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父亲》)
师:同学们,你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谁说一说?
生:是我发热的时候,送我去医院挂了三天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觉好些了吗”。
生:就是有一天妈妈不在家,他为我烧泡饭,忘了开小火,弄得煤气灶上都是米糊水渍。
师:嗯,说得不错。还有谁说说,你来。
生:我好像没有什么印象深的。
师:那你呢?
生: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深的记忆。
师:看来对父亲有较深记忆的不算多,正所谓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含蓄的、坚忍的,如果我们不用心体会就会常常把它忽略。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庭的脊梁骨,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中国的农村父亲形象,他就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里的“父亲”。
师:《台阶》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阅读时,一要标好段落序号,勾画生字词;二要用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自由阅读,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标题,5分钟后)
师:出示PPT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如:凹凼、尴尬、烦躁、嵌着、黏性、胯骨、门槛、磕烟灰。谁来读一遍。
(一生读,有的同学略作记录)
师:还碰到什么生字词了吗?
生:(齐声)没有了。
师:那好,那谁能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呢?
(学生埋下目光,似不能或不敢说)
师:那我们还是先借助几个小问题,理一理文章层次,看看从中能不能获得点什么启发吧。
师: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起因)
生:因为台阶低,地位就低。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从第8节“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看出的。
师:说得好。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高低啊!大家把这句话读一下,再划下来。(生边读边划)父亲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在乡邻们眼里也是这样吗?
生:也是这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第9节看到的。
师:真不错。你读一下。(生读)然而父亲不甘于低人一等,于是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为了造屋和新台阶又付出了哪些艰辛呢?请用“一个动词+一个名词”的形式说一说,尽量用原文中的。(经过)
生:捡砖瓦、塞角票、种田、砍柴、捡屋基卵石、编草鞋。
生:还有踏黄泥、抬石板。
师:嗯,大家说,他们说得准确不准确?
生:准确。
生:老师,我觉得用“托石板”更好。
师:为什么呢?
生:第22节写道“我亲眼看到父亲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这里用的就是“托”,而且“托”更能表现父亲老了,也表现出了我的伤感之情。
师:单就这个“托”在句子里和上下文中的表现力来讲,你说得很好。可抬也没有错,父亲是先托后抬,这一节最后一句可以看得出。
师:在父亲的努力下,九级新台阶终于造好了,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了呢?(结果)
生:不自在。
生:尴尬。
生:不习惯。
生:失去兴趣,若有所失。
师:你们说得都对,可是不应该是这样啊,同学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再次浏览第27-32节,好好想一想其中的原因。
(生自由朗读思考后)
师: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是父亲感慨自己衰老而产生的心理。
生:我觉得是父亲的谦卑心理造成他的“不自在”。
师:是的,这种谦卑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特有的一种东西,它的本质是“善良”。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全文内容。
生: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攒钱攒物,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台阶造成了,父亲却不习惯、不自在,人老了,身体也垮了。
师:概括得很好。(出示PPT)
(过渡)
师:刚才我们共同梳理了一下小说的情节结构,那么文中的父亲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大家从父亲的愿望、行动、心理等角度,联系课文来挖掘。以“父亲是一个 的人”为内容说一句话(如勤劳要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等)。
生:父亲是一个勤劳、淳朴的人。他老实厚道,勤勤恳恳,有对生活更高的期盼和追求,用为此攒钱攒物,不怕千辛万苦。
生:父亲是一个谦卑、和善的人。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一次比一次坐得低,最后干脆坐到门槛上去。
师:说得很不错,有结论有依据。(出示PPT)
师:文章对父亲的形象刻画得如此成功,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大家读一读课文第13节,看看这一节比较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对目光的神态描写。
生:细节描写。神态写得很细。摇晃的树枝、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就是细节,表现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羡慕。
师:你能模拟一下吗?
(生模拟父亲嘴衔旱烟和专注的目光,其他学生笑)
师:对,是“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细节描写在暗示社会环境、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举一个例子:仓库管理员关上门,然后又推了推。“关”只是一个普通的动作,而“推”表现了管理员细心、负责的态度,所以抓住这样的细节就能很好的了解人物特点和情感。
师:要想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特点和情感,还要明确这处细节描写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上下文语境)比如,从上文第9节“父亲一心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这个语境可见,“摇晃的树枝、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等细节,表现父亲对筑一个高台阶的向往和羡慕。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几处细节描写,要求:在文中用红笔划出来,把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情感的细节圈出来,用心读一读,再进行旁批、品析。
(独立思考→2人小组交流→推荐发言展示)
生:第22节,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表现父亲倔强,不服老。
生:第19节,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表现父亲劳动时的艰辛和忘我。
生:第21节,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表现父亲的自卑和窘态,
生:第30节,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表现了父亲的失落和沮丧。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其实文中还有一些。(出示PPT)如第27、28节
师: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竟能如此传神、生动,我们在作文中也要好好借鉴。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台阶是父亲的 ”为主题,来谈谈你对父亲形象的理解。(如:台阶是父亲的追求,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台阶是父亲的苦乐等)
生:台阶是父亲的追求。父亲最大的追求莫过于“被尊重”,在乡邻中活得有面子,而这种渴望,直接的表现往往就是住上宽敞的房屋,拥有高高的台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子孙,似乎这才能家业兴旺,生活幸福,也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
生: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台阶造起来之后,父亲并没有得到满足,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同时台阶也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师:说得不错,你们已经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中了。小说的作者就是想通过对父亲“物质理想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叙写,一方面表达对像父亲一样的农民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精神的赞颂和他们艰难困苦生存状态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自卑走向自尊,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
师:最后,老师想让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重点——细节描写,作一个片段写作(三选一),做在《巩固性练习》的讲义上。
①父亲的脸 ②父亲的目光 ③父亲的背
(提示:上面讲了,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更传神、生动,能使人物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把这些细节形诸于笔,让人物形象可感呢?一句话: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课代表发《巩固性练习》的讲义)
师:下课。
作业设计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凹凼( ) 门槛( ) 尴尬( ) 烟瘾( )
胯骨( ) 烦躁( ) 嵌着( ) 黏性( ) 磕烟灰( )
二、解释下列词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自言自语:
三、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梗概。
四、自主学习,问题研讨: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找出本文的“文眼”。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
3、“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5、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本文有些细节描写的句子写得生动传神,找出并说说它的生动传神之处。
五、阅读散文《黄土》,完成题目。
黄土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小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 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 “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4.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 状况。
5.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什么
6.文章开头说 ,结尾说 ,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7.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请以“父亲的脸(目光,背)”为题,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解释下列词语。
微不足道: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功课场合。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三、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梗概。
(注意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我”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四、
1.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时父亲建造新屋最根本的原因。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他对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尊重的要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希望通过改建房屋、砌高台阶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不怕千辛万苦,起早摸黑,就是为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3.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底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4.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略
五、
1.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3.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4.父亲积劳成疾、病人膏肓的身体
5.舍不得花钱。
6.“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