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卷模拟预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全国卷模拟预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23: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模拟预测试卷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祭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宗庙在宗子家”,体现了“重宗”的精神,而“重宗”又体现了“尊祖”,反映在伦理观念上就是“孝”,周天子通过规范“孝”的观念,要求带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内部成员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周天子这一做法 (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有利于稳定宗族内部的团结
C.实现了西周思想上的统一 D.建立起西周森严的等级秩序
25.西汉初到汉武帝前后,道家文艺思想比较活跃,《淮南子》为其典型代表作;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时,儒家思想指导文艺创作,经典作品有《礼记 乐记》和《毛诗大序》;从白虎观会议到汉王朝灭亡,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士人转向老庄学说。两汉文艺思想的变化 ( )
A.展示了儒家正统地位基础稳固 B.反映了道家思想影响的式微
C.体现了佛道儒间相互吸收融合 D.折射了国家治理方略的变化
26.宋代,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主司不听,士逊乃自言引去。上是之,记名于御屏,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这一举措 ( )
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B.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性
C.革除了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弊端 D.有利于防止考官徇私舞弊现象
27.雇工人是具有特定法律身份的雇佣劳动者,地位高于奴婢而低于凡人。根据下表可推知 ( )
时间 具体规定
明初 庶民不得蓄奴,但可蓄养雇工人。雇工人经济地位低下,社会上往往将他们视同奴婢
明万历时 将雇佣劳动者按长工、短工加以区分,受雇时间长、立有文书者以雇工人论,临时雇佣者则视同凡人
清乾隆时 (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中规定,农业雇工平时与雇主“同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者”俱依凡人论断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政府强化对农业雇工人身束缚
C.农业雇工人法律地位逐步提升 D.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并得到发展
28.由康有为发起、帝党赞助的强学会于1895年在北京成立,其宗旨是求中国自强,开始以定期集会演说为主,后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以报事为主,上海设立分会,发行《强学报》。同年12月,御史杨崇伊奏劾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遂被清廷封禁。这反映出当时 ( )
A.民族危亡不断加深 B.维新思想影响深远
C.革新图强举步维艰 D.政变宣告变法破产
29.下图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部分城市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城市人口比较示意图,这组图表共同反映出该时期我国 ( )
城市 1927年 1935年 增幅
上海 264万人 370万人 40%
天津 112万人 125万人 12%
武汉 85万人 129万人 52%
石家庄 4万人 6.3万人 58%
唐山 4.8万人 7.8万人 63%
A.城市化发展较迅速 B.通商口岸经济发达
C.经济建设卓有成效 D.工农商业均衡发展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战时内迁的学校,一部分迁回收复区原地,一部分留设后方;恢复战时停办的学校;为了鼓励战时迁至南方八省的沿海沿江教职工继续留在后方服务,免费供给其住房家具、加薪一至二成、补助探亲旅费等。这些举措 ( )
A.推动了收复区学校重建 B.促进沿江沿海人才的培养
C.耗费了政府的大量资金 D.利于教育恢复和均衡发展
31.1964年,李富春在汇报中说,基础工业、交通还比较薄弱,毛泽东插话说“没有坐稳,没有站稳,是要跌跤子的。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它方面不要太多,要相适应。”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 )
A.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进程 B.基础工业不应该发展过快
C.要注意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D.要改变建设中“左”倾错误
32.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实行改革,根据财产状况将全体罗马居民划分等级并确定与其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公元前6世纪末,塔克文国王在元老院出现空额时也未增补成员。这些措施 ( )
A.延缓了等级矛盾的发展 B.强化了共和国的贵族寡头特征
C.加速了成文法的系统化 D.削弱了奴隶制政权的经济基础
33.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由于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议会,所以国王也随之走下了神坛,其地位与普通民众平起平坐。如果他违法乱纪,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表明 ( )
A.英国代议制开始确立 B.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C.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3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开启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进程,而所有制形式一旦改变,如何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列宁说过:“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这些理论和实践 ( )
A.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有益尝试 B.论证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合理性
C.利于斯大林建立工业化强国 D.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35.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为0时,税收为0,政府将没有税收;而当税率为100%时,全部收入都被征走,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由于生产停止了,政府也就没有税收。税率从0%—100%,税收总额从0回归至0,因此曲线的两头向下弯转。当税率从0开始上升时,政府的总收入随之上升。这一理论 ( )
A.推动二战后英美等国经济繁荣 B.加速了福利国家模式的到来
C.成为里根复苏经济的减税原理 D.导致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行王道,是孟子的“政治理想”的核心。孟子推崇王道、贬抑霸道,认为霸道是王道的倒退。商汤、文王以百里之地取得天下,百姓心悦诚服,而武力称霸天下则需要付出极高的治理成本。行王道之所以能治天下,源于人性本善,人有“四端”,便可以保全四体、宗庙、社稷乃至天下。孟子的王道思想最先关注也最为重视的是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为政者应尊重自然,保证小民的生产时间,才能使民“有恒产”。在孟子眼中,社稷是依民而立、为民而立,先有民后有君王,当政者必须知民之忧乐并选贤任能,才能实行和落实王道。政治是靠法度约束百姓外在的行为,而教育则依靠道德教化,改变百姓内心,与孔子的“导之以政、导之以德”异曲同工。
