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对酸碱的初步认识
一、选择题(共16题)
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水 B.石灰水 C.食盐水 D.稀盐酸
2.最接近中性的洗涤剂是( )
A.洁厕剂:pH=1.0 B.洗发露:pH=7.6
C.洗衣液:pH=10.5 D.漂白液:pH=13.4
3.下列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氨水 B.氢氧化铜 C.氯化钠 D.石灰石
4.人体内的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液体 胃液 胆汁 胰液 血浆
pH 0.9~1.5 7.1~7.3 7.5~8.0 7.3~7.4
A.胃液 B.胆汁 C.胰液 D.血浆
5.20gKOH加入100g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pH B.称取氯化钠
C.检查气密性 D.量取液体
7.中考复习阶段,小明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②洗涤剂常用来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③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均会减小;④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会使得pH偏大;⑤将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置于用酒精灯加热的薄铜片上,实验说明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A.1 B.2 C.3 D.4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ClO3、KCl、HClO三者中Cl元素的化合价逐渐降低
B.HCl、NaCl、NaOH三者溶液的pH逐渐变大
C.NH4NO3、NaCl、CaO三者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
D.金、银、铜金属活动性顺序逐渐减弱
9.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放置蒸发皿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D.检验溶液pH
10.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 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向 b 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
C.该实验是将 NaOH 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c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2SO4和 NaOH
11.有关“不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③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
④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转变为单质,不一定要通过分解反应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相关变化的是( )
A.将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B.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向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13.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
B.N元素的化合价:
C.气体的密度:
D.金属活动性顺序:
14.乙酰胺(C2H5NO)有微弱的碱性,可做稳定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酰胺含有 9 个原子 B.乙酰胺是一种有机物
C.乙酰胺中氢元素的含量最大 D.乙酰胺的水溶液遇到酚酞溶液变蓝色
15.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食盐水和稀醋酸 分别取少量溶液,滴加酚酞试液
B 除净中CO2少量的CO 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C 检验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
D 获得干燥的食盐固体 将蒸发皿中的食盐水完全蒸干
A.A B.B C.C D.D
16.25℃时,向20.0mL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d点对应溶液的pH:b>d
B.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为30%
C.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无色
D.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二、综合题(共6题)
17.数字化装备正逐步进入校园。利用数字传感器可以测得酸与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的图象。如图是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的图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并用其测定某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⑴ 配制84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
_______mL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加水_______mL。在实验室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__________、混匀、装瓶并贴上标签。
⑵ 用上述配制的稀盐酸加入到20g某氢氧化钾溶液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上图所示。
① 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_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② 当加入20 g稀盐酸时,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18.实验窒常会产生含硫酸的废水,需经处理至中性。某兴趣小组同学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来处理酸性废水。
(1)定性检测废水
检测废水呈酸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
①计算
m (KOH)=_______g,V(H2O)=___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为1.0 g·mL-1)。
②称取氢氧化钾
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一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______(按操作先后顺序,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向烧杯中加氢氧化钾同体 B.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③量取水;④溶解;⑤转移。
(3)定量测定废水
取酸性废水样品100 g,逐滴加入5.6%的氢氧化钾溶液,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右下图所示。(假设废水中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钾反应且不含硫酸钾)
①P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阳离子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0.1%)。
③计算当废水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0.l%)。
19.图A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 图A并不完整,请你将此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____。
(3) 小光认为B图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_________气压______,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软塑料瓶变瘪。小军认为此实验能得出CO2能溶于水的结论,但无法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
(4) 为了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你认为接下来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实验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则可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0.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1)写出图中不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
(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测酸碱度常用pH试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②下图是绘制的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的pH值变化图,据图判断横坐标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主要有__________,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
(3)利用下图装置可以用纯净、干燥的CO还原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杂质CO2和H2O。
①请写出装置C玻璃管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②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
③请分析上述反应装置是否合理,如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___________
(4)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g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加入18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8.67g(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21.某兴小组同学通过下列实验对酸、碱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探究。
(1)中和反应实验
①实验操作: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共用去稀盐酸20g,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结果精确到0.1%,忽略酚酞试液的质量)。
②实验中滴加酚酞试液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
③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忘记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在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该现象不能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原因是_______。
(2)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溶液电导率大小变化可以反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变化。下图是向10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稀H2SO4溶液和稀Na2SO4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Ba(OH)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B→C的反应过程中,导电性增强的原因_______。
③若在图中ABCDE各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则溶液呈红色的有_______。
④D→E的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数目始终增多的微粒有_______。(填微粒符号)
22.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水是种重要的物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2)从构成角度看:下列变化中构成水的微粒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
a.水结冰 b.电解水 c.熟石灰溶于水 d.二氧化碳溶于水
(3)从变化角度看水可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
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气,是将____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微观模拟图可用下图表示,请将其补充完整____:
②水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从资源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常用的溶剂。
①节约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会造成水体污染的有________(填序号)
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工业废气处理后排放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②用氢氧化钠和水来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有关操作如图所示:
Ⅰ.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用字母代号表示);C操作出现的错误是____.
