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2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2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5 08:50:36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A
列宁主义的形成
C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B
十月革命的胜利
目 录
课程标准: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背景
从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至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5%,而同期德国为4.9%,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1.6%。
——《世纪悲歌》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阶级基础:造就第一代产业工人
(3)组织基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国)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
(1)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4)创办《火星报》
1900年,由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宜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周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火星报》刊影◎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2.诞生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首先发生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同时发生。
——马、恩的“多国胜利”论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内容
俄国处于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指导思想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
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生产力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阻碍
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沙俄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战争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粮食价格上涨50%,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1916年,仍有20万士兵没有武器,到1917年3月,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群众游行示威
十月革命的背景
1917.3
二月革命
1917.4
《四月提纲》
1917.7
“流血事件”
1917.11
“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的经过
狭义: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推翻临时政府的革命
广义:1917年俄国爆发的一系列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反对沙皇(反封建)
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的意义
欧文 圣西门 傅立叶
《共产党宣言》 十月革命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五四运动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2.十月革命的意义
2.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罗斯帝国(薄弱)
1917年 苏维埃俄国
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十月革命为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1.列宁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春夏,英、法、美、日等国(进入俄国)。……在外国军队的支持和扶植下,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纷纷聚集起来,……由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国内战争。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余粮收集制
积极作用:保障前线粮食供给,缓解城市饥荒。
非常时期非常政策
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消极作用:严重损伤了农民的利益,引发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分配方式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实行余粮征集制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稳定了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苏联成立
(2)新经济政策
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思考: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2.斯大林的探索(1924-1953)
斯大林,俄语中的意思是“钢铁般的人”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于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
——斯大林,1931年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模式
经济: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100%
13%
75%
243%
600%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工业的奇迹”
同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形成鲜明的对照。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
“三巨头”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 (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
(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先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