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铁屋子理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感受鲁迅的写作背景和其思想。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四、文学常识——《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五、检查字词
1.找学生读课后字词,并检查对重点词的理解,教师补充纠错。
2.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hài ) 掳( lǔ ) 震悚( sǒng )
惶急( huáng )灸( jiū )疮疤( chuāng )
诘问( jié )渴慕( mù )疏懒( shū )
霹雳( pī lì )孤孀( shuāng )絮说( xù )
书斋( zhāi )粗拙( zhuō ) 嘁嘁喳喳( qī chā )
3.解释下面的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六、层次结构
1.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第二部分(3-12段)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段)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一些书的过程。
第四部分(30-31段)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七、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明确:(1)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2)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3)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4)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明确: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1)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 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2)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3)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4.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明确: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5.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先抑后扬。
6.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明确:(1)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①喜欢切切察察;②不许我走动;③睡觉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⑤讲“长毛”的故事。
(2)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买《山海经》
7.简述阿长的人物形象?
明确: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八、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有何用意?
明确:(1)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2)“阿长”一看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3)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2.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首先,《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是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其次,“阿长”和《山海经》,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令人好奇,设计悬念。再者,作者写此文已46岁了,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3.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1)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写。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2)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九、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十、文本特色
1.欲扬先抑,刻画人物
文章先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讲究规矩,使“我”很不耐烦;讲故事荒唐可笑;等等。这些事集中表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保守陈腐。这是“抑”。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重,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这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中,行文有了波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为了突出中心,对材料的详略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文章对长妈妈身上的一些毛病,如喜欢“切切察察”等写得比较简略;而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集中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作者把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课后作业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看、摇、笑、塞”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阿长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请你仔细观察一个人吃饭时的样子,提炼出最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这个人的吃相。(100字左右)
答案:爸爸吃饭很快,因为他有独门秘籍。他先把爱吃的菜全部夹到碗里,然后将饭、菜一起吃。他低着头,不停地把饭菜送入口中,不耽误一点儿时间,之后又快速地嚼几口,紧接着就咽了下去。有时,他也会为吃得快而付出代价。这不,老爸又被噎得两眼发直,满脸通红,但他很淡定,不慌不忙地拿起汤匙,咕咚咕咚猛喝几口汤。之后,他又继续“战斗”了。(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10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学习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鲁迅的铁屋子理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感受鲁迅的写作背景和其思想。
新课导入
鲁迅故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作背景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没有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主要内容为民间传统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术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文学常识——《山海经》
骇( ) 掳( ) 震悚( )
惶急( )灸( )疮疤( )
诘问( )渴慕( )疏懒( )
霹雳( )孤孀( )
絮说( )书斋( )粗拙( ) 嘁嘁喳喳( )
hài
lǔ
sǒng
huáng
jiū
chuāng
jié
mù
shū
pī lì
shuāng
xù
zhāi
zhuō
qī chā
读清字音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解释词义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2)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
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一些书的过程。
第四部分(30-31)
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研读课文
(1)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2)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3)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4)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研读课文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研读课文
(1)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 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2)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3)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4.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研读课文
5.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先抑后扬。
6.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研读课文
(1)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①喜欢切切察察;②不许我走动;③睡觉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⑤讲“长毛”的故事。
(2)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买《山海经》
7.简述阿长的人物形象?
研读课文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1.本文的题目有何用意?
(1)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合作探究
(2)“阿长”一看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3)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2.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首先,《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是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
合作探究
其次,“阿长”和《山海经》,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令人好奇,设计悬念。
再者,作者写此文已46岁了,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3.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合作探究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1)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合作探究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4.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③心理描写。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
(2)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主旨
文章先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讲究规矩,使“我”很不耐烦;讲故事荒唐可笑;等等。这些事集中表现了长妈妈的愚昧无知、保守陈腐。这是“抑”。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重,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这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中,行文有了波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欲扬先抑,刻画人物
文本特色
文章为了突出中心,对材料的详略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文章对长妈妈身上的一些毛病,如喜欢“切切察察”等写得比较简略;而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集中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作者把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本特色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看、摇、笑、塞”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阿长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请你仔细观察一个人吃饭时的样子,提炼出最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这个人的吃相。(1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答案:爸爸吃饭很快,因为他有独门秘籍。他先把爱吃的菜全部夹到碗里,然后将饭、菜一起吃。他低着头,不停地把饭菜送入口中,不耽误一点儿时间,之后又快速地嚼几口,紧接着就咽了下去。有时,他也会为吃得快而付出代价。这不,老爸又被噎得两眼发直,满脸通红,但他很淡定,不慌不忙地拿起汤匙,咕咚咕咚猛喝几口汤。之后,他又继续“战斗”了。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10 阿长与《山海经》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鲁迅的铁屋子理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感受鲁迅的写作背景和其思想。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儿时与家里的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导读理解
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明确:(1)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2)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3)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4)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明确: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1)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 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2)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3)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4.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明确: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5.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先抑后扬。
6.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明确:(1)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①喜欢切切察察;②不许我走动;③睡觉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⑤讲“长毛”的故事。
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买《山海经》
7.简述阿长的人物形象?
明确: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自我检测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B.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絮絮叨叨地说)
C.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惊害怕)
2.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__________)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__________)
(3)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__________)
(4)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__________)
3.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主要写了关于阿长的什么事情?
(2)仔细品味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选文最后,作者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你对此怎么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震悚”在句中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的意思。
2.答案:(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4)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心理描写的标志性词语是“想”,动作描写重在写人物的举止行为,神态描写侧重写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语言描写则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3.答案:(1)阿长为“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2)表现了“我”接到《山海经》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这四本书虽然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还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因此说它们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最”“宝”,突出了“我”对书的珍爱程度,也饱含着“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解析:(1)按照“人+事”的模式概括即可。
(2)应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判断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再结合句意赏析。“霹雳”是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震悚”指震惊。此处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这四本书得来不容易,而且是“我”想不到的长妈妈给买来的,“我”很震撼,所以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