材料二 在柏拉图看来,道德是政治的目的和手段。最理想、最完美的城邦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理想国下,没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小家的消失之后则是融为一体的“大家”,这样才能避免城邦的衰落。理想国中,分别按照理智、意志和情欲而派生的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德,分为哲学王、军人和劳动者,但其中有能力担任统治者的,应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并最有智慧的哲学王。哲学王的统治手段主要是教育,这继承了其老师苏格拉底的理念。晚年的柏拉图在其著作《法律篇》承认了其理想政治的失败,强调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子“政治理想”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差异。(1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经济体制的改革
1953年 社会主义改造重塑了农民、企业等经济主体,与这些经济主体组织形式改变相配套的是宏观层面的管理方式和机制的重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逐步确立,以适应国家实现工业化战略目标的要求
1958年 针对“一五”时期权力过分集中暴露出的弊端,自1958年起,中央陆续下放给地方计划管理、基本建设审批、招工及文教等方面的权力。这次放权局限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体制内,局限于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没有真正向企业放权以培养独立的商品生产主体,更没有形成合理的市场环境
1984年 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指出,现行计划体制的主要问题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指令性计划的比重过大,忽视市场调节,不善于运用经济调节手段。为此,要根据“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侯永志、张永生、刘培林《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发展经验与理论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拟订一个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二)选考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公元645年,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大化改新拉开了序幕。大化改新的直接目标是打击氏族豪强势力,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在政治领域,仿照中国唐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在天皇之下设立二官八省为中央机构;编撰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以法律的形式把改革成果固定下来。在经济领域,模仿中国的均田制,宣布土地直属国家,国家按照公民人数班授口分田,全国实行统一的租庸调制。在社会领域,建立了户籍制度和以天皇为最高层级的、极其严格的等级身份秩序。在文化领域,仿照中国的做法,开始了官修正史。720年完成的《日本书纪》,是完全用汉字写成的第一部正史。书中用权威的语言赞美和神化天皇,成为后世天皇绝对化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乔明顺《简明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大化改新进行评价。(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位于麦哲伦海峡以东的咽喉要地——马岛,其主权归属几移其主,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个早上,阿根廷两栖突击队神不知鬼不觉的登上了该岛,以150年前英军对阿守岛的同样方法,迅速驱逐了岛上的英国驻军,插上了太阳神旗,全国一片沸腾。但好景不长,没有意识到的厄运降临了……阿根廷占领马岛,英国撒切尔夫人次日宣布成立“战时内阁”,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并厉兵秣马,制定再次收复马岛的对策和计划。英国以惊人的速度做出反击,最终恢复了对马岛的控制权。马岛战争历时74天,双方损失巨大,最终马岛重新落入英军之手。
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一次最大的岛屿争夺战,展现了远洋奔袭,海、空、陆作战相交织,动用了现代化导弹、火炮、舰艇、飞机、坦克等武器,特别是首次动用核潜艇和空对舰导弹以及其它一些精确指导武器。在作战方式上,海上封锁与反封锁、岛屿登陆与反登陆,以及海上封锁与空中封锁相结合,在海战、空战和陆战中进行广泛的电子斗争,显露出新的海战模式。这对沿海国家海上作战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推进了海岛作战理论的发展。
——摘编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76次重大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战争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岛战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中举,咸丰十年由曾国藩保举以四品京堂襄办军务,与太平军作战,后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1867年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先后消灭捻军和回民起义军,授协办大学士。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求是堂艺局,在教习外语的同时,将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课程列为必修课,一反“专心道德文字,不复以艺事为重”的陋规。他认为没有广博深邃的新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器物上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模仿上,只有外文和科技知识齐头并进的育人方针,才能在技艺方面与西洋并驾齐驱,且有可能超乎其上。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和南路。新疆平定后,建议新疆设省,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促进新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类概括左宗棠的主要事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左宗棠进行评价。(9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重宗”“尊祖”“规范‘孝’的观念”“宗族内部成员严格遵守”可知,周天子要求宗族内部成员严格遵守“敬宗尊祖”这一原则,该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稳定宗族内部的团结,B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A项错误,排除;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得到汉武帝的肯定并开始推行,实现了全国思想上的统一,西周时期没有实现思想上的统一,C项错误,排除;“建立起西周森严的等级秩序”与材料所述无关,D项错误,排除。
25【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两汉文艺由道家文艺到儒家文艺,再由儒家思想转向老庄学说,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这与各时期主流思想相适应,而主流思想又与国家治理方略相关,D项正确。从白虎观会议到汉王朝灭亡,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家地位,排除A项;道家思想在东汉末年影响力增强,成为“三教”之一,“式微”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佛教的影响,也未提及三教的融合,排除C项。
