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力和机械单元测试题2021-2022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力和机械单元测试题2021-2022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4 08:0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 第6章 《力和机械》 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得分     
(
第2题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关于力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力就不存在
B.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马拉车匀速向前,同时车用同样的力向后拉马
D.从空中下降的雨滴不受力的作用
2.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 力的大小 B. 力的方向
C. 力的作用点 D. 力的单位
3.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4.班级大扫除时,小天发现许多现象与摩擦有关,其中减少摩擦的措施是(  )
A.擦玻璃时把抹布压紧在玻璃上去擦 B.书柜下装有滚轮便于移动位置
C.黑板刷的刷面使用更粗糙的材料制成 D.水桶的手柄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5.下图所示工具的使用,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B.独轮车
C.起子
D.扳手
A.镊子
)
6.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分别在A、B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为m1、m2的重物时,杠杆平衡,此时AO=BO,不计杠杆重力,则m1、m2的关系为( )
A.m1>m2 B.m1<m2 C.m1=m2 D.无法判断
(
第6题图
第7题图
)
7.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已知物体重200N,物体匀速上升1m,不计滑轮组重及摩擦,则(  )
A.拉力为80N B.拉力为40N
C.绳的自由端下降4m D.绳的自由端下降1m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8. 如图所示的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图 主要表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图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图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均选填“(a)”、“(b)”或“(c)”].
(
(a) (b) (c)
第8题图
第9题图
)
9.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N,图中的示数为________N。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拉力的大小成     关系而制成的。
10..抛在空中的质量为200g的皮球,若不计空气阻力,它会受到____力的作用,该力的大小为_____N,施力物体是_________。(g=10N/kg)
11.自行车刹车时,越用力捏车闸,车轮越容易停止转动,这是用增大 的方法增大摩擦力;在积有冰雪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轮胎上缠有铁链,这是采用增大 的方法增大摩擦力。以上二种情况中的摩擦力都是 的(选填有益或有害)。
12.重为500N的铁箱,受到200N的水平向左的推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铁箱和地面的摩擦是   摩擦(选填“滑动”或“滚动”),铁箱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   ,摩擦力的大小为 N.
13.列车上有出售食品的手推车。若货物在车内摆放均匀,当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支点是______(写出字母);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______(写出字母),手推车可以视为______力杠杆。
14. 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滑轮中,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的是   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的是 (前两空选填“甲”或“乙”)滑轮,不考虑滑轮重力及摩擦,分别用力匀速提起相同重物时,力FA   FB(选填“>”、“=”或“<”).
(
甲 乙
A
F
A
F
B
B
第13题

第14题图
)
三、作图题(共9分)
15.(1)如图所示,一个方形木块从斜面上滑下,请画出木块下滑时所受重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已知轻质杠杆AB在水平位置静止,作出物体C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以及拉力F的力臂L。
(3)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第15(1)题图 第15(2)题图 第15(3)题图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
16、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___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__________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小的是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或“丁”).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以上两空选填“压力”或“接触面粗糙程度”)
(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
第17题

)(5)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2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_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17.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在实验中要让杠杆在 位置平衡.
(2)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 (填“左”或“右”)移动 格.
(3)图乙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加一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
杆将 .(填“保持水平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4)某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0 0.04 4.0 0.02
2 1.0 0.02 0.5 0.01
3 2.5 0.03 1.5 0.05
实验中,要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得到多组实验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
第6题图
)五、计算题(共16分)
18.如图是某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他的质量为56kg。
身体可视为杠杆,O点为支点.A点为重心。(g=10N/kg)
(1)该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
(2)若OB=1.0m,BC=0.4m,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
(
第19题图
)19.如图所示,物体重180N,动滑轮重20N,绳重和摩擦不计.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将物体提升了2 m.求:
(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2)拉力F的大小.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共10分)
20.课外学习小组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实验数据如下表。
拉力F/N 0 0.5 1 1.5 2 2.5 3 3.5 4
弹簧长度/cm 22 23 24 25 26 27 28 28.5 28.6
根据实验数据,你认为:
(1)该弹簧的原长是________ cm。
(2)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________比。
(3)(2)中的结论可以应用来制作________。
(4)用这样的弹簧能做一个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的测力计。
21.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自制了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B,在C点找一支架撑起杠杆,将重2N的水桶固定距C点0.3m的B点上,这样就保持了阻力、阻力臂不变,依次在A1、A2、A等位置拉动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1和动力F1的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了L1与F1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
第21题图
)
(1)由图可知:当阻力和阻力臂保持不变时,动力臂越长,动力越 。
(2)在A1的位置,测得L1=0.2m时,F1= N。当F1=1N时,这个力施加在 (A2或A)点上使杠杆保持平衡的。
(3)请你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帮小林同学归纳出动力F1跟动力臂L1的关系: 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F1与L1成 比;即F1= 。
(4)小林同学发现夏天和冬天做此实验有所偏差,是因为杠杆AB容易受 影响,导致测量的力臂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
选择题:DCCBA BC
填空题(每空1分):
(8) c a b
(9)0-5 2 正比
(10)重  2 地球
(11)压力  接触面粗糙程度 有益
(12)滑动  右  200
(13)C B 省
(14)甲  乙  <
三、作图题(3+3+3分):
四、实验题(每空1分):
16、(1)必须;匀速;等于;(2)丁;(3)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4)错误;(5)不一定.
17、(1) 右 水平 (2) 右 2 (3) 顺时针转动
(4) 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或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 F1L1=F2L2 .
五、计算题(每题8分,共16分):
18、(1)G=mg=56kg×10N/kg=560N
(2)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 OC=G OB,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
F==400N
19、(1)动滑轮绳子的有效股数为2,
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2×2m=4m;
(2)绳重和摩擦不计,拉力F的大小:F=1/n(G+G动)=1/2×(180N+20N)=100N.
六、综合能力题:
20、(1)22 (2)正 (3)弹簧测力计 (4)0~3 N
21、(1)小  (2)3  A(3)反     (4)温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