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杨氏之子》。
2.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对话语言的巧妙,感受杨氏子的“甚聪惠”。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引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21课,请看课题。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我呀要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董氏之女,年三十有四,甚爱读书。老师也想认识一下你们,谁能用我刚刚的方式介绍一下你自己?今天我还认识到了一个甚爱读书的你们,孩子们,老师就要给你推荐一本书。《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403--444)编著,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二、学习新字。
杨氏之子,是哪里人呢?梁《说文》中说“梁,水桥也。”《国语 周语中》中说“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所以“梁”的本义,指桥梁。我们记住了梁的字音字形,谁来提示一下同学们,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上下结构,要注意在田字格中上下两部分所占比例:梁字的上半部分相对紧凑,下半部分较疏朗。梁的右上部分是刅 chuāng (意思同创伤)不要写成刃。请你写一个。还有一个形近字粱,真的这么像呀,结合字形、字意,谁来告诉老师,怎么区分他们?
三、初读课文
1. 孩子们,请你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谁来读一读?他的朗读有要补充的吗?
3. 孩子们都读准了字音,古文呀,想要读好,还要把握好停顿和节奏,请听老师朗读,结合文边听边把停顿标出来。
4. 看到了句子中的斜线了吗?老师要告诉你一个读古文的诀窍,在停顿处,把声音延长,可以读出古文的韵味,你们来试试。
5. 读了课文,老师想问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
1. 杨氏之子和客人孔君平之间发生的故事。
2. 孔君平诣其父,诣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了,课文注释是我们理解课文的一把金钥匙。
3. 为设果,设是什么意思?设有这几个意思,你猜猜看在句子里应该选哪个?
A. 布置,安排 。
B. 筹划 。
C. 假使 。
这是老师送你的第二把金钥匙,根据上下文。
4. 自己的生活理解是第三把金钥匙。
5. 工具书,是老师送你的四把金钥匙。
6. 为设果,谁为谁设果?
由于这句话是承接上文,所以开头省略了主语,孔君平在造访,所以,是杨氏之子设果。请你完整的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礼貌的孩子,以杨梅款待客人。孔君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把金钥匙给你了,请你说说什么意思?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有趣。面对孔君平的调侃,杨氏之子应声答曰,从应声答曰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之子的机智、反映敏捷。对呀,他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孔君平从姓氏上做文章,说的是: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为什么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呀孔君平是父亲的朋友呀,杨氏之子可是个礼貌的孩子。
请你读一读。
孩子,我要提示你孔君平可是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呀还是孔子第 26代后人,孔坦(285-335),字君平。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官职),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所以,杨氏之子的回答即委婉又否定了他的“杨梅是杨家果”。7.请你读一读,演一演。
五、拓展延伸。
真是一个机智、聪慧的孩子呀,今天老师还要带你看一个机智聪明的小男孩,请你看他是谁。读一读,老师说要在停顿出把音拖一拖可以读出古文的韵味,再来试一试。拿出老师送你四把金钥匙,讲讲这个小孩的故事?
原文: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cù)踖(jí)。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六、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他们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课下,请你再读《世说新语》的其他精彩故事,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讲给老师同学听!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学生接触古文较少,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的自我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二、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接触的古文较少,我在教学时,应该多让孩子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读懂故事情节、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
2、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去演一演,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寓情于景,感受杨氏之子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