2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避嫌措施有利于防止考官徇私舞弊,D项正确。科举制实行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现象,但不是避嫌政策的主要作用,排除A项;科举考试避嫌措施具有公平公正性,但“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7【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庶民不得蓄奴,但可蓄养雇工人”“立有文书者以雇工人论”“(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中规定”可知,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从“视同奴婢”——“视同凡人”——“俱依凡人论断”可知,雇工人的法律地位在逐渐提升,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雇工人法律地位提升的原因,但这是形成表格信息的原因,排除A项;从信息可知政府通过律例在不断的松弛对雇工人的束缚,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计时或计件领取工资”的这种雇佣关系,排除D项。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强学会虽然在光绪帝(帝党无实权)赞助下成立,但却因为杨崇伊(后党)弹劾而被封禁,这体现了宣传维新思想、求强革新的道路并不顺畅,受到守旧顽固势力的阻碍,C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但题目所给信息强学会的立与废不能直接体现民族危机的加深,A项错误,排除;1895年宣传维新思想的强学会刚刚成立就被封禁,说明宣传新思想艰难而不是影响深远,B项错误,排除;戊戌政变发生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9【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柱状图和表格数据可知,前者反映出我国大城市人口情况,后者反映出通商口岸、交通枢纽和新兴矿山等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增加较快,说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A项正确。这组图表中的北平、石家庄、唐山不是通商口岸,发展也比较迅速,B项错误,排除;虽然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中,但城市人口的变化只能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化,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卓有成效,C项错误,排除;此时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虽有发展但较慢,D项错误,排除。
30【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当时国民政府教育的重建既有利于收复地区教育的重建,也有利于南方沿江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D项正确。A、B两项只体现其中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排除;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会耗费政府大量资金,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应该投入的,题目的主旨也是从正面考查国民政府的教育举措,C项错误,排除。
31【答案】C
【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64年”可知,此时正处于十年探索的后期,毛泽东强调了农业、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要相适应,其目的在于强调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合理性,C项正确。A项与题意相反,排除;实际上基础工业比较薄弱,毛泽东希望加强基础工业,B项错误,排除;李富春和毛泽东谈及的是经济的结构而不是速度,因此不是对“左”倾错误的改变,D项错误,排除。
32【答案】A
【解析】依据财产不分贵族和平民来划分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有产者的地位,这有利于弱化罗马居民内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罗马元老院由贵族掌控,不增补成员,有利于弱化贵族势力。综上可知,这些措施暂时延缓了等级矛盾的发展,A项正确。这些措施弱化了贵族的政治地位,故不会强化贵族寡头特征,排除B项;材料与成文法系统化无关,排除C项;依据财产来划分等级,鼓励人们发展经济,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
3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议会”“走下了神坛”“受到法律的制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实现了权力过渡,由国王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B项正确。英国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A项错误,排除;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在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项错误,排除;1688年国王还有一定的权力,随着《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的颁布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才日益统而不治,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4【答案】A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代确立的,列宁时代为了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生产、流通、分配国家统一管理),最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最后无法实行下去,但结合题目中列宁的言论以及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说,确实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有益的尝试,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属于部分恢复商品经济、市场调控的经济政策,与计划经济相悖,B项错误,排除;斯大林建立工业化强国的途径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项错误,排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2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D项错误,排除。
35【答案】C
【解析】结合题中拉弗曲线的原理可知里根政府为解决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为实现经济复苏,尽量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颁布减税方案减少税收,对富有投资者和大企业优惠之极,这一实践正是拉弗原理的运用,C项正确。二战后各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举措在于很多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此时福利国家逐步建立,A、B两项错误,排除;滞胀状态是里根主义出笼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结果,D项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41【参考答案】(1)内涵:以“王道”为核心,反对霸道;以“性善论”为立论依据,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以“民”为价值目的,强调“以民为本”“选贤任能”。(9分)