Ⅱ.小华同学用配制的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如图所示装置,他在滴入稀硫酸的过程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你帮助她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反应后为确定硫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刚好完全反应,他取出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己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小亮认为小华的结论不准确,他认为除了“两种物质己恰好完全中和”外还有第二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是: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水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不符合题意;
B、石灰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pH等于7时,呈中性; 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所以洗发露:pH =7.6,最接近中性。故选B。
3.A
【详解】
A、氨水属于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铜属于碱,但不能溶于水形成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D、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详解】
A、胃液的pH为0.9~1.5,呈强酸性,故A正确;
B、胆汁的pH为7.1~7.3,呈弱碱性,故B不正确;
C、胰液的pH为7.5~8.0,呈弱碱性,故C不正确;
D、血浆的pH为7.3~7.4,呈弱碱性,故D不正确。故选A。
5.C
【详解】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选项正确;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选项正确;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故选C。
6.D
【详解】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①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故正确;
②洗涤剂常用来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并不是能溶解油污,故错误;
③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均会减小,故错误;
④用蒸馏水湿润pH试纸,会造成待测液被稀释,对所测溶液的pH造成影响,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碱性溶液的pH,会使得pH偏小,故错误;
⑤将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置于薄铜片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铜片,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可能是金属和非金属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故正确。
故选C。
8.B
【详解】
A、KClO3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为0可知氯元素为+5价,KCl中氯元素为-1价,HClO中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为0可知氯元素为+1价,三者中Cl元素的化合价逐渐降低说法不正确,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HCl溶液为酸性,pH小于7,NaCl溶液为中性,pH等于7、NaOH溶液为碱性,pH大于7,三者溶液的pH逐渐变大,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NH4NO3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NaCl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CaO溶于水,与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三者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铜、银、金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逐渐减弱,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
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加热后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以防止烫坏实验台,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
A、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所以溶液呈碱性,故错误;
B、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故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不变色,呈紫色,故正确;
C、图象可知,溶液的pH值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故错误。故选B。
11.A
【详解】
①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说法正确;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说法正确;
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说法错误;
④不通过分解反应,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也可以转变为单质,例如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A。
12.B
【详解】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氯化氢挥发造成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B、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出现沉淀从零开始,故正确;
C、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中,氧化镁中含有的镁元素的质量多,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氧化镁产生的氯化镁多,故错误;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溶液的pH逐渐减少,但是pH不会小于3,故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盐酸显酸性,pH小于7;pH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盐酸,数轴表示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氮中,氮元素显+4价;氮气属于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氨气中,氮元素显-3价,故选项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4、2、32,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二氧化碳、氧气、氢气,数轴表示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D、钾、镁、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钾>镁>铜>银,数轴表示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4.B
【详解】
A.一个乙酰胺分子含有9个原子,故错误;
B.乙酰胺是含碳化合物,所以是一种有机物,故正确;
C.乙酰胺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5):(14×1):(16×1),所以是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D.因为乙酰胺的水溶液有微弱的碱性,所以会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错误。故选B。
15.C
【详解】
A、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食盐水和稀醋酸分别显中性、酸性,均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检验集气瓶中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D、蒸发食盐水应该在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故D错误。
故选C。
16.D
【详解】
A.由图可知,b点所示溶液的pH<7;d点所示溶液的pH>7,所以b、d点对应溶液的pH:b<d,故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NaOH+HCl=NaCl+H2O,参加反应的盐酸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36.5:40;由于题干中没有提及两种溶液的密度,所以无法确定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错误;
C.由图可知,b点所示溶液的pH<7,溶液显酸性,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D.d点所示溶液的pH>7,所示溶液的溶质既有酸碱中和生成的氯化钠,还有过量的氢氧化钠,故正确。故选D。
17. 19.2 61.3 量取 36.5g K+ 、Cl-、OH-
【详解】
(1)根据配制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37%浓盐酸溶液的体积为x,则有:84g×10%=37%×x×1.18g/cm3,解得x=19.2 mL,则需要水的体积=84g-19.2 mL×1.18g/cm3=61.3 Ml;在实验室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浓盐酸和水,然后混匀、冷却至室温装瓶并贴上标签;(2)①根据温度变化曲线,溶液pH=7时,即为氢氧化钾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即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 36.5g 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②由温度变化曲线可知,当加入20g稀盐酸时,氢氧化钾未完全反应,此时所得溶液为反应生成氯化钾与未完全反应的氢氧化钾的混合溶液;故溶液中溶质为KOH、KCl;故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有、、。
