
D.克隆动物的外形与提供细胞核的动物相似,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发育
5.“中中”和“华华”的诞生过程如图所示。它们的诞生应用的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组织培养 C.发酵技术 D.转基因技术
6.克隆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这项技术可用于( )
①快速繁殖优良家畜品种
②培育试管婴儿
③挽救珍稀濒危动物
④诱导植物种子产生变异
⑤培育杂交水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⑤
7.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技术带来的危害的是( )
A.“超级杂草”的产生 B.生物武器的使用
C.个人基因信息的泄露 D.个人素质得不到提高
8.阅读下面资料,然后回答问题:
苏云金杆菌体内能产生一种杀虫蛋白,农作物害虫吃下这种杀虫蛋白就会死亡,这种杀虫蛋白对人、畜无毒害作用。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玉米等作物体内,使农作物能有效抵御害虫,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培育出的棉花、玉米等作物被称为什么?________,种植这种作物有什么优点?________。
(2)培育抗虫棉花、抗虫玉米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
(3)该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________中的生物技术。
(4)现代生物技术除了该生物技术外,还包括________技术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豆腐的制作没有利用发酵技术,B错误。
2.答案:B
解析: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从而使大肠杆菌具有了产生人胰岛素的性状。这运用了转基因技术。
3.答案:B
解析:把特定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老鼠卵细胞中,这种技术和“多莉”羊的培育技术相同,都属于克隆技术。
4.答案:B
解析: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核供体基因相同的动物,即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属于无性生殖,B错误。
5.答案:A
解析:克隆猴是用体外培养的体细胞提供细胞核,将其与去核的卵细胞融合,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个过程没有经过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因此“中中”和“华华”的获得利用了克隆技术。
6.答案:A
解析:克隆可以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大量繁殖转基因动物、挽救珍稀濒危动物等。
7.答案:D
解析:人口素质是由社会经济、教育水平等决定的,与生物技术无关,故选D。
8.答案:(1)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作物);抗虫能力强,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合理即可)
(2)转基因技术
(3)DNA
(4)克隆
解析:(1)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DNA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的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玉米等作物体内,使农作物能有效抵御害虫,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对坏境的污染,培育出的棉花、玉米等作物被称为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作物)。
(2)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DNA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的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玉米等作物体内,使农作物能有效抵御害虫,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对坏境的污染,培育出的棉花、玉米等作物被称为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作物)。
(3)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DNA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的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玉米等作物体内,使农作物能有效抵御害虫,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对坏境的污染,培育出的棉花、玉米等作物被称为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作物)。
(4)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