背景: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社会动乱;小农经济的发展;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等。(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2)差异:孟子主张“有恒产”,认同地主私有制,柏拉图则主张废除私有制;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柏拉图则主张“哲学王”治国,带有明显等级色彩;孟子一贯强调道德教化,柏拉图则由道德教化转为强调法律。(每点4分,共1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行王道,是孟子的……核心”可得出,以“王道”为核心,反对霸道;据材料“行王道之所以能治天下,源于人性本善”“教育则依靠道德教化,改变百姓内心”可得出,以性善论为立论依据,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据材料“孟子的王道思想最先关注也最为重视的是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社稷是依民而立、为民而立”“当政者必须知民之忧乐并选贤任能”可得出,以“民”为价值目的,重视民生,强调“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第二问,依据材料“而武力称霸天下则需要付出极高的治理成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霸战争,社会动乱;依据材料“保证小民的生产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教育则依靠道德教化,改变百姓内心,与孔子……异曲同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题,依据材料“孟子的王道思想最先关注也最为重视的是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理想国下,没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有恒产,认同地主私有制,柏拉图则主张废除私有制;依据材料“在孟子眼中,社稷是依民而立、为民而立”“分为哲学王、军人和劳动者,但其中有能力担任统治者的,应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并最有智慧的哲学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柏拉图则主张“哲学王”治国,带有明显等级色彩;依据材料“教育则依靠道德教化,改变百姓内心”“强调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一贯强调道德教化,柏拉图则由道德教化转为强调法律。
42【参考答案】示例 主题: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2分)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由于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所以在经济体制上完全学习、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调动了人力、物力等资源,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并成为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从1958年到1992年,党和国家都在不断探索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道路,力求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10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建立和改革的过程。拟订主题时可以从时代发展、生产力水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考,论述时要做到表述清晰,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二)选考题
45【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并以法律成果固定下来;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社会领域:加强户籍管理和确定天皇的至高地位;文化上:官修正史并美化和神化皇权。(每点2分,共8分)
(2)评价: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通过确立天皇体制和中央集权模式巩固了天皇的统治;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日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以后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共6分)但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1分)。
【解析】第(1)题,首先结合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第(2)题,可通过改革的全面性、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推行性和神化天皇权力、使天皇权力绝对化的弊端两个方面分析。
46【参考答案】(1)特点:是英国与阿根廷争夺对马岛控制权的一场海岛战争;双方在作战中都采取了快速作战的策略;战争双方采取了大量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成果,使战争的杀伤力更大。(每点2分,共6分)
(2)历史地位:是冷战时期的一场局部战争,推进海岛战争加速向高技术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3分)
影响:使英阿双方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通过英军对马岛的失而复得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获得海岛战争主动权的诸多反思,尤其是高科技武器的运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多领域协同作战,有效的后勤保障等。(每点3分,共6分)
【解析】第(1)题,可结合战争爆发的原因、进程以及结果等提炼其特点。第(2)题,第一问首先结合材料信息概括其与以往战争相比所具有的独特地位——海岛战争的高技术化的里程碑。第二问既要注意到英国、阿根廷所受到的影响,又要从世界战争史的角度分析其带给人类的反思。
47【参考答案】(1)左宗棠的事迹主要分为三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参与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积极培养具有外文和科技知识的人才;收复新疆并建议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每点2分,共6分)
(2)历史评价:左宗棠是清末崛起的汉族地主官僚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清末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了较大的作用(2分)。镇压农民运动,体现了其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地主阶级属性(2分);推动洋务运动向纵深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怀和对近代化的积极推动(2分);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新疆地区、新疆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
【解析】第(1)题,可结合材料信息对左宗棠的行为进行分类,即军事上的镇压农民起义、打击分裂国家的分裂势力和洋务运动等三类。也可以分为军事活动和洋务运动两类,概括他的活动即可。第(2)题,需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左宗棠的行为进行客观而理性的评价,既要看到其在维护祖国统一、推动近代化的进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地主阶级属性。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