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选自苏科版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第五节。这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是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一般,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③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
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
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
难点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指导学生操作,并将剪成两部分的三角形纸片按原三角形用磁石贴在黑板上。请同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注意拼图的多种不同方法的挖掘。(对拼得好的为他们的精彩表现鼓掌)。
△ADE和△CFE有什么关系呢?(全等或中心对称)
全等三角形中有什么线段相等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为加深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几何中的理解和应用,必须弄清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为下一步用类比的方法归纳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设计了如下问题:(暴露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E、D是AC、AB 边上的中点
问题2:线段DE 与中线CD 有什么不同?
在对比中引入概念: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画一画: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中位线
请学生在学习单上动笔画出△ABC的所有中位线、中线.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问题3:中位线DE和第三边BC之间什么关系?你能有什么猜想?
提出猜想: 位置上: DE∥BC ;数量上: DE= 1/2 BC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添加辅助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定理(三种语言的转换)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表述定理
∵DE是ΔABC的中位线
∴DE∥BC ; DE= 1/2 BC
一个条件:DE 是ΔABC 的中位线;
两个结论: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基本思路:
(1)由角的关系证明平行;(2)由特殊点(中点)证明平行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1:(1)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3cm, ∠C=70°,那么BC= cm, ∠AED= °.
(2)如图,ΔABC中,AB=6㎝, AC=8㎝,BC=10㎝,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则ΔDEF的周长是____ , 面积是____。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达标检测(完成学习单)
已知,如图,在△ABC中,AD=DB,BF =FC,AE=EC
求证:AF、DE互相平分。
分析思路:突出构造辅助线的思考过程;
及时归纳:遇到多个中点时,联想中位线定理.
实际应用: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距离呢?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本节课我们经历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 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性质,初步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领会化归思想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包含一个条件、二个结论,为证明两直线平行开辟了新思路,也为解决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③遇到多个中点的几何问题,设法找出(或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归纳做辅助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