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十月革命
1536万km
280万
km
16世纪
1725年
1995万km
1855年
2220万km
20世纪初
诺夫哥罗德公国
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大公国
俄罗斯统一民族国家
俄罗斯帝国
862年-1478年
1283年——————1547年
1721年-1917年
1547年俄罗斯第一位沙皇加冕
不到4个世纪的时间,俄罗斯版图扩大了8倍。
背景
十月革命
……形成于15世纪的农奴制自上而下的开始被废除,新型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萌芽。从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至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5%,而同期德国为4.9%,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1.6%。
——《世纪悲歌》
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近代史》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背景
十月革命
俄国一战强征1500多万壮丁入伍,占全国男劳力一半。战备不足,前线接连失利,到1917年,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为应付战争开支政府大借外债。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但在有战争的情况下,这在客观上就不可能了。这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进行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论坚强的革命政权》
战争、破坏、饥荒造成的一切灾难全都压在劳动人民,压在工人阶级身上。1917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
——(苏)明茨主编《世界通史》
背景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1.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
背景
十月革命
(1)俄国资本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低限度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俄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3)在俄国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劳动农民同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沙皇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且十分集中与尖锐,危机四伏下,革命一触即发。
(4)一战激化了本国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无暇他顾----有利的国际环境。
(5)俄国存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的主观有利条件即列宁缔造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它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正确的革命策略,因而很快地掌握了革命的主动权。
列宁主义
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对俄国的认识: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一国胜利理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宜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时 间 主 要 事 件
2月23日 (俄历) 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的工人走上大街示威游行,提出 “面包!”“打倒战争!”
“打到专制制度!”的口号。
2月24日 参加示威游行的人越来越多,发生了工人与警察的冲突。
2月25日 学生、教师、职员等也参加到游行示威中来,参加示威的工人已达到30.6万人。
2月26日 巴浦洛夫近卫团士兵拒绝执行武力镇压工人的命令并走上街头抗议,19人遭到逮捕。
2月27日 为解救战友近卫团士兵哗变,傍晚起义士兵达到66700人。彼得格勒苏维埃和资产阶级政党发起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成立。
2月28日 起义士兵已逾12万人。
3月1日 随着群众情绪升级,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压力下,杜马临时委员会产生了尼古拉二世退位的方案。
3月2日 群众举行了反对君主制要求宣布俄国为共和国的示威游行,下午3点在前线主要将领的要求下,尼古拉二世决定退位。
前奏
十月革命
2.二月革命倒沙皇
摧枯拉朽
前奏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农民提出过土地要求,但在最初两三个月中,农民并没有采取暴力行动。农民说:“我们不要抢,我们要用商量的办法来得到土地。 ——《1917年俄罗斯纪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政府不愿意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论点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同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全球通史》
诉求无法满足
怎么办?
1917年7月1日俄国在前线向德、奥匈进攻,妄图以对外战争的胜利消除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和平夺权的设想破灭,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3.《四月提纲》指方向
4.七月事件抛幻想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觉悟性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性帝国主义战争,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四月提纲》
前奏
十月革命
进行时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917年11月6日夜间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
冲向冬宫,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
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
擒终于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进行时
十月革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5.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
从理想到现实
进行时
十月革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进行时
十月革命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国内资产阶级何去何从?在俄国占尽好处的列强作何反应?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约布《列斯特和约》(内容选摘):
①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拉托维亚的一部分领土,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
②俄国支付给德国等国30亿卢布的战争赔款。
5.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1
1918—1921国内战争
2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物力人力保证战争胜利)
3
内容
背景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国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的探索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商业方面
分配方式
实行余粮征集制
中小型企业国有化
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取消自由贸易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以租让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稳定了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模式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于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 ——1931年 斯大林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1.苏联模式建立背景
①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②外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与包围。
目 的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内容
1928-1932年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1937年 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原因: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斯大林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模式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3.苏联模式评价
(1)从积极方面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国,为其二战期间的斗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模式
3.斯大林模式评价
(2)从消极方面看,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最终也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
本课小结
十月革命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前奏
进行时
列宁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背景
苏联模式的内容
苏联模式的评价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2020.1·浙江高考·21)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堂检测
2.(2020·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课堂检测
3.(2020·山东高考·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课堂检测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4.(2017·江苏高考·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