18. 取样,滴人紫色石蕊试液,若变红则呈酸性(或其他合理答案) 11.2 188.8 BA K+、H+ 4.9% 4.4%
【详解】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废水中含有硫酸,那么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方法是:取样,滴人紫色石蕊试液,若变红则呈酸性;
(2)①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
需要的溶质氢氧化钾的质量=200g 5.6%=11.2g;
需要的溶剂水的质量="200g-11.2g=188.8g" ,水的体积= ="188.8ml" ;
②要称取11.2g的氢氧化钾,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要先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然后向烧杯中加氢氧化钾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3)①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由图可知P点时溶液中还含有硫酸,那么溶液含有的溶质有硫酸和硫酸钾,硫酸中的阳离子是氢离子,表示为H+;硫酸钾中的阳离子是钾离子,表示为K+;
②由图可知当氢氧化钾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00g;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
100g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5.6g
设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钾的质量为y;
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112 98 174
5.6g x y
x=4.9g
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4.9%;
③ y=8.7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0g+100g=200g
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 4.4%
答: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9%;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为4.4% 。
19. CaCO3+2HC====CaCl2+CO2↑+H20 补固体、液体、液面、气泡、玻璃片 减少 变小 由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有新物质(H2CO3)生成(或CO2溶于水也会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因此不能证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等)(合理即可) 向变瘪的塑料瓶里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由紫色变红色(合理即可)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CaCl2+CO2↑+H2O;
(2)容器要有药品,长颈漏斗要形成液封,要有气泡;集气瓶口有玻璃片;完整装置图补充如下:;
(3)B图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小,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软塑料瓶变瘪;小军认为此实验能得出CO2能溶于水的结论,但无法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结论,他的理由是:由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有新物质(H2CO3)生成(或CO2溶于水也会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因此不能证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等)(合理即可);
(4)为了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设计和操作实验:向已变瘪的塑料瓶里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红色,则可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0. 烧杯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得到溶液的pH值 H+和Cl- 氯化钙和氯化氢(或CaCl2和HCl) 吸收并证明反应后生成有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不合理,应加装反应后尾气收集或点燃装置(合理即可) 75%
【详解】
(1)试管、燃烧匙和蒸发皿能直接加热,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不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名称烧杯。
(2)①测酸碱度常用pH试纸,用pH试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操作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得到溶液的pH值。
②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据图判断横坐标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主要有H+和Cl-,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
(3)①装置C玻璃管中,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并证明反应后生成有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上述反应装置不合理,应加装反应后尾气收集或点燃装置。
(4)设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解得x=0.75g;
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
答: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75%。
21. 解:设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9%。 指示反应的进行,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此时恰好反应 酚酞试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稀硫酸过量,稀硫酸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浓度逐渐变大,溶液导电性增强 ADE Na+、H2O
【详解】
(1)①见答案。
②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实验中滴加酚酞试液操作的目的是指示反应的进行,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此时恰好反应。
③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该现象不能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原因是酚酞试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2)①Ba(OH)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②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反应时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离子浓度为零,导电率为零;B→C过程中稀硫酸过量,稀硫酸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浓度逐渐变大,溶液导电性增强。
③图中A、D点对应反应为氢氧化钡溶液过量,E点溶液中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B点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溶液显中性,溶液不变色;C点中稀硫酸过量,溶液不变色;故选ADE。
④D→E的反应过程中,不断加入硫酸钠溶液,硫酸根离子开始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故溶液中数目始终增多的微粒有加入的钠离子Na+和加入溶液中的水分子H2O。
22. 氢元素与氧元素 ac 电 6CO2+6H2O C6H12O6+6O2 ad ECADB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部分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NaOH+H2SO4=Na2SO4+2H2O 硫酸过量
【详解】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氢元素与氧元素;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ac中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发生改变,bd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水分子发生改变,故填:ac;
(3)①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方框内应添加两个氢分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故填:电;;
②二氧化碳与水在叶绿体、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填:6CO2+6H2O C6H12O6+6O2;
(4)①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
b.工业废气处理后排放,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能防止水体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
故填:ad;
②Ⅰ、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C操作中砝码和被称量物质放颠倒了;故填:ECADB;称量时,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Ⅱ、小华同学在滴入稀硫酸的过程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部分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为酸性溶液与中性溶液均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除了“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外还有可能硫酸过量;故填:部分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NaOH+H2SO4=Na2SO4+2H2O;硫酸